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网络分析在原条造材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网络分析技术对原条造材进行了优化设计,原条上的造材决策点作为网络的节点。每一个可能造出的原木作为网络分析中的弧,弧上的值代表每一个原木的价值,从原条大头至小头所累加出最大价值的路径就是该原条最优造材方案。结果表明,网络分析技术应用在原条造材优化设计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比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方法更便于应用;利用此方法编制的计算程序,只要输入原木的价格、材长种类、原条的外形尺寸、等级区域,即可优化出原条的造材方案。  相似文献   

2.
应用动态规划的理论模型,并结合具体原条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而得最优的造材方案和原木的最高售价。  相似文献   

3.
在贮木场为实现原条合理的自动化造材,有关单位正在研究原条探伤仪,这是分析原条缺陷的基本工具。它为实现原条合理的自动化造材可提供木材检验的原始信息。但需要什么样的原始信息,和怎样把原始信息通过快速电子数字计算机,制定最优原条造材方案,这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用动态规划方法制定单根原条的最优造材方案,从而给原条合理的自动化造材的专用电子数字计算机提供一个数学模型,也给原条检验仪器的研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原条量材设计是在原条造材前对原条各部位用途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本文在国内外有关专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用图论中的有向图理论,解决原条量材设计中的优化问题。用锯口线为点x_d,两个锯口线间的木段为弧y_n,描绘出由点集X和弧集Y组成的原条量材设计有向图T=(X,Y)。由于弧的权ω_(ij)是由木段的售价赋给,且保证ω_(ij)≥0,故用Dij kstra算法,求出最佳木材利用率下原条售价最高的路。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木材检验中,原条量材设计是为林业企业增效的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本文分别以红松、蒙古栎、水曲柳为例,通过两个或多个原条量材设计方案进行对比,以售价最高的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造材。从而说明优化量材设计的重要性,充分体现木材生产效益最大化,为吉林森工集团增创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木材检验中,原条量材设计是为林业企业增效的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本文分别以红松、蒙古栎、水曲柳为例,通过两个或多个原条量材设计方案进行对比,以售价最高的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造材。从而说明优化量材设计的重要性,充分体现木材生产效益最大化,为吉林森工集团增创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对用材林进行立木采伐时,既要从不同的阶径中采伐一个最优的比例,使得林分的密度优化、径阶配置最佳、蓄积生长量最大,还要在满足用户对原木的长度、直径和材积等要求,同时在采伐量最少的情况下,林场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通过单纯形法的多级优化计算,完成各尺径原条的择伐量精确预测,在满足用户的需求前提等多重约束条件下,取得了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面向最优造材的森林择伐决策过程,并计算了基于各尺径和检尺长的材值及图表。  相似文献   

8.
合理造材工作是木材检验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关乎木材产品的质量与售价。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原条合理造材的基本要求及原条量材设计标准,以供木材检验员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在多年的林场工作中,我们通过在原条量材划线设计工作中的不断摸索、研究和探讨,总结出一整套合理的量材方法,科学的造材规则。同时对不规则原条木材的量材、造材也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效果很好。所谓的合理量造材就是指对采伐下来的木材原条按照国家统一标准,结合原条的自然生长特征,市场的需求情况,根据本单位木材材种计划做到最大限度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和提高经济出材率,造成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不同长度、  相似文献   

10.
<正>在多年的林场工作中,我们通过在原条量材划线设计工作中的不断摸索、研究和探讨,总结出一整套合理的量材方法,科学的造材规则。同时对不规则原条木材的量材、造材也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效果很好。所谓的合理量造材就是指对采伐下来的木材原条按照国家统一标准,结合原条的自然生长特征,市场的需求情况,根据本单位木材材种计划做到最大限度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和提高经济出材率,造成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不同长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削度方程对福建顺昌130株杉木样木进行7种造材方式的理论造材,同时将理论造材的结果与实际造材进行比较,分析理论造材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理论造材具有较高的精度,出材量系统误差仅为3.08%-3.96%,销售价系统误差仅为4.28%-5.12%,完全可以代替实际造材进行造材方式的选优、出材量和销售价的预测.采用第7种造材方式(遇到根部有缺陷的,则截1 m段头,4 m段造材,根部无缺陷的,则不截头,4 m段造材)实际与理论销售价均最大,为最佳的造材方式.  相似文献   

12.
利用削度方程编制材种出材率表是目前出材率表编制的发展趋势,分析当前计算机理论造材在编制材种出材率表时存在通用性低、灵活性差、交互性弱的问题。为了满足林农灵活造材需要,提出了通用理论造材技术并进行研究。对计算机理论造材进行需求分析,设计了系统的功能结构、理论造材技术流程、各区分段造材流程和相应的数据库结构,采用Arc Engine技术和C#编程技术实现了相应功能并进行应用。结果表明,通用理论造材技术效率高、成本低、使用灵活,林农可以针对不同树种、不同造材方案灵活造材并预估相应收益。计算机应理论造材技术为各基层森林经营单位快速编制材种出材率表提供技术支撑,对单株活立木造材动态监测和收益预测更加直观、准确。  相似文献   

