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研究了3个镰孢菌(Fusarium spp.)毒素对野燕麦根尖组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镰孢菌毒素能够引起野燕麦根尖组织防御酶活性发生变化,在处理前、中期,野燕麦的PAL、POD、PPO、CAT活性均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但酶活性都低于对照;SOD和APX活性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
弯孢菌粗毒素对玉米主要防御酶系活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弯孢菌粗毒素诱导处理抗病和感病玉米品种沈试29和掖单13后,结果发现,相同浓度毒素处理不同时间后和不同浓度毒素处理上同时间后,抗、感品种防御酶系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病原菌毒素处理后,抗病品种的PAL和PO对毒素较感病品种敏感,诱导知的临界毒素浓度低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酶峰出现时间提前或峰值大于感病品种。而SOD活性变化规律与上述两种酶不同,弯力毒素能刺激感病品种SOD活性增加,而抑制了抗病品种的SOD活性。抗病品种SOD活性在处理初期下降,后期缓慢上升,而感病品种SOD活性快速上升,高于抗病品种。抗病品种SOD活性较低,有利于细胞内积累适量的超氧自由基,从而激发寄主抗性机制的表达;而毒素处理感病品种后SOD活性提高,有利于及时清除细胞内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松材线虫携带的荧光假单胞菌GcM5-1A的培养液经硫酸铵分级沉淀后,各组分中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的活性及各组分对黑松悬浮细胞的毒性;还对GcM5-1A菌株胞外LiP进行了初步纯化,并对纯化后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P活性主要出现在50%~70%沉淀组分中;0~20%沉淀组分和50%~70%沉淀组分对黑松悬浮细胞的毒性很强;GcM5-1A菌株培养液经硫酸铵分级沉淀以及DEAE-SepharoseFF两步纯化后,其LiP的比活力从0.81U/mg提高到21.30U/mg;其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为4.0;在15~35℃、pH6.0~9.0范围内,酶活力保持相对稳定;NH2OH·HCl和KCN对酶活力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88%和57%,而NaN3对酶活力的抑制作用只有15%左右;吸收光谱显示该酶在406nm处有一个Soret峰,加入1mmol/LNa2S2O4后,吸光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Soret峰没有显著移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侵染黄瓜的多主棒孢菌孢子悬液和粗毒素提取液对黄瓜主要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从生理生化水平揭示多主棒孢菌毒素在病原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在室内条件下测定多主棒孢菌孢子及其粗毒素悬液作用后,黄瓜植株体内防御酶系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多主棒孢菌孢子和毒素悬液处理黄瓜叶片后,黄瓜植株体内POD酶和PPO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粗毒素悬液作用下酶活力在24 h时可达到最大值;而在孢子悬浮液作用下酶活力在48 h时达到峰值,随后显著降低,120 h后低于未处理的对照。在病原菌初期诱导作用下,SOD酶活性逐渐升高在72 h时达到最大;毒素接种黄瓜叶片后,SOD酶活性在48 h达到峰值,达到峰值后2个处理的SOD酶活性显著降低但均高于对照。本研究证明多主棒孢菌粗毒素对黄瓜寄主防御酶活性与其病原真菌孢子的作用具有一定相似性,酶活性峰值增加比率相近,前者比后者增加峰出现早,毒素诱导作用后防御酶活性最终高于未接种处理,黄瓜对其侵染的抵抗力得以维持,而在孢子悬液的作用下寄主的抵抗力随着其侵染的扩展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荧光假单孢细菌培养的无细胞滤液导致松萎蔫的病状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松材线虫携带的致病细菌无细胞滤液、无菌松材线虫和致病细菌混合物、致病细菌鞭毛蛋白无细胞滤液、无菌松材线虫、无菌松材线虫和非致病细菌混合物接种黑松导致的松树萎蔫的病状与野生松材线虫导致松树萎蔫的病状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为:(1)经培养的致病荧光假单孢菌GcM5-1A菌株的无细胞滤液、无菌松材线虫和致病细菌GcM5-1A混合物接种导致的黑松的病状变化趋势与松材线虫致死的黑松病状是一致的;无菌松材线虫、无菌松材线虫和非致病细菌AM2C混合物不能使黑松发病;(2)致病细菌GcM5-1A无细胞滤液和野生松材线虫导致的黑松病状和病程天数无显著差异;(3)接种无菌松材线虫和致病细菌GcM5-1A混合物的黑松病程显著长于接种野生松材线虫的黑松.结果可以用松萎蔫病是松材线虫和其携带的细菌的复合侵染病害的假说和松材线虫与其携带的细菌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的论点来解释,说明松材线虫携带的致病细菌无细胞滤液是松萎蔫病致病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荧光假单孢菌的生防遗传改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荧光假单孢菌生物防治方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提出了通过遗传工程手段进一步改良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7.
