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协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重林  黄劲松  周生路 《土壤》1999,31(5):270-27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土地利用实行宏观管理的依据。为了充分发挥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作用,除了要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上下功夫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统筹兼顾思想。要想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它各业用地规划的关系,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与城镇规划的协调。本文将结合吴县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实践,通过分析二者的关系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协调二者矛盾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泰国北部的高原山区,采取切实可行的耕作方法,实践证明较比改变技术措施更能增加社会、经济效益.泰德高原发展工程规划,试图寻求一些促使政府工作人员掌握接近这一新观点的手段和方法.高原上的大部分农户主要耕作在坡度为14°~35°的山地上.因耕地的减少,政府要求减少土壤侵蚀,控制轮垦,禁止砍伐森林、种植鸦片;由于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城市市场的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正在导致一些耕作方法的快速变化.泰国政府在努力提倡实行待久可行的耕作方法,自1987年泰德高原发展工程规划以来,为控制水土流失采取了带状种草,栽植林带,免耕,地膜覆盖,带状混种等一系列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吻合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定量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果的有效方法,该文首先界定了基于空间吻合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概念和内涵,从地类图斑、功能区、区域3个层面分别构建了面向规划执行过程和规划执行结果的空间吻合度度量模型,并制定了相对应的空间吻合度分级标准;然后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每年的实施结果与规划目标的空间吻合性,及时发现数量和空间上的不吻合及其原因,指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进一步实施。该研究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流域农林牧业土地利用规划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小流域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治理措施和生产状况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定量化研究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与方式。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坡地面积、土地利用总面积、总投入、梯田或台地面积。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小流域总产值在1994-2000年间将以14.5%的年均增长率增长。农林牧业土地利用规划的最佳比例分别是52.14%,大于30%和不超过15%。  相似文献   

5.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白银市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利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反映,利用功效系数法对白银市2003—2012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间,白银市土地利用效益整体呈上升趋势;2003—2012年间白银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呈上升状态,相对提升幅度各不相同;白银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变化基本一致,说明其综合效益的提升主要得益于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完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是提高白银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祁连山地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对祁连山地区的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状况开展研究,揭示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1970s末以来全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分析1970s末至2015年近35 a来祁连山地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采用InVEST模型评估该地区生境质量变化。[结果]①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是该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林地、耕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其中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变化较剧烈,前者先减后增,后者持续增加。②在时间变化上,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该区的生境质量由恶化的态势逐渐趋于改善,2015年生境质量最好。③在空间分布上,该区的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度均表现为东高西低。[结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其生境质量较高;人类活动强度较高则是生境退化度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依据土地利用的属性及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全局性与战略性,对惠安县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规划,提出了土地利用划分原则、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并对划分结果进行了分析,针对每个分区不同的属性、特点,提出了具体的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山东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厘清近20年山东省生境质量演变特征,明确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方法】运用InVEST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18年山东省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研究表明:(1)2000~2018年山东省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级水平且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格局;较低及以下等级生境质量区趋于沿湖、沿海地区及城市市区集中分布,较高及以上等级生境质量区呈现山地、丘陵集聚特征。(2)生境质量指数从0.558下降到0.538,生境质量级差化特征明显,生境质量提升区趋于济南、淄博、潍坊、青岛、临沂等城市边缘区集中分布,生境质量退化区集聚于滨州、东营、潍坊市沿海地区。【结论】山东省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显著,生境质量提升区主要发生在耕地向林地、草地转化以及未利用地向林地、水域、草地转化地区。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时空分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定量、定时、定位地落实各种用地指标。为了合理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总体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规划者不仅需要了解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方案对土地利用的不同需求及其时间变化特点,还需要了解其空间特征,以便定位地落实规划指标,实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但已有研究中对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时空分配的研究还较少,影响规划的编制和科学管理。该文以济南市长清区为研究对象,在借助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规划数量指标定量时间分配的基础上,利用GIS和CLUE-S模型,选择多个主控参数和影响因子进行试验研究,并定位地进行了多个方案的模拟,实现了规划指标分配时间模型和空间模型的融合并取得成功,提高了土地利用情景分析的可靠性,可为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提供帮助,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辅助决策具有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偏离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控要求,对江苏省通州市1997-200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通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点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大量减少,建设用地急剧增加,未利用地变化不大;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差异明显,以2001年为分界点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土地利用系统有序度较高且相对稳定,后一阶段土地利用变动相对剧烈,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得复杂.通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用地控制目标偏离程度差异很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1.
A total of 42 sampling sites were selected in the riverine network of the upper Han River basin (approximately 95, 200 km2) of China. Over the time period of 2005–2006, 252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or physico-chemical variabl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ir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in particular the relationship with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indicated significant spatial variability in pH, EC, TDS, turbidity, SPM, ORP and nitrogen across the basin. Meanwhile, nitrogen, ORP, IMn and turbidity generally displayed higher values in the rainy sea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water temperature, IMn, and nitrogen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vegetated coverage, and subwatersheds with higher vegetation cover had relative lower turbidity, SPM, IMn, nutrients and TDS. Bare land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the riverine network, implying its large geologic sources in the basin. Percentage of urban area was the predictor for pH and DP, while agricultural land for SPM and IMn.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critical information in sustainable land use practice for water resource conservation for the basin.  相似文献   

