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池塘高密度养殖和大水面网箱集约养殖中,普遍使用全价配合饲料,饲料成本占整个养殖成本的70%以上。科学选用,合理投喂全价配合饲料,是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水产配合饲料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养殖量最大的国家,2001年水产养殖总产量为2700万t,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一半以上。我国也是世界上水产配合饲料最大的生产国,几乎所有类型的水产配合饲料都有在我国使用,包括低蛋白、全植物性的鲤科鱼类饲料;高蛋白、加工技术先进的虾类饲料;以及加工设备要求较高的膨化饲料。在全世界1600万t左右的水产配合饲料年产量中,我国的产量约为800万t,占了世界产量的一半。根据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国水产饲料的发展趋势将有以下特点:1产量持续上升水产养殖业是世界上发展速…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概述了镉的毒性和污染来源,阐述了我们对大批量水产配合饲料中镉含量的普查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水产配合饲料中镉含量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鱼类对钙、磷的需求和吸收特点,不同钙、磷添加剂的理化性质和对鱼类的利用率以及不同钙磷添加剂的市场价格等方面,分析水产配合饲料中选用不同钙、磷添加剂的利和弊。 相似文献
6.
7.
水产配合饲料归属于蛋白质饲料,其原料组成包括动物性原料、植物性原料、单细胞蛋白、油脂原料和添加剂。动物性、植物性原料是蛋白质成分的来源,只能是挑选一些富含蛋白质的有机物作为常用原料。水产配合饲料供养的水生动物绝大多数是肉食性种类,按其摄食习性和消化酶组成的主次,应以动物性原料为主,为广辟饲料来源,也选择一些富含蛋白质、资源丰富、价格较廉、低毒少害的植物性原料等辅佐原料组成。在供养的草食性、杂食性水生动物种类,其原料组成甚至不用动物性原料,仅用植物性原料。植物性原料作为水产配合饲料的原料,是合理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8.
9.
<正> 近几年来,饲料工业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这种关注,一方面表现为对饲料工业的赞许,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饲料工业的不满。一种不满是抱怨饲料价格太高,另一种不满是抱怨饲料质量太差。对于配合饲料价格太高的说法,我们可以用饲料原料价格上涨、能源交通费用以及加工费用增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来解释。本文着重分析配合饲料的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的水产养殖业生产中,所用配合饲料中的蛋白源,大多采用鱼粉、豆粕等为主要蛋白源。而油菜籽粕中的蛋白质含量虽可达38%左右,但因其中含有硫苷、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人们对养殖鱼虾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色泽是影响水产品商品价格和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水产动物本身不能合成类胡萝卜素,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因此,需要在饲料中添加类胡萝卜素作为着色剂。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在水产动物上使用类胡萝卜素做为着色剂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水产饲料中的氨基酸类添加剂主要指水产动物机体不能合成的限制性必需氨基酸,即赖氨酸、蛋氨酸等。水产饲料缺乏限制性必需氨基酸的情况,往往是在使用大量植 相似文献
13.
14.
我国渔用饲料标准中存在的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福建省历年渔用饲料免税抽检及各级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反映的一些渔用饲料卫生指标不达标或临界达标多集中在汞、氟、镉和黄曲霉毒素B1上,分析其原因:一是新版《饲料卫生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中规定的这些指标不太合理;二是渔用饲料使用的个别原料标准中规定的理化指标与检测方法不配套,给掺杂使假造成可乘之机,也给企业质量控制带来难度;三是个别企业质量意识差,对饲料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把关不严。此外,企业在开展标准化工作中也存在一些无所适从的问题,借此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1GB10648-1999《饲料标签》中存在…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非典”和大宗原料涨价使饲料企业在2003年遭遇雪上加霜,同时也接受了洗礼.按理说下雪也未必是坏事,“瑞雪兆丰年”,就看你是庄稼还是杂草,只是我的心情依然沉重一属于杂草类饲料企业太多了!有些还比较抗寒,表面上枯了,却给点阳光就灿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不同种类饲料水分测定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类型饲料水分测定应选择相应的方法的结论:单一饲料、配合饲料适用直接干燥法;添加剂预混料适用减压干燥法;香味剂适用蒸馏法。并对如何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水分进行了探讨,为饲料质量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动物采食生理特点及采食量调控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食量是限制动物生产性能及基因潜力发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动物采食量,尤其是猪的采食量已逐渐成为动物营养生理研究的一大热点。嗅觉和味觉(在视觉的帮助下)是辨别和摄取食物的第1感觉系统。而最终采食行为则主要依靠其口腔内的化学感受器和能快速反应食物愉悦与否的嗅上皮细胞。无机离子、单糖和多糖、氨基酸和多肽、食物中的毒素等都能影响动物的采食行为。本文综合讨论了动物的嗅觉和味觉对采食量的影响及如何对采食量进行调控,重点比较了猪与人类的嗅觉和味觉细胞受体和神经刺激方面的差异,并概述了当前和将来与适口性有关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