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混群时间 种公鸡一般在20~23周达到混群要求,笔者建议22周混群最佳.如果比较容易操作的话,种公鸡在晚上混入母鸡群中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在AA+肉种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预产期(通常是指18~23周)主要是满足种母鸡性成熟时的各种生理需要,为即将到达的性成熟做好准备,尽可能缩小母鸡群性成熟的差异。确保种公鸡的生长发  相似文献   

3.
种鸡群如果公鸡过多就容易出现过度交配现象,可导致鸡群的受精率、产蛋率和孵化率明显降低。在公母混群的早期,某些种母鸡头部及尾根部羽毛移位、磨损是正常的,但当这种情况进一步发展到羽毛脱落,就是一种过度交配的信号。如果公母比例不减少,这种情况将进一步恶化,并会引起种母鸡背部大面积脱毛,被抓破、撕破皮肤,造成种母鸡体况下降,产蛋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经过二十周左右的分开饲养,在母鸡开产之前,我们需要将公鸡混入母鸡群体中(混群时间和种鸡挑选对交配尤为重要。混群后公母感情培养及公鸡体重变化影响着种蛋受精率。所以,通过合理的混群时间、方法及恰当的公母比例,我们才能得到较高的受精率,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四)肉种鸡生理调控 1、育成期培育种鸡的目的 培育体重均匀、身体健康的种母鸡和种公鸡,使之体格健壮、体形优美、体状良好.并能适时地达到性成熟。  相似文献   

6.
陈志祥 《水禽世界》2006,(12):19-20
Ross公鸡的管理目标是培育质高量足的种公鸡,以在19周按时与母鸡混群,并在整个产蛋期都有个好的受精率。质高意味着公鸡整个生产期都能维持高水平的受精率;量足则表示23周时至少有占母鸡数量8% ̄10%之间的合格公鸡可供选择。从现有的实践经验看,培育、管理优秀公鸡的办法并非十  相似文献   

7.
王宏 《中国家禽》1999,21(8):12-14
1培育种公鸡的目标种公鸡性成熟良好的标准是:腿长而强健,平胸,脚趾正常,结构匀称,羽毛有光泽,鸡冠红润,目光明亮有神,行动灵活敏捷,叫声洪亮,睾丸发育良好,雄性特征明显。体重比母鸡重30%~40%,行动时龙骨与地面成45°角。2种公鸡育雏期的营养与管...  相似文献   

8.
毛荣飞 《中国家禽》2000,22(3):22-22
肉种鸡开产初期(4~6周龄)孵化率低下 ,主要是由于公鸡在育成期间 ,尤其在18~23周龄期间 ,由于体重增加不足、不恒定或体重下降 ,使公鸡性成熟延迟 ,这些尚未达到性成熟的公鸡往往有交配能力和交配欲望 ,但不能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精液 ,因而造成开产初期孵化率偏低。另外 ,混群时公鸡体重偏低 ,使公鸡在混群后因受应激而变得胆小 ,也是开产初期孵化率偏低的原因之一。产蛋后期种蛋孵化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公鸡体况不良 ,在育成期的管理不当使公鸡体型过小、胸骨畸形等严重影响配种能力。同时由于疾病等原因引起健康状况欠佳…  相似文献   

9.
1过度交配的表现 种鸡群如果公鸡过多就容易出现过度交配现象,鸡群的受精率、产蛋率和孵化北都会明显降低.在公母混合群的早期,某些种母鸡头部及尾根部羽毛移位、磨损是正常的.安这种情况进一步发展到羽毛脱落,就是一种过度交配的信号.如果公母比例不减少,这种情况将进一步恶化,将引起种母鸡背部大面种脱毛,被抓破、撕破皮肤.造成种母鸡体况下降,产蛋率降低.当种公鸡的羽毛过分损时也表明种公鸡数量过多.  相似文献   

10.
一、种公鸡的繁殖力通常,肉用种鸡群45周龄以前所发生的繁殖率下降除了种母鸡的抱窝性以外,一般与种公鸡有关。造成种公鸡繁殖力下降有几种因素,通过对鸡群行为的观察就能鉴别出来。 (一)种公鸡追击力不足种公鸡不育的重要表现是追击能力(Agressiveness)不足。引起种公鸡缺乏追击能力的有两种主要原因:其一,种公鸡性成熟比种母鸡晚1~2周;其二,种公鸡过肥。种公鸡性成熟缓慢有可能通过自身调节而加快。如果不能提早,那就要采取措施。例如,事先已知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品种组合,就要对种公鸡提前两周光照,  相似文献   

11.
七彩山鸡源于野生雉鸡,野性依然十足。种鸡公母按比例合群后,经过竞争,公鸡中会“选拔”出一只王子鸡,王子鸡的产生有利于鸡群的稳定和安全,但一个鸡群只能有一只王子鸡,因此两个已经稳定的繁殖群不应该再合群。 1995年7月,安徽省望江县发生特大洪灾,某户因搬迁不得已将两个繁殖群合养于同一鸡舍,一个繁殖群为4只公鸡16只母鸡(以下称大繁殖群),另一个繁殖群为1只公鸡3只母鸡(以下称小繁殖  相似文献   

