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Q型烟粉虱对20个烟草品种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烟草品种对Q型烟粉虱的抗性及其与叶背茸毛密度的相关性,研究了Q型烟粉虱对20个烟草品种的选择性及其生长发育和存活情况,并分析了烟草抗虫性与叶背茸毛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成虫对烟草品种的选择性、产卵趋性及卵-成虫的存活率在不同烟草品种间差异显著。在20个供试烟草品种中,抗虫性较弱的品种有‘闽烟9号’、‘闽烟57号’;抗虫性较强的品种有‘云烟97’、‘V2’、‘云烟100’、‘长脖黄’,这4个品种在生产上可优先安排种植。烟草叶背茸毛密度与成虫量和着卵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即烟草叶背茸毛密度越高,烟草抗虫性越弱。因此,选育茸毛较少的烟草品种,可以提高烟草对Q型烟粉虱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稻纵卷叶螟产卵选择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 Ch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我国北方水稻上日趋严重的重要迁飞性害虫。该虫的田间落卵量除与降蛾量、雌雄比、抱卵量、稻丛密度等因素有关外,田间调查还发现它与水稻的叶色有关,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86—1987年就其成虫对郑粳107品种产卵的选择性做了进一步的观察、测定和分析。近两年实践表明,试验结果对卷叶螟的防治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田忠  汪海洋  王小平 《植物保护》2017,43(5):103-107
豆荚野螟对寄主不同器官具有产卵选择行为,已有的产卵选择性研究尚未明确豆荚野螟对寄主花、蕾以及其他器官的产卵选择性差异。本研究调查了盛花初期和盛花期豇豆花、蕾、茎尖、叶片和豆荚上豆荚野螟的卵粒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室内豆荚野螟对盛花期豇豆器官的产卵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有54.1%的卵粒分布在盛花期的豇豆蕾上,并且蕾上的平均卵量显著高于花、茎尖、豆荚和叶片上的卵量。本研究结果证实了豆荚野螟对寄主不同器官具有显著的产卵选择性,进一步明确了豆荚野螟偏好于在寄主蕾上产卵的特性,为豆荚野螟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麦秆蝇的研究(一)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麦秆蝇在内蒙一年发生两代。以幼虫在禾本科宿根杂草中越冬,在中滩地区现己肯定的越冬寄主共有五种,而以披硷草(Clinelymus dahuricus(Turcz.)Nevski)中越冬虫口密度最大。翌年春越冬幼虫化蛹,越冬代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初开始盛发,此时是开始药剂防治适期。盛发期的早晚与4月及5月份月平均气温具有强负相关,试以4月1日起至成虫开始盛发前一日止,日平均温度总和至760日度,预测越冬代成虫开始盛发,有相当的准确性。越冬代蛹期平均为15.33天。成虫羽化以上午6至8时最多。羽化后至开始产卵的历时平均为5.35天。每雌虫产卵量平均为11.8粒,最多41粒。产卵期间平均为11.1天,最长22天。越冬代雌成虫寿命平均为16.24天,雄虫为12.28天。越冬代成虫在麦苗上产卵,卵散产,大多产于麦叶正面近基部4毫米范围内。成虫对产卵地位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以第三及第四叶片上着卵最多,成虫喜产卵于具有4至6个叶片(拔节到孕穗期)尤其是拔节期的麦茎上。由于小麦生育期的不同,不仅着卵密度不同,幼虫入茎为害率也有差别,麦茎生育期愈近老熟,着卵愈少,幼虫入茎为害率愈低。第一代卵盛期在6月上、中旬,孵化盛期在6月中、下旬,至6月末己全部孵化。卵期平均为5天。幼虫孵化后从小麦叶基叶鞘与茎间蛀入为害。第一代幼虫于6月下旬后半期开始化蛹,化蛹盛期在7月上旬至7月中旬初期,7月中旬末基本上己全部化蛹,蛹期平均为9.9天。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麦收愈早,麦秆中遗留麦秆蝇蛹愈多,但内蒙西部地区大部分在7月下旬进行麦收,此时第一代成虫已大部羽化飞出,部分转向田间落粒自生麦苗上产卵,大部分第一代成虫转移到附近杂草、糜子、马铃薯、蔬菜或其他茂密的作物田中,除杂草外,未发现卵粒,仅系暂时潜藏处所。第一代成虫在越冬寄主上产卵,卵期平均为6.38天。幼虫孵化后入茎寄生生长发育直至越冬。  相似文献   

5.
