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ITS序列探讨西瓜种下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对源自中国和非洲的15个西瓜Citrullus lanatus的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全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供试材料包括Mucosospermus亚种、Vulgaris亚种、源自中国的3个品种、源自加纳的3个品种和1个来自布基纳法索的品种。【结果】西瓜种内总变异位点27个,占总碱基数的5.93%,6个信息位点,占总碱基数的1.32%。不同品种西瓜的ITS序列全长455~473bp,G+C含量61.49%~63.41%。【结论】从ITS序列全长构建的系统树可以看出西瓜具有地理分化现象,中国西瓜和非洲西瓜分属不同分支。此研究对西瓜的引种、育种以及研究西瓜的地理演化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栽培稻种内核糖体基因的ITS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为外类群,对栽培稻(O. sativa)籼亚种(O. sativa ssp. indica)和粳亚种(O. sativa ssp. japonica)18个材料的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全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供试材料中有籼亚种品种(系)9个,粳亚种品种(系)6个,爪哇稻2个和陆稻1个。结果发现,栽培稻种内总变异位点23个,占总碱基数的5.41%;8个信息位点,占总碱基数的1.82%。籼亚种ITS全序列的长度为425~430 bp,G+C含量为74.25%~75.59%;粳亚种ITS序列总长度为425 bp,G+C含量为74.25%~75.59%。以ITS全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能将栽培稻区分为籼、粳2个亚种群,爪哇稻与籼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对研究栽培稻的演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滇黄精寄生真菌及其优势居群,采集滇黄精种植区云南省丽江地区玉龙县和华坪县的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样品保湿法和三点接种法分别对滇黄精寄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纯化.对纯化菌株进行传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玉龙县鲁甸乡采集到15株寄生真菌(1株青霉属Penicillium、12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 相似文献
4.
此文通过不同的水分胁迫处理对4个西藏春大麦品种进行发芽研究。结果表明:(1)水分胁迫下,所有品种的种子萌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四个品种在重度胁迫时萌发抑制率为16%~52%,轻度胁迫时萌发抑制率为4%~50%,其中对日喀则17号抑制作用最大;(2)水分胁迫下,所有品种的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均下降,对藏青320的发芽影响最大,随着水分胁迫加强其发芽速度明显减慢,麦芽长势明显差,其次依次是曲玛132、日喀则17号和藏青148;(3)水分胁迫抑制春大麦发芽期间芽和根的生长,且表现出随着水分胁迫加强芽受抑制敏感程度大于根,日喀则17号对根部抑制表现最敏感,藏青320对芽的抑制表现最敏感。不同基因型春大麦发芽过程对水分胁迫的反应不同,说明春大麦种子耐旱性存在基因型差异,4个西藏春大麦品种中,从种子发芽期间的综合表现看,藏青148种子生育前期耐旱性相对较好,曲玛132种子次之,藏青320和日喀则17号种子耐旱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
两种氟虫双酰胺复配制剂拌种对直播晚稻蓟马的控制效果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直播晚稻蓟马的防治药剂,采用拌种法在大田试验了两种氟虫双酰胺复配制剂对直播水稻蓟马的控制效果,并考查了其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兼治效应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8%氟虫双酰胺?噻虫啉SC 4~8 g a.i./kg种子处理拌种,可有效控制水稻苗期稻蓟马危害,药后14天杀虫和保叶效果分别为88.89%~95.03%和85.63%~91.67%,药后21天分别为87.64%~94.49%和78.86%~89.69%;2 g a.i./kg种子处理防效明显下降。同时,对二化螟具有兼治效果,并可刺激稻苗生长,提高水稻生长后期结实率和产量,而对稻纵卷叶螟防效较低。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SC 1.5~3 g a.i./kg种子拌种对二化螟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对稻蓟马和稻纵卷叶螟防效较低。因此,48%氟虫双酰胺?噻虫啉SC 4~8 g a.i./kg种子处理拌种可推荐用于水稻苗期稻蓟马和二化螟防治,而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SC拌种处理不宜用于水稻苗期稻蓟马治理。 相似文献
6.