12.
顾敏清 《北方牧业》2005,(11):19-19
<正> 在很多地方,种鸡舍内的地面蛋和棚架蛋已为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因此,对于饲养管理人员来说,有必要弄清楚造成地面蛋和棚架蛋的原因,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由于目前很多公司在种鸡育成期采用遮黑式鸡舍。饲养方式从"育雏—育成—产蛋"一阶段模式转变为"育雏—育成和转群"的两阶段模式。这意味着饲养者对育雏育成以及产蛋期的管理更加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的管理更有利于种鸡的管理以及生产性能的发挥。目前肉用种鸡基本采用公母分饲育成,产蛋鸡舍内公母鸡群体之间的互相影响也成为影响地面蛋和棚架蛋的一个因素,公母比例和公、母鸡的性成熟状况会影响到母鸡使用产蛋箱。大多数育种公司推荐公母比例为1:9。混群的公鸡应与母鸡同一年龄,体型体况适宜而且优于母鸡。在传统的1/3~2/3棚架的产蛋鸡舍,公鸡一般喜欢在垫料区域活动。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而使公鸡不够成熟、体况较差或体重小于母鸡,就会造成母鸡太凶,也会增加地面蛋和棚架蛋,并且受精率也受影响。如果公、母鸡的各种情况良好,公鸡也能成为一个减少母鸡在地面垫料  相似文献   

13.
狼山鸡小群保种方法的后续效应观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保种群狼山鸡为素材,分析8,9,10,11四个世代的近交系数:母鸡分别为0.0301,0.0298,0.0295,0.0289,公鸡分别为0.0242,0.0239,0.0230,0.0255。世代增量:母鸡为-0.00039,公鸡为-0.0006。四个世代母鸡的生产性能相对稳定。结果表明:“家系等量随机选配法”保种方法保存狼山鸡,后续保种效应稳定。  相似文献   

14.
种蛋受精率的高低不仅影响种鸡场的孵化率,而且直接影响种鸡场的经济效益,因此,种鸡场要想获得更多、更好的健康鸡雏,就必须提高种蛋的受精率。 一.精选种鸡 1.公鸡要求选择体躯大、腿脚高,雄性强、体格壮的留做种用。 2.母鸡要求选择羽毛紧、体躯椭园、鸡冠红润的留做种用。 二.适时进行公母鸡混群 公母鸡混群一般在20周龄左右。公母鸡及时见面,有熟悉培养感情的过程。公母鸡混群比例应按1∶8~10  相似文献   

15.
种鸡饲养生产中,人工授精技术应用较广泛,主要是该技术可以减少公鸡饲养量,充分利用优良种公鸡,加强选育,从而提高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和健雏率,增加种鸡饲养效益。同时还解决了种公鸡与种母鸡之间体重差别大、疫病传染、踏伤母鸡脊背等自然交配带来的问题,值得生产上推广应用。本人从事种鸡饲养多年,创出了连续多年受精率达96%以上的好成绩。现将操作体会与同仁交流如下:  相似文献   

16.
银香麻鸡品系选育和杂交组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本地麻鸡为素材,经0~3世代选育出的高产品系、早熟品系银香麻鸡,高产品系500日龄产蛋从155个提高到182个;早熟核心群母鸡137日龄开产,比对照组鸡早13d。以矮小D2公鸡×麻羽母鸡→F1母鸡×麻公鸡→F2和以D2公鸡×麻羽母鸡→F1,两个杂交组的公鸡70日龄出栏体重分别为1224.0±110.2g和1432.0±103.6g,母鸡90日龄出栏体重分别为1392.5±62.2g和1237.5±113.8g,杂种优势率分别达到69.66%和61.08%。  相似文献   

17.
由于公鸡扮演着种鸡群50%的角色,因此,对公鸡的管理要求必须和母鸡放在同样重要位置.种公鸡的管理必须注重其骨架发育、体重控制以及饲喂管理以培养出合格的公鸡从而获得理想的受精率和孵化率.  相似文献   

18.
由于公鸡扮演着种鸡群50%的角色,因此,对公鸡的管理要求必须和母鸡一样放在同样重要位置.种公鸡的管理必须注重其骨架发育、体重控制以及饲喂管理,以培养出合格的公鸡从而获得理想的受精率和孵化率.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区种鸡场在提高肉种鸡受精率的工作中,采用公母鸡分开育雏、育成,混群后公母鸡分饲,产蛋后期补充后备公鸡等措施,使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指标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和积累的经验、教训介绍给大家供参考。1种公鸡的饲养目标公鸡的外生殖器官不很发达,交配时依靠较长的腿胫和平坦的胸部,使双脚可以很稳地抓紧母鸡背部,并贴近前身将尾部弯下,便于把精液准确地输入母鸡泄殖腔的阴道口。腿胫较短和胸部丰满的公鸡,交配时很容易从母鸡背上滑落,抓伤母鸡和不能准确输精。因此,种公鸡的选育标准是腿胫长、平胸、雄…  相似文献   

20.
种鸡的人工授精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将种公鸡的精液输送到母鸡体内,让母鸡受精,从而使母鸡所产的蛋具有孵化能力的过程。人工授精技术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优秀种公鸡的利用率;提高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减少种公鸡饲养数量,节省种公鸡饲养费用,同时还可以减少种鸡配种时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