草地螟卵和越冬幼虫发生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草地螟食性杂,但发生分布对寄主和环境有较强选择性。1988年调查,一代卵主要产在杂草较多的农作物田,一般以叶片较短、叶面较光滑的阔叶植物如甜菜、亚麻、豆类、马铃薯等农作物和灰菜、蓄、猪毛菜等杂草上产卵量高。一代幼虫滞育越冬,也以杂草密度较大的农作物田为主。然而,一代幼虫的越冬比率,年度间差异较大。初步分析,7~8月份气温偏低,日照较少,有利一代幼虫滞育越冬。这一结论为当地草地螟的中长期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棉花叶片茸毛分布及其与棉铃虫产卵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慧英  杨雪梅 《植物保护学报》1994,21(4):296-296,304
作者观察到棉铃虫多选择棉花顶部嫩叶正面叶脉处产卵,嫩叶正面叶脉茸毛数逐级递减。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叶片茸毛的观察方法、标准部位和分级标准,并分析了棉铃虫产卵选择与叶片茸毛密度的关系。几年来对100多个品种(系)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麦秆蝇是华北春麦区的主要害虫,选育抗虫品种是一种有希望的防治途径。作者等于1957—1966及1973—1978年先后16年中,在内蒙几处生产、研究单位结合其原始材料及品种试验地栽培的春小麦品种,进行了麦秆蝇产卵情况及为害率的调查。先后共调查过32次,计共1372品种次,包括867个品种(系)。本项调查均以当时推广的丰产但不抗虫的品种为对照品种,1966年前是甘肃96号,1973年后是白欧柔。抗性比较根据品种的被害指数,即其被害率与对照品种被害率的比率,以对照被害率作为100计算,共分高抗、抗、中等、感虫及高感五级,其被害指数标准依次为0—20,20.1—40,40.1—60,60.1—80及≥80.1。共鉴定出高抗级28个品种,抗级的33个品种,另外,根据1—2次调查有81个品种被害指数很低,其抗虫性值得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玉米和甘蔗间作对亚洲玉米螟产卵行为的影响,在尼龙网室研究了亚洲玉米螟在玉米和甘蔗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卵时间、产卵部位及产卵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亚洲玉米螟均于23∶00开始产卵,02∶00~03∶00达产卵高峰。单作甘蔗、单作玉米和间作甘蔗叶背的玉米螟卵块和卵粒数均高于叶面,而间作玉米叶背与叶面的玉米螟卵块数无显著差异,叶背的卵粒数高于叶面。单作玉米叶脉的玉米螟卵块和卵粒数均显著高于叶缘;间作玉米和单作甘蔗叶脉与叶缘卵块数间无差异,但叶脉处卵粒数高于叶缘,间作甘蔗叶脉的卵块数高于叶缘,叶缘卵粒数高于叶脉。单作甘蔗叶背的亚洲玉米螟卵块主要分布在距叶鞘69.14 cm处,而叶面的卵块主要分布在距叶鞘21.09 cm处;间作甘蔗叶背和叶面卵块分布于距叶鞘35.17 cm和12.34 cm处,二者差异显著。单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卵块仅分布于叶背沿叶脉远离叶鞘处,而间作玉米叶背和叶面卵块分布于近叶鞘。表明玉米和甘蔗间作对亚洲玉米螟雌蛾产卵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产卵选择性是衡量植食性昆虫寄主专一性的主要性状之一。为揭示广聚萤叶甲幼虫取食的植物是否影响其成虫产卵植物选择性,于室外网室中采用重复观测设计开展试验,研究幼虫期取食靶标豚草或非靶标苍耳对成虫在这2种植物上的产卵选择性。