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国稻作起源看长江流域稻文化新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中国稻种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在亚洲是栽培稻最大的发源地之一,具有自然与人文的悠久历史,水稻文化不仅贯穿长江流域文化而且大东亚历史文明的全过程。水稻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早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神农黄帝...  相似文献   

2.
丁颖教授一生致力于稻作学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因发现野生稻而开启中国栽培稻种起源的研究,数十年不断丰富材料和方法,论证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纠正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的错误.本文旨在探寻丁颖教授在中国稻作、稻种起源问题上探索的每一个脚印,展示他的解答思路与贡献.  相似文献   

3.
前沿动态     
水稻起源于中国亚洲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极富多样性的作物,在全球有成千上万个品种。水稻有两个主要的亚种(subspecies)——粳稻(Oryza sativa ssp.japonica)和籼稻(Oryza Sativassp.indica)可以代表世界上大多数品种。由于水稻品种的多样化,其起源也一直是科学争论的话题。单一起源理论模型认为粳稻和籼稻都是从野生稻(O.rufipogon)驯化而来的。而多起源理论模型认为粳稻和籼稻可能有两个起源——印度和中国。  相似文献   

4.
中国黄牛指的是在古中国大地上,古人类驯化、培育除牦牛和水牛以外的原始家牛。关于中国黄牛起源,众说纷纭。有中国黄牛外来说,有中国创育说,有黄牛祖先单元育成说,有黄牛祖先多元融合说,有黄牛祖先由西向东发展说,等等。研究方法有以今论古,也有以古论今。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黄牛的祖先是(牛曷)牛,与中国古代的犩牛、(牛夔)牛的体型相似;与欧洲的野原牛是同种;原牛从发源地印度喜马拉雅山经过西藏,东行到黄河流域,北达蒙古兴安  相似文献   

5.
王强 《世界农业》1998,(9):20-21,7
关于栽培作物的起源,世界上各种学派、学者的观点很多,有的是早已研究有结论的,有的尚有争论,部分至今不甚明了。中国是多种作物的起源地。水稻栽培稻的故乡在中国的南方、黄河流域,印度等地,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小麦在中国分布极广,是世界上栽培小麦最古老的...  相似文献   

6.
作物品种的起源和演变的研究,在生物学理论上和农业生产实饯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是我国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过去英国人瓦特认为水稻原产地在印度,中国稻种是由印度传入的。根据科学上认为原产地必有野生种的说法,水稻专家丁颖等在华南发现过野生稻,并从野生稻培育出新品种,1956年云南思茅县农技站金祟礼同志,在思茅县峡谷底的湿润肥沃地上,发现本文所介绍的野生稻种;南京农学院付研究员陈祖■并提出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种稻的论据,稻作栽培我国比印度要早,中国"稻"字字音与印度梵文毫无语音系统关系,西方文字中的稻字是由梵文傅去的,这些都充分注明了中国水稻不是由外国传来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野生稻的分布及栽培稻的起源问题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育成功的,而野生稻不只一种,栽培稻品系更为复杂。所以要探索栽培稻的起源,特别是某一地区是否即是起源中心之一,除了在那里必须发现有较早的栽培稻遗存以外,还必须有(或历史上曾经有过)野生稻的分布,而那种野生稻同当地最早的栽培稻又必须在遗传学上具有最密切的亲缘关系。对于我国现有野生稻的调查开始于本世纪初年。1917年,美国人麦尼尔在广东罗浮山麓至石龙平原一带首次发现了普通野生稻。1926年,我国水稻学家丁颖在广州东郊犀牛尾的沼泽地带发现了野生稻;随后在番禺、增城、丛化直至广西的西江流域的很多地方都发现  相似文献   

