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小麦T型雄性不育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灌浆中后期降水可显著啬不育系种子的霉粒率和穗发芽率,从而降低了种子发芽率;不同不育系对降水的反应差异显著,粉质不育系种子的相对皱缩度、霉粒率与穗发经之和均显著高于关角质和角质不育系;在灌浆中后期降水年份,蜡熟期收获不育系可显著降低种子霉粒率和穗发芽率,而不会降低产种量。 相似文献
2.
分析小麦T 型雄性不育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灌浆中后期降水可显著增加不育系种子的霉粒率和穗发芽率,从而降低了种子发芽率;不同不育系对降水的反应差异显著,粉质不育系种子的相对皱缩度、霉粒率与穗发芽率之和均显著高于半角质和角质不育系;在灌浆中后期降水年份,蜡熟期收获不育系可显著降低种子霉粒率和穗发芽率,而不会降低产种量。 相似文献
3.
对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研究,不仅能够从分子水平解释CMS小麦不育机理及其棱质互作的关系,而且对促进小麦的杂种优势生产利用上有着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主要从小麦雄性不育细胞质来源和几类主要的胞质不育系的研究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小麦CMS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同时对今后杂种小麦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核质因素对T型杂种小麦种子质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 ̄1996,以T型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为材料,对影响T型杂种小麦种子质量及其稳定性的核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不育系种子的粒重和发芽率仅分别相当于保持系的90%和50%左右,年份间的变异较大;有些不育系种子的发芽率在年份间的变异系数高达23.7%。只有极少数不育系的种子质量与保持系基本相同,且稳定性较好。不育系种子的皱缩程度和发芽率在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产 相似文献
5.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F1产生单倍体频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个二角型1B/1R小麦不育系ms(bicor)-83(37)65,ms(bicor)-偃师9号,ms(bicor)-80(6)和1个非1B/1R不育系ms(bicor)-90-110与不同基因型小麦非整倍体系列(单体、缺四体和重双端体)及8个不同的恢复系杂交,调查不育系本身和杂种F1产生单倍体的频率及其杂种F1代的育性恢复性。结果表明,二角型1BL/1RS不育系杂种F1代产生单倍体的频率与不育系自身1B/1R易位染色体组成有很大关系,亦与父本的染色体构成有关,父本的非整倍体系列有提高单倍体频率的趋势,而与杂种F1的育性没有直接关系;二角型非1BL/1RS不育系自身及其杂种F1代无单倍体产生。 相似文献
6.
T型雄性不育小麦种子蛋白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梯度SDS-PAGE方法分析了T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种子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组分,发现两系间有明显差异,而且四个不同品种小麦不育系均有各自与保持系区别的谱带出现,表明T型雄性不育小麦醇溶蛋白基因的表达有品种特异性。用单、双向电泳结合银染技术进一步分析了胚乳醇溶蛋白,发现不育系11A和14A,分别有24kD和36kD的特异蛋白。 相似文献
7.
普通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寅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5,(4):105-116
1970—74期间,用普通小麦的 T 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品种或品系)和具有 timopheevi 细胞质的恢复系研完了它们对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普通小麦中,根据各品种对不育系和恢复系育性反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由这三种类型品种转育成相应的易恢复或难恢复不育系,或不能转育成不育系。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难易,可通过具部分恢复力的恢复系与不育系或保持系(品种)测交鉴别。难恢复的不育系,可以通过易恢不育系的保持系来改良.恢复系与具有部分恢复力的品种杂交,有可能提高其恢复力. 相似文献
8.
普通小麦雄性不育及杂种小麦研究简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通小麦雄性不育及杂种小麦研究简评柴守诚,刘大钧(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210095)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50年代初,至今已发现了大量的细胞核和细胞质雄性不育.近年来,湖南和四川又相继发现了光温敏雄性不育.这些都为杂种小麦的生产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9023A的选育及育性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丰富T型杂交小麦的不育系和恢复系资源,以优质多抗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轮回亲本,对T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504A连续回交选育不育系,研究其雄性败育特点,并进行恢复系鉴定和育性恢复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回交转育获得不育系T9023A,其不育性稳定,雄性败育彻底,花药干瘪细长、不开裂,I_2-KI染色显示,花粉败育类型为圆败和典败。以具有野燕麦(Q型)细胞质的小麦品种川农26和川农27与T9023A测交,其测交F_1自交结实率(国内法)分别为80.3%和62.6%,川农26对T9023A的恢复能力更强一些。T9023A/川农26的F_2群体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比符合15∶1,表明川农26携带有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2对主效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6个不育系和4个恢复及其24个杂种为材料,初步研究了小麦种子黑胚率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①71%的F1代具有正向优势,为正向超显性或部分显性,29%的F1代具有负向优势,为负向超显性或部分显性,亲子代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r=0.3336),但未达显著水平;②F1代种子黑胚率的遗传变异是以基因互作产生的非加性效应为主,基因的加性效应比例较小。作者结合本试验结果对供试亲本进行了具体评 相似文献
11.