12.
许多研究发现有机管理可以改善农田土壤质量,但是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都存在此结论尚未明确。为探究有机管理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一个多土地利用方式的有机管理农场及其附近常规管理农田进行土壤质量调查,对比不同管理措施及大棚菜地、果园、露天菜地、农田边界、稻田田埂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质量的差异,并对不同管理措施下农田土壤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动物数量共计20个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发现虽然总体上(综合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均值)有机管理的土壤pH显著高于常规农田;但针对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只有露天菜地和农田边界的土壤pH显著提高。总体上有机管理下土壤全磷、全钾、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但露天菜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管理农田。有机管理在总体上显著降低了土壤Cr、Cu、Ni、Zn含量;但针对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只显著降低了大棚菜地土壤Cr、Ni、Zn含量,果园和稻田田埂土壤Cu含量,露天菜地和农田边界土壤Zn含量。有机管理虽然总体上均显著增加了土壤中蜘蛛目、倍足纲、步甲、蚯蚓的数量;但针对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只显著增加了露天菜地地表蜘蛛目、倍足纲、步甲,稻田田埂地表步甲、土壤蚯蚓以及果园倍足纲数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方式下土壤质量差异明显,有机管理下蜘蛛目、倍足纲、步甲和蚯蚓等土壤动物较多,土壤pH较高,土壤P含量较低,重金属Cu、Pb、Zn、Cr含量较低,但并非在所有土地利用方式下都成立。由此可见,有机管理虽然总体上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但受具体管理措施、人为投入品数量和有机种植时间等因素影响,并非在所有土地利用方式下效果都显著,且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显著改善的指标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指标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Land evaluation is the prediction of land performance over time under specific uses, to guide strategic land use decisions. Modern land evaluation has a 30 year history, yet the results have often been disappointing. Land users and planners have been reported to ignore land evaluations, perhaps reflecting poor quality, low relevance, or poor communication. To test the success of a large land evaluation exercise undertaken as part of micro-catchment project in Santa Catarina State, southern Brazil, we queried agricultural extensionists, considered as the primary land evaluation clients. We used a questionnaire with both structured and open questions, to determine their experiences with, and attitudes to, the current land evaluation method. The soil resource inventory and associated land evaluation had some usefulness, but were not in general used for their intended purpose, namely farm planning. This was mainly because they did not contain crucial information necessary to such planning in the actual context of the farmer taking decisions. The primary deficiencies were identified as:
  • (1)

    no estimate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risk;