在非选择性试验中,广聚萤叶甲幼虫取食豚草和苍耳后的产卵数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成虫在2种植物上的产卵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如幼虫分别在豚草和苍耳上取食,其成虫在豚草上分别产18.94和21.90粒卵,而在苍耳上分别产24.39和25.12粒卵。对卵粒大小(用体积表示)的分析表明,产卵植物之间及其与幼虫取食植物互作对卵粒大小均无显著影响,但幼虫取食不同植物的成虫所产卵粒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幼虫取食豚草的成虫产卵粒显著大于取食苍耳的产卵粒。卵孵化率为60%~70%,在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选择性试验中,对产卵选择频次的分析未发现幼虫取食不同植物以及成虫产卵测试植物等处理影响产卵选择偏好。本研究结果说明,广聚萤叶甲雌成虫产卵数量决策行为受幼虫取食植物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阐明草地螟对产卵寄主的选择性,为改善其测报、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8年8月在河北康保对草地螟的产卵寄主植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主要结果为:在所调查的9科23种植物中,查到有草地螟产卵的有7科13种。成虫对禾本科的大画眉草[Eragrostis cilianensis(All.)Link ex Vignolo-Lutati]具有显著的偏好。大画眉草的单株着卵量、有卵株率、卵密度及相对着卵量均显著高于藜(Chenopodium album Linnaeus)等其他产卵寄主的对应值,并比藜上的对应值多10倍到100倍以上。对此次草地螟成虫主要选择大画眉草产卵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1.
麦秆产卵、为害与小麦生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試驗証明,麦株上麦稈蝇的着卵率与为害率,以小麦孕穗以前的阶段为大,而且愈前愈大。田間冬小麦从出現第二节到抽旗叶的阶段,是危险受害期。防治与测报工作应考虑这一阶段时間。不同品种的受害程度,与品种抽旗期的迟早有关;抽旗到抽穗的生育速度是品种受害程度的重要标誌。通过品种比較試驗,看出品种被害程度与各品种抽旗期与成虫高峯期偏差日数,加上抽旗到抽穗历期的总值有高度正相关,其直线迴归为:y=0.41x-2.77,这两个指标也可作为测报与选育抗虫品种的参考。采取选用品种,調节播种期,适当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提早小麦生育期,可以有效地控制与減輕麦稈蝇的为害。  相似文献   

12.
麦穗形态学与抗吸浆虫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系统观测了85个品种材料的小穗高度、宽度、密度,抽穗期麦芒与穗轴的夹角,抽穗期小穗与穗轴的夹角,第1对麦芒长,第2对麦芒长,护颖芒的长度,扬花盛期内外颖的开张角度和持续的时间,内外颖的长度差,内颖缘膜的宽度等。利用重量法测定了各品种的灌浆速度及扬花10天后千粒重与成熟期千粒重之比。结合生育期运用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找出了对抗性表现有显著作用的8个因子,以每穗虫量为依变量建立了估测品种抗虫程度的多元回归方程;从小麦吸浆虫的为害习性出发,提出了小麦对吸浆虫的抗性机制是多层次、综合性的论点,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小麦品种对吸浆虫所表现的各种抗性类型。  相似文献   

13.