13.
霜冻害对紫椴人工幼龄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林分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霜冻对紫椴人工幼林保存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霜冻害是造成紫椴人工幼林保存率低及长时间影响生长的主要原因。霜冻害使紫椴的叶、芽、干及根颈和干基都没程度受害,其中根颈或干基受害最重,对紫椴危害最大。受霜冻害的部位多数在节处,其受害率占同株树病斑总数的62.8%。顶芽枯死及干基或根颈受害是紫椴丛生的主要原因。在受害的紫椴枝干上分离到了具有致冷冻作用的冰核活性细菌(Erwinia spp.),经接种其致病率可高达92.3%。坡上受逆温的影响,温度高,紫椴发生冻害少,保存率高;坡中次之;坡下温度最低,紫椴保存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结合树木图像颜色和纹理特征,融合聚类和分类算法对树木图像进行多目标优化分割,从而提高自然背景下树木图像分割的准确性。方法首先,利用MSCC框架理论,解决聚类和分类目标函数同时依赖于聚类中心的问题。然后,分别选定聚类性能评价指标函数和分类性能评价指标函数。最后,采用多目标进化优化方法——NSGA-II算法进行优化,得到Pareto前端最优解集,并通过计算聚类有效性指数I的最大值,寻找最优解决方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法国梧桐、侧柏、松树和杏树等自然背景下拍摄的4幅图像作为样本。分别采用K-means、Fuzzy C-means、对聚类目标函数进行单目标优化,采用MOPSO方法进行多目标优化,以及NSGA-II方法进行多目标优化等5种方法对样本图像进行分割比较。结果在聚类中心数量相同、种群大小相同、遗传代数相同的条件下,指数I的值表明本文提出的分割方法优势显著。对于4类不同样本图像分割的指数I值进行对比可知,以HF指数为单目标函数进行遗传优化的结果优于单一使用K-means和FCM算法;MOPSO多目标优化方法分割结果优于单目标优化结果;基于NSGA-II优化的多目标函数分割结果又优于MOPSO多目标优化结果。结论融合聚类和分类算法构建聚类性能评价指标函数和分类评价性能指标函数,并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多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能更好地保留树木图像的颜色和纹理特征,分割准确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海口市10种行道树最优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行道树是城市园林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对于城市园林植物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养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口市建成区椰子等10种行道树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相关性分析,并通过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比较决定系数R2,P值等相关数据后,通过拟合精度检验值(总误差、平均误差、平均相对误差)检验拟合效果,最终从8个预选模型中选出各树种的“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结果表明,10种行道树的“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相关性显著,各自的“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准确度较高,20个最优模型中,幂函数模型和S模型居多。  相似文献   

16.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5年在北京市延庆县刘斌堡乡营盘村附近中山以2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通过比较6种密度林分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元素积累量差异,探讨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林分密度由3 000株/hm2减小至2 125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数、生物量及元素积累量分别由32种、1 108.49 kg/hm2、39.84kg/hm2下降至24种、1 091.57 kg/hm2和39.34 kg/hm2;林分密度下降至1 800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数量增加至43种,元素积累量为40.12 kg/hm2;林分密度下降为1 550株/hm2时,林下植被生物量、元素积累量达到最大,分别为2 282.41 kg/hm2和102.60 kg/hm2;林分密度下降为1 300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数量达到最大值63种;林分密度锐减至1 150株/hm2时,林下植被的发育不同程度的下降;林下植被物种数量、多样性、生物量和元素积累量对华北落叶松密度响应具有非同步性。由于种群存在自我调节能力,初始密度为3 000株/hm2的华北落叶松林分只有下降到1 800株/hm2时,林下植被发育才开始加快。2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保留密度为1 550株/hm2时林下植被发育最优。   相似文献   

17.
对2a生大头茶(Gordoniaacumenata)和薄果猴欢喜(Sloanealeptocarpa)幼苗进行遮阴实验,结果表明,大头茶幼苗的叶面积、茎长、枝长年变化曲线和总生量为:全光照>部分光照>部分阴暗>阴暗;而薄果猴欢喜为:部分阴暗>阴暗>部分光照或全光照,这体现了阳性树种(大头茶幼苗)和阴性树种(薄果猴欢喜幼苗)的不同特点。从全光照到阴暗,大头茶、薄果猴欢喜幼苗的平均叶面积重(SLW)和根/冠比均下降,而叶面积率(LAR)均增加,并且,平均叶面积在部分阴暗下最高,全光照下最低。可见,大头茶、薄果猴欢喜幼苗对其相应光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分段回归的人工红松冠形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79株人工红松解析木4 538个枝条的实测数据,基于样条函数的分段回归技术,通过推导满足冠形曲线生物学约束(即梢头处树冠半径为0,拐点处树冠半径最大)连续分段函数,构建了人工红松的冠形曲线模型(分段抛物线方程、分段单分子式方程和分段幂函数方程)。采用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模型的检验指标及对模型拐点参数估计的合理性对备选模型进行评价,选出拟合人工红松冠形曲线的最优模型。采用模型再参数化方法,分别分析模型各参数与林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最终在最优冠形曲线模型中加入胸径作为自变量,建立了人工红松树冠形状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分段抛物线函数为描述人工红松冠形曲线的最优模型。人工红松冠形曲线参数及树冠大小与林木胸径(DBH)成正相关,经过再参数化后的树冠形状预估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R2a)为0.659 6,估计标准误差(Sy.x)为0.524 5,模型的残差均方(MSE)为0.227 9,预估精度(p)为97.58%。随着DBH增大,红松冠形曲线拐点(相对冠深)出现的范围为0.72~0.95,平均值为0.81。总体上来看,以胸径为自变量、以稍头约束为条件的树冠形状预估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人工红松的树冠形状,为进一步估测红松树冠结构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我国原条量材设计中量材员在造材前对原条各部位的用途进行优化的过程,并指出无论在何种目标要求下,对一根原条而言都能很难准确地确定某一部位上应该出何材种。用线性规划理论的数学模型解决原条量材设计的优化问题显然不太合适,也无法建立起线性规划理论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