      相似文献   

14.
15.
运用验证后的土地定量化模型(PS123)对曲周地区土地利用系统部分因素如冬小麦适播期、灌溉措施及光温生产潜力研究分析表明,该区冬小麦适播期为9月底~10月底,并宜选用早熟品种,总灌水量为180~240mm,平水年宜灌水3次左右,应重视冬小麦拔节后罐水,中后期灌水宜采用75~90mm较大定额。运用PS123模型计算该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为1.101万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6.
耕地利用方式变化下耕地质量的变化研究意义重大。该文以浙江省耕地质量监测试点松阳县为例,以变化向量凸显耕地利用方式变化,探讨基于变化向量的耕地利用方式变化下耕地质量变化的快速评价方法。充分考虑各特征向量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意义不同量纲元素间的共同作用问题,选择典型相关分析CCA(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构建变化向量;采用CCA为基础的多元变化检测MAD(multivariate alteration detection)最大限度的消除相关性影响,以方差最大的形式凸显耕地利用方式变化下耕地质量的变化;选择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MM)的期望最大化算法(EM)快速评价耕地利用方式变化下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重点分析基于快速评价的耕地利用方式变化下耕地质量变化区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和传统因素法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变化向量法得到的耕地质量变化结果与传统的因素法在监测耕地质量水平不变的吻合度在80%~100%以上,耕地质量水平提高的吻合度在16.6%~50%,耕地质量水平下降的吻合度在66.7%~100%。提出的基于变化向量法的耕地质量变化评价模型能对耕地利用方式变化下耕地的质量变化做出正确的评价,评价方法科学、合理、易操作推广,为合理优化配置耕地利用方式提供定量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考虑耕地质量差异影响的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陈伟  吴群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5):244-253
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在不同区域间具有可比性,该研究首先阐释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可比性问题,然后利用耕地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指标消除耕地质量差异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分析江苏省不同地区耕地可实现生产能力的发挥程度,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质量较优的苏南地区耕地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普遍较低,苏中、苏北部分耕地质量较差地区较高;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一般,苏中地区耕地集约度高于苏南和苏北,集约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江、环太湖及盐城、徐州的部分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均衡的是南京、常州、淮安等市,差异较大的是无锡、苏州、盐城等市,苏南各地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相比苏中、苏北更不均衡。  相似文献   

18.
探究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特征,评估并预测生境质量,可为区域生态规划和恢复提供决策性依据。本研究以搭载OLI和ETM+传感器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转移流概念、InVEST模型和CA-Markov模型研究2000-2030年宁夏中部干旱区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规律,对未来情境进行模拟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宁夏中部干旱区土地系统结构变化与生态建设规划高度一致,具有黄河流域两侧集中分布的特征,土地系统综合动态度逐期减小,活跃度具有稳中有变、部分较活跃的特征。土地系统信息熵特征值呈逐年降低趋势。随着时间变化土地系统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度低,自我调整程度高,修复能力强,系统向稳定状态转化。2000-2015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呈“U”型特征,以优秀等级为主。2015-2030年土地系统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生境质量优秀、差和良好等级面积逐渐扩大,生态系统呈现稳定向好的趋势。本研究的多模型集成应用可为区域土地规划和生态恢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19.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tandard economist's model of optimum land use is extended to include the interaction with land cover and land condition. Such a model allows conside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factors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programmes on land use pattern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the feedback effect on land cover and land conditi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approach to modelling land condition, which include the joint consideration of economic factors and physical processes, are discuss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Australia are then reviewed.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economic and physical interactions when assessing land use patterns is increasingly being recognized in research and policy development. If research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land managers in the future then economists and physical scientists will need to integrate their data modelling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address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ssues.  相似文献   

20.
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生态、社会、经济本体层面的统一性和机制层面的错综性, 综合多种方法, 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遵从实践性、综合性等原则, 从生产性、保护性、稳定性、经济活力、社会可接受性、安全性层面对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从土地生产性层面看, 青海湖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持续利用的起始阶段, 且区域间存在空间差异; 从土地保护性层面看, 不同指标反映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阶段存在差异; 从稳定性层面看, 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的初级阶段, 且种植业土地稳定性比畜牧业低; 从经济活力层面看, 土地利用经济活力不够, 处于不可持续阶段; 从社会可接受性层面看, 土地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始阶段; 从安全性层面看, 区域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及对策, 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为少数民族地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提供相关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