耿锐梅  余柳青  罗成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117-17120
[目的]探讨禾长蠕孢菌(HGE)孢子及其代谢产物粗毒素对稗草主要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HGE孢子及其粗毒素对稗草防御酶系[苯丙氨酸解氨酸(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HGE孢子、粗毒素及二者混合处理稗草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稗草PAL、POD的活性,对SOD活性无明显影响,并且孢子和毒素对稗草防御酶系的影响具有相似性。[结论]病原真菌孢子和毒素对寄主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于病原菌致病过程的复杂性,毒素可以替代病原菌研究其部分致病性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禾长蠕孢菌(HGE)孢子及其代谢产物粗毒素对稗草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禾长蠕孢菌孢子及其粗毒素对稗草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结果]HGE菌孢子、粗毒素及二者混合处理稗草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的稗草的PAL、POD的活性,对稗草SOD活性无明显影响,而且孢子和毒素对稗草防御酶系的影响具有相似性。[结论]由于病原真菌孢子和毒素对寄主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于病原菌的致病过程的复杂性,毒素可以替代病原菌研究其部分致病性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对一株新近分离的抗生素产生菌假单孢菌(Pseudomonas :麸皮3%,豆饼粉2%,Na2HPO4*12H2O #-5菌株的发酵培养基组成(碳源、氮源)和工艺条件(发酵温度、初始pH、装液量和摇速)进行了摸索,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20#-5菌株发酵培养基的组成sp.)20 0.05%,MgSO4*7H2O 0.1%;最适发酵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9.0.在优化条件下,抑菌圈直径最大为1.5 cm.20#-5菌株生长的较适温度和初始pH值分别为28~32℃和7.0~9.0.装液量和摇速对发酵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细交链孢菌酮酸是病原真菌链格孢菌(A lternaria sp.)产生的主要毒素之一,在霉变的粮食、感病的植物和腐烂的水果中都能检测到,其具有较强的动物毒性,给食品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分别在实验室和大田条件下对链格孢菌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对细交链孢菌酮酸在土壤中的降解影响较大,光照的影响较弱,不灭菌条件下,其半衰期小于10d,加药10d时,其降解率就大于50%;灭菌条件下,其半衰期大于30d,加药40d时,其降解率才超过50%。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和土壤温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升高可促进其降解,土壤含水量为12.5%-50%,其半衰期为11.38-5.14d,加药10d时其降解率为38.98%-62.14%,温度为20—40℃时,其半衰期为14.26-5.11d,加药10d时其降解率为36.94%-62.45%。田间研究表明.细交链孢菌酮酸在自然条件下降解的半衰期约为3.22d,20d后就可完全降解。可认为细交链孢菌酮酸属于易降解类物质。  相似文献   

11.
用多毛孢(Pestalotia sp.)培养松材线虫,经过表面消毒后,在Tris-HCl缓冲液中振荡培养,培养液经硫酸铵沉淀、透析、冷冻真空干燥,制成的干样,用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松材线虫能向体外分泌多种可溶性蛋白,发现有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蛋白酶、淀粉酶。用松材线虫产生的分泌物、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蛋白酶、淀粉酶接种3年生黑松(Pinus thunbergii),发现松材线虫产生的分泌物和纤维素酶能够导致松针枯死。这暗示松材线虫的分泌物可能是松材线虫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从不同松树上分离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滑刃线虫和小杆线虫,并从松材线虫和小杆线虫体上分离细菌,将线虫无菌化处理后与从线虫体上分离到的荧光假单胞杆菌、产气肠杆菌混合接种无菌黑松苗和愈伤组织。结果表明,单独接种无菌线虫或细菌不能使黑松致病,无菌松材线虫、无菌拟松材线虫只有与有毒性的荧光假单胞杆菌混合接种时才能使黑松无菌苗和愈伤组织发病,细菌通过线虫携带在树体内传播扩散,使松树致病。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线虫和细菌在松材线虫病致病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松材线虫对其携带的一株致病细菌产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报道了以黑松细胞为材料的一种改进的细胞荧光染色显微生测法.用该方法测定了接种松材线虫虫体上分离到的荧光假单胞GcM5-1A菌株或该菌株和无菌松材线虫混合物接种后的愈伤组织水提物的毒性.结果表明,单独接种无菌松材线虫或单独接种该菌株后的愈伤组织水提液未表现出毒性;而接种无菌松材线虫与该菌株的混合物后的愈伤组织水提液与接种野生松材线虫后的愈伤组织水提液的毒性以及该菌株的NB培养液的无细胞滤液的毒性均很强,并且它们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说明松材线虫在寄主组织中能促进细菌的产毒.向该菌株的NB培养液的无细胞滤液中添加松材线虫后测定其毒性,结果表明无菌松材线虫对其毒性并无显著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松材线虫本身不产生毒素,在荧光假单胞菌培养液的无细胞滤液中加入无菌松材线虫未能显著改变其毒性.   相似文献   

14.