以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2n=6x=42)为母本和奥地利黑麦(Secalecereale,2n=2x=14)杂交,对其杂交亲和性和杂种F1的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供试22个品种的杂交亲和性存在明显差异,4个品种的杂交结实率大于50%,其可能基因型为kr1kr1kr2kr2,4个品种的杂交结实率介于30%~50%之间,其基因型可能为kr1kr1Kr2Kr2,4个品种的杂交结实率介于10%~30%之间Kr1Kr1kr2kr2,7个品种杂交结实率小于5%;基因型可能为Kr1Kr1Kr2Kr2;杂种F1PMC的染色体配对能力与亲本杂交亲和性无明显相关,相关系数为0.0121,但不同组合存在一定差异,8641012/黑麦F1具有最好的配对能力(平均交叉结数=1.3),而碧蚂4号/黑麦等具有较差的配对能力(平均交叉结数为0),其它品种(系)介于二者之间。8641012是具有较好亲和性和较高F1PMC染色体配对水平的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系,可进一步用于小麦的远缘杂交以转移外源遗传物质。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杂种一代育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甘蓝型油菜pol和陕2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杂种一代为材料,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大气温度日变化,研究了温度对其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温度对不育系07A(具pol细胞质)和陕2A的育性都有影响,而以盛蕾期的影响最大;现蕾期为温度影响育性的敏感时期。同一发育时期(盛蕾期)不同温度处理,不育系07A和陕2A的育性随温度的变化而呈型曲线,不育性受盛蕾期温度影响最大的温度值在日均温5℃左右。温度对杂种一代育性的影响,不同组合间差异很大,川油12(由07A配制)的育性极不稳定,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变化很大,最适宜在盛蕾期日均温10℃左右的地区推广种植。而秦油2号(由陕2A配制)的育性相当稳定。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提型杂种小麦的60个亲本,47个 F_1杂种,在选用性状不同的情况下研究了亲本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 F_1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分析了提型杂种小麦的亲本选配问题,并对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以异质小麦品种(Ae.uniaristata)-Chris为母本,两个不同细胞质的正反杂交后代株(系)为父本1和2,先后进行了杂交和成对连续置换回交,培育出稳定的单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并用一批小麦品种(系)对其保持性和恢复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单型不育系既不同于粘类,更不同于提类.是一个稳定的新不育类型.其突出特点是:(1)仅少数小麦品种(系)是其稳定的保持系:(2)恢复源很广泛,绝大多数小麦品种(系)对其不育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力,并且恢复度高于80%以上的恢复系比其它具有较广泛恢复源的不育类型在普通小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3)长势正常,种子饱满,胞质无不良的母性影响.为杂种小麦与常规育种更好地结合,常规育种的最新成就更有效地应用于杂种小麦,加快杂种小麦的选育和生产应用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玉米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玉米Mo_(17)核背景下雄性不育细胞质(T、C、S)与正常细胞质(N)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花药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T型细胞质系减数分裂期绒毡层细胞线粒体嵴和基质出现异常,S型细胞质系单核后期药室中单核小孢子内、外存在着许多具有外壳包裹的圆形至椭圆型小体以及二核花粉期不规则膜状团聚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小麦雄性器官在发育过程中对环境条件反应比其他器官更为敏感的特点,利用塑料薄膜在田间搭简棚,造成一定程度的高温条件阻碍雄性器官的发育,导致小麦雄性不育。经多地实验,不育度可达100%,异交结实率可达90%以上,诱导的小麦植株具有典型的雄性不育特征。从花粉母细胞至花粉粒成熟前都可以进行处理,但以花粉粒单核期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化学杂交剂GENESIS对小麦的杀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个品种,4个剂量,2个表现活性剂的裂区试验和2个品种的异地试验,对新型化学杂交剂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1)GENESIS杀雄彻底,2.0kg/hm^2以上剂量的不育率均超过95%,3.0、5.0kg/hm^2剂量达到或接近100%,且没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专一性;(2)不育率为95%以上的人工饱和授粉结实率和自然授粉结实率最高达67.65%和49.83%;(3)5.0kg/hm^2剂量下,添加表现活性剂MON8161的人工饱和授粉结实率比添加MON59160的降低18.9%,差异显著。说明表现活性剂MON8161对雌蕊的活力具有一定影响;(4)相同基因型在两个地点的不育率和自然授粉结实率差异不显著,证明GENESIS的杀雄效果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8.
陆地棉洞A型核雄性不育完全保持系MB的遗传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地棉洞A型核雄自身是一个部分不育系,MB及其杂种F1的散粉性状均表现为连续性分离,且亲本型出现的频率高,表明MB可能带有一些呈数量性状遗传的的ms14的修饰基因,MB大部分植株可观察到小孢子败育现象,败育过程基本类似于473A,但败育时间稍晚,为单核靠边期及其以后,并且部分小孢子能正常地发育成为花粉粒而散粉,表现为部分不育。 相似文献
19.
用晚粳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和105S与常规晚粳品种农垦58、鄂宜105,武复粳、华粳14和筑紫睛杂交,以套袋结实率为主要指标分析了正反交F_1、F_2,以及光敏核不育系与正反交F_1回交BF_1代在武汉(30°27’N)长日照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各组合F_1代杂种都为可育,而F_2和BF_1代都发生育性分离。具有同一常规品种亲本的组合的育性分离表现基本一致。农垦58S与农垦58杂交组合F_2代可育与不育的分离适合3∶1,BF_1适合1∶1的比例;农垦58S与鄂宜105等4个品种杂交组合的F_2代可育和部分可育与不育的分离适合15∶1,BF_1适合3∶1的比例。两类组合后代的育性分离分别符合1对主效基因和2对独立的主效基因的遗传。 相似文献
20.
K型不育系的育性和变异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个K型新质核互作用不育系的育性和变异特性研究表明,K型不育系的花粉构成特征与野败型不育特点,明显不同于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