小麦对根腐病菌毒素的抗性与电阻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电阻法测定不同抗性的小麦叶组织对麦根腐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sativum)毒素制备物的电阻变化,可以获得与在自然条件下用病原菌孢子接种鉴定一致的结果.它与通常表示膜伤害程度的电解质外渗密切相关,并能与小麦叶片可见的病害症状和小麦品种间的阶段抗病性相对应.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形态特征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1985—1986年在北京西郊利用23个冬小麦品种,研究了叶色、叶上绒毛、旗叶长和宽、旗叶长×宽、旗叶着生角度、株高、芒长等形态特征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色与感蚜性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时间序列上,相关关系减小,并在蚜虫发生高峰时消失;旗叶长及长×宽与感蚜性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在蚜虫发生的前期作用较大;小麦叶上绒毛与感蚜性的关系不显著;芒长和株高都与感蚜性呈显著的正相关,但芒长作用在蚜虫发生前期,而株高则作用在蚜虫发生后期;旗叶着生角度在后期也与感蚜性呈显著的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基本上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山此可揭示出形态特征综合决定抗蚜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Heliothis armigera (Hbn.) eggs on cotton tended to be placed on flat parts such as leaf laminas and bracts at the expense of linear parts such as stems, petioles and peduncles, which accounted for less than 3% of eggs in samples of 100–216 eggs. Numbers of eggs on bracts and leaves respectively rose and fell from 0% and 97% at 34 days after planting to 81% and 18% at 104 days; the levels were equal at 49% on day 83. Categorisation of leaves by stage of development showed that 80–90% of all leaf‐laid eggs were found on leaves at the ‘young’ to ‘soft‐expanded’ stages of development while categorisation by position showed that the first three leaves from the top of the stem received 90% of all leaf‐laid eggs. There was no consistent trend for egg laying on main‐stem or lateral stem leaves and over 97% were located on the upper (adaxial) leaf surface. Bracts of larger buds (more than 50% developed) were most favoured as sites for egg laying, but oviposition on bracts of bolls had overtaken that on buds by day 97. These preliminary, small‐scale investigations should be extended so that possibilities for the use of an integrated sample unit for eggs and small larvae can be assessed.  相似文献   

16.
 关于小麦秆锈和叶锈的越冬问题,国外业巳有许多报告[10,13,14,15,16,17,18]。国内在小麦锈菌越冬方面也有一些报导。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品种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其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作者选用多年筛选抗感程度较稳定的10个小麦品种,于小麦拔节地其旗叶的17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进行全面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多种游离基酸中影响品种抗蚜性的主要氨基酸种类,并对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小麦品种抗蚜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u.)缬氨酸(Val.)蛋氨酸(Met.)脯氨酸(Pro.),苯丙氨酸(Phe.)谷氨酸(Glu.)和丙氨酸(Ala.)这8种  相似文献   

18.
条沙叶蝉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依据成虫产卵、若虫存活与发育等指标测定了条沙叶蝉对19种供试禾本科作物及杂草的寄主适应性,明确寄主植物14种,食料植物4种,非寄主食料植物1种。同时发现,不同小麦品种对条沙叶蝉存在不同程度抗虫性。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明确条沙叶蝉各虫态生活习性及在关中年生活史和发生特点,在关中,条沙叶蝉1年发生4代,以卵越冬,全年各世代主要在杂草地完成周年发育循环,麦田发生条沙叶蝉主要是在小麦秋苗期。在20、25、30、35℃4种恒温与狗尾草、小麦、玉米3种食料条件下初步明确温度、食料对条沙叶蝉若虫发育、存活与成虫寿命及产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香蕉扁象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ier是我国香蕉产区最重要的钻蛀害虫,以幼虫在蕉茎内取食,造成大量蛀道,危害严重。此虫年发生6代,世代重叠,成虫白天栖息于假茎枯烂叶鞘内侧,夜出活动,产卵前期较长。老熟幼虫在旧蕉茎内越冬,每年成虫种群发生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为4—5月和9—10月。采用历期预测法或卵巢分级预测法,确定防治适期,用化学农药喷杀产卵前期的成虫;以及清除枯烂叶鞘,砍除隔年留头老蕉茎,消灭越冬幼虫,是目前防治此虫比较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