8.
杂草稻分类及起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草稻已成为影响全球水稻生产的恶性杂草.关于分类及起源一直是杂草稻研究的热点问题,但至今尚无定论.杂草稻是指在人工栽培稻田中或稻田周边耕地里,通过种子落粒等对自然环境的极强适应能力而自然繁衍其群体,对稻田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稻属植株或群体.一般可根据形态特性、籼粳亚种属性、栽培型和野生型对杂草稻进行分类.杂草稻可能起源于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基因渐渗、籼粳亚中间杂交和栽培稻种间杂交,部分杂草稻可能是普通野生稻演化成原始栽培稻的过渡形态,栽培稻与杂草稻自然异交可产生更多的杂草稻类型.因此,提出了杂草稻分散起源的假说,认为杂草稻很可能是多次起源,而且杂草稻在不同地区可能是分散起源.对利用籼粳基因组分化和稻属驯化相关基因研究杂草稻起源的可行性及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壮族稻作农业独立起源论广西民族研究所覃乃昌关于稻作起源问题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重大学术课题,我国关于栽培稻起源问题的研究,从上世纪到本世纪60年代形成的“阿萨姆──云南说”、“印度说”、“泰国说”、“华南说”等。7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距今70...  相似文献   

10.
《百姓》2003,(9)
词语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常常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留有历史变迁的痕迹,“支那”一词的称呼也是一样。据考证,“支那”原是“Cina“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梵文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中,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支那”、“脂那”,“至那”或“震旦”。根据对Cina的来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含意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1.认为Cina在梵文中表示中国“丝”。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腊人,都用中国丝(梵文Cina)指称中国;2.认为Cina是秦国的“秦”的梵文译音,Cina的梵文含义是“秦国”,是古代印度人对秦汉时期的中国的称呼;3.认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遥远”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并且栽培历史悠久(约有5-6千年的栽培历史).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在籼稻和粳稻中按其对光照长短的反映和生育期长短分为晚稻和早、中稻,在晚稻和早、中稻类型中按耐湿性和耐旱性分为水稻和陆稻.  相似文献   

12.
大费育稻考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近年以来,我国大量野生稻的发现和考古发掘出的稻谷资料,越来越证明我国是世界稻作起源的中心。可是,在进一步探讨我国稻作起源的具体地区及其族属问题时,目前尚有争议。从其中有重大影响的云南说与长江下游说,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看来,稻作起源于我国南方,在学术界似乎已经成为公认的历史事实。因此,认为江南是我国栽培稻的发源地,而北方种植的水稻则是从南方传来的,就似乎是无庸置疑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一)中国稻作农业究竟起源于什么地方,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印度说、东南亚说、华南说和云南说。现在主张前两种说法的人少了,而主张后一种说法的人逐渐增多。不过所有这些说法都没有充分考虑大量史前栽培稻遗存的证据,而要探索稻作农业的起源是不能不考虑这些证据的。几年以前,我曾对当时已知的30多处史前栽培稻遗存的年代、分布、种属进行了分析,对它们同我国历史上记载的野生稻与现今生存的野生稻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提出长江下游及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杂草稻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杂草稻在中国北方稻区的危害越来越大,杂草稻也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育种资源.利用在中国东北地区吉林省采集到的杂草稻为试验材料,调查了吉林省杂草稻的植物学性状,采用26对SSR引物对吉林杂草稻进行了DNA水平的多态性检测,分析了杂草稻的起源.结果表明:吉林省大部分杂草稻植株高于当地栽培稻,颖壳色共有7种表型,其中以秆黄色居多,赤褐色、黄色、黑褐色、紫黑色、灰黑色和黄褐色相对较少,果皮色以红色果皮为主;大部分杂草稻有芒,芒色以秆黄和赤褐为主;大部分杂草稻易落粒且易倒伏.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26个位点上有21个具多态性,占80.77%.Shannon多样性指数(Ⅰ)的变异范围在0.2237~1.6357,平均为0.8402.遗传多样性指数(He)的变异范围在0.1107~0.7812,平均为0.4840.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吉林杂草稻与栽培稻、野生稻分成5大类群.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杂草稻与当地粳型栽培稻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与籼型栽培稻、临近省区粳型栽培稻、野生稻的亲缘关系较远.吉林省杂草稻很可能起源于当地粳型栽培稻,是栽培稻个体间自然杂交等产生的具有落粒特性的退化类型.  相似文献   