对接种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后3年生黑松Pinus thunbergii接种枝内的细菌和线虫的数量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最初几天内线虫从接种点向其他部分移动缓慢;至接种的主干上松脂减少时,线虫开始增加,木块组织的带菌率的变化与线虫数量的变化趋势相似,细菌和线虫的数量与病树的症状发展密切相关.细菌的优势属为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anas.表3参9  相似文献   

15.
松林线虫群体致病性测定和潜伏侵染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引起的松树萎蔫病 ,是松树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已在日本、美国、黑西哥、加拿大、韩国发生和流行。目前松材线虫的发生范围还在继续扩大。我国最早在1982年秋于南京紫金山的松林中发现该病 ,当年仅见枯树260株 ,现已查明在苏、浙、粤、皖、港、台均有分布 ,各地呈迅速扩展蔓延趋势。至1999年底该病在我国的发病面积已超过60万公顷 ,累计死树1600万株 ,直接经济损失1.28亿元。TomoyaKiyohare从日本松材线虫分布区内收集到37个线虫群…  相似文献   

16.
环氧乙烷对松木片中松材线虫的熏蒸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8℃、60%-70%RH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剂量环氧乙烷(EO)对松木片中松材线虫的熏蒸效果.结果表明:EO对松材线虫具有一定的熏杀作用,松材线虫的死亡率(y)与EO剂量(x)呈线性相关[y=-44.998+1.838x(p=0.00948)],EO对松材线虫的LD50为51.686 g.m-3,LD99.9为78.835 g.m-3;松木片对EO的吸附作用很大,当EO剂量为56 g.m-3时,24 h浓度值为1.157 g.m-3,吸附量达到89.974 mg.L-1,且吸附量随剂量的增大而增加,吸附主要发生在熏蒸开始后4 h内,4 h吸附率可达94%以上.因此,不推荐将EO用于集装箱内松木片松材线虫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菌毒素对水稻愈伤组织防御酶系的诱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瘟病菌毒素对不稻愈伤组织的防御酶系(PAL、SOD、PO)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毒素处理后,不同抗性品种的PAL酶活性增加,均在4h达到最大值;抗病品种SOD酶活性8h达高峰,而感病品种SOD酶活性4h达高峰,之后均下降低于对照水平;抗病品种PO酶活性上升,8h达高峰,而感病品种PO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8.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马尾松生长的流行性病害,可导致马尾松枯萎死亡。为揭示该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变化行为,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松材线虫侵染不同天数下的马尾松较其对照样本中病原识别、抗逆调节、次生代谢、解毒作用及生长素响应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除了与病原识别相关的CC-NBS-LRR抗性蛋白基因的表达随侵染天数的增加而增强之外,其他基因则在侵染2d的马尾松样本中的表达水平最高,且明显高于未受侵染的对照马尾松样本,随后在侵染3天的马尾松中的表达又低于对照样本。此外,黄酮-3-羟化酶和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表达随着侵染虫量的增加呈先上调后下调的变化方式。通过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马尾松响应松材线虫侵染的基因表达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松材线虫入侵对马尾松林植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该文以浙江省富阳市5块不同林型不同受害程度的松林为研究对象,从生长量、生物量和木材产出率的角度,分析了松材线虫入侵对马尾松林植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松材线虫入侵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松材线虫入侵松林后,对于受害松树不管是其被伐倒还是自然倒地之后,对周围活马尾松胸径和材积生长的影响均显著,而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从生长量、生物量和木材产出率3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在伐除受害木和利用引诱剂诱集主要传播媒介——松墨天牛等措施的干预下,使特定林分的平均生长水平出现了高峰,但要想保持受害区林分中未受害马尾松林木的平均生长量,还必须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自然条件下昆虫取食及剪叶刺激对油松诱导抗性的影响,本试验应用香草醛—盐酸法,亚硝酸钠—硝酸铝比色法以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了剪叶和不同程度油松毛虫取食处理后,混交林和纯林中油松针叶内部分次生代谢物和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剪叶及不同程度油松毛虫取食能够诱导缩合单宁、黄酮含量和胰蛋白酶抑制剂、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增加。与对照相比,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在混交林中的活性比纯林更为明显。说明剪叶及昆虫取食可诱导增加油松针叶内的缩合单宁和黄酮含量、提高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进而增强油松的抗虫性,林分类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松诱导防御物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