15.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的RFLP分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本研究通过对来自亚洲10个国家的122份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简称普野,下同)和76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 L.)的核DNA 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与南亚、东南亚普野,普野与栽培稻以及籼粳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籼粳分化是栽培稻核DNA遗传分化的主流。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普野型,偏籼型和偏粳型;南亚普野只有原始普野型和偏籼型,没有偏粳型;东南亚普野有原始普野型和偏籼型,还可能有偏粳型。中国普野因地理分布不同,其遗传分化表现出多态性,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以及部分云南元江普野既不与籼稻聚在一起,又不与粳稻聚在一起,而独聚一类,其形态上亦比较原始,属于原始祖先型。广东、广西普野则表现为偏籼或偏粳。根据中国、南亚、东南亚普野的遗传分化关系,再次论证了中国和南亚(以印度为中心)是栽培稻起源演化的两个原始中心,并提出了籼粳演化应该是多途径的。  相似文献   

16.
已有报道,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F_1杂种的生产技术也是可行的。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 Desf.)是印度种植的第二个重要的小麦品种,其产量的改良直接关系到印度小麦总产量的增加。 据印度农业研究所B.L.Dhonukshe等人(1979)及印度坎普尔农业技术大学Z.Ahmad等人(1979)对来源于不同表现型、系谱以及地理来源(印度、墨西哥、美国)的72个硬粒小麦F_1杂种优势的研究,结果如下: 1.表现 据对抽穗开花天数、株高、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分蘖数)、穗长、每穗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于野生茶树的起源地主要有几种观点,一是起源于中国,二是起源印度,三是起源于依洛瓦底江发源地,四是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分别起源于两个地方的二元说。茶树起源于6000万年之前,本文从四川、重庆地区发现的两片野生茶树的分布状态以及地球板块运动,证明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相撞的4000万年前,野生茶树已经在云贵高原和巴蜀大地存在,云贵高原是野生茶树的起源地。川渝两地的月牙形野生茶树分布,是因为印度板块挤压亚洲板块,形成了青藏高原,并将巴蜀西部向北推移,而形成的川渝野生茶树的月牙形分布。因此,印度现在的野生茶树是从云贵高原向西传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丁颖和程侃声栽培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按俞履祈的变种分类方法对云南搜集保存的5285份地方稻种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变异中心.(2)云南地方稻分属58个变种,为中国栽培稻变种的总和,但品种数约占中国栽培稻的8.6%;其变种特点是以普通籼、红籼,红粳、普通粳、普通糯粳和红光壳粳为优势变种,粳稻变异大于籼稻,深色型、糯稻、光壳稻和有芒变种占有较高比例.(3)云南地方稻种分为籼粳2个亚种、6大生态群,其中热带粳群、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的品种数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3.6%,18.1%,32.1%,分别为13,11和18个变种;早中籼群、冬籼群和晚籼群的品种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1.8%,0.5%,43.9%,分别为11,4和24个变种.(4)云南地方稻籼亚种26个变种和粳亚种32个变种.籼水稻和晚稻是籼亚种的基本型,籼陆稻和早中稻则是生态变异型.粳亚种中的水陆稻、粘糯稻、早中和晚稻之间均没有基本型与变异型之分,且与籼亚种中的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籼和粳为两个独立起源中心.(5)初步提出云南栽培稻分类体系为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的5级新型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9.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2,24(1):68-100
关于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问题,国际学术界一直存在“印度说”与“中国说”之争。自从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前古栽培稻之后,“印度说”的呼声才渐渐下降。到中国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距今9000年前左右的古栽培稻、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距今12000年前的古栽培稻,“中国说”才真正确立起来,“印度说”开始消沉了。……  相似文献   

20.
水稻起源于何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栽培稻的起源地通常被认为是从印度阿萨姆到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一带的亚洲内陆山地。以渡部忠世为代表的“云南——阿萨姆”起源说至今仍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根据中国考古工作的结果,证明中国的稻作最早开始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云南省所在的西南部则比这一带要迟3000年左右。于是中国考古学者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