原生质体分离及再生体系现已被广泛用于生理、生化、遗传、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研究中,并能够为植物遗传转化提供良好的受体系统,从而达到优化遗传性状,丰富种质资源的目的等。园艺植物由于其观赏性强、倍性高的特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目前具有稳定的原生质体分离体系的园艺植物数量很少。本研究总结了园艺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及培养时的各种影响因素:原生质体分离的植物材料;原生质体的酶解条件和纯化;原生质体的培养方法;原生质体的培养基成分,以及原生质体在各领域的应用,为建立更多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及再生体系提供参考,为将原生质体系统更广泛的应用于多种植物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2n=38)与播娘蒿(2n=28)原生质体融合杂种F1连续自交3代,获得F2、F3和F4后代。用细胞学和SSR分子标记方法,分析杂种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减数分裂行为以及播娘蒿遗传成分的保留情况。结果表明在F2、F3和F4代中,根尖细胞染色体平均数分别为38.47±3.17、37.65±3.23和36.66±2.95,随着自交世代增加呈减少趋势;在杂种后代减数分裂中,观察到染色体桥、染色体落后、染色体周期不同步、不均等分离等现象;杂种后代F2、F3和F4代中检测到播娘蒿特征条带的平均频率分别为9.62%、2.99%和0.31%,呈减少趋势。因此要实现播娘蒿种质向油菜渗入应该重视F2世代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土壤侵蚀及其评价、校验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壤侵蚀是导致土地退化、农业减产和生态功能退化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普遍关注。目前,土壤侵蚀研究方法主要有径流小区、同位素示踪、稀土元素(REE)示踪、侵蚀模型模拟以及遥感和测量学的定性评价等,各方法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优势和适宜的研究尺度。其中,同位素、REE等示踪方法适合在坡面和小流域尺度应用,有助于土壤侵蚀过程的深入理解和土壤侵蚀模型的建立及验证。而GIS和RS在土壤侵蚀物理过程模型中的应用为区域尺度土壤侵蚀的评价、预测和调控奠定了基础。今后的研究应当加强土壤侵蚀过程和侵蚀机理研究,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实现大尺度土壤侵蚀评价、预测和验证的动态、快速实现。 相似文献
9.
扦插繁殖法是大丽花最常见的繁殖方法之一,但由于扦插介质和采取的措施不同而导致生根率和成活率差异明显,为了提高扦插繁殖的生根率和成活率,着重进行此项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上多年的实践,笔者从多种扦插介质和扦插方法中选择出较理想的三种介质和两种方法,并进行合理搭配形成六个组合进行试验,最终选择出最理想的扦插介质和扦插方法。结论如下:通过六个组合试验发现,最理想的扦插介质是珍珠岩,最有效的扦插方法是“带泥丸扦插法”;其次,“带泥丸扦插法”还解决了由于扦插介质本身存在的缺陷而导致的生根率和成活率低下较的问题,也就是说“带泥丸扦插法”可以弥补扦插介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部门,CO2浓度升高又是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时CO2作为作物的光合底物,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理生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明确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的生理影响是客观评价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正确认识粮食供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生理过程的影响,阐明了高浓度CO2对作物光合过程、蒸腾作用、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生理过程。分析认为,短期CO2浓度升高提高了作物光合作用,但持续性的高CO2浓度对光合的促进作用由于光合适应而有所减弱,CO2浓度升高使气孔开张度减小或关闭,气孔导度下降,作物蒸腾作用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最后提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和今后需要深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洋葱愈伤原生质体分离和纯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高效原生质体分离和植株再生体系是进行体细胞杂交的基础性工作。以洋葱多次继代的愈伤组织为研究试材,对原生质体分离纯化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纤维素酶Onozuka R-10+0.1%果胶酶Y-23+0.5%离析酶 R-10+0.60 mol/L甘露醇+CPW+0.1% MES的酶液,酶解6 h,洋葱原生质体分离效果最好。纯化时,适当降低离心力的短时间离心有利于原生质体纯化过程中产量和活力的保持,以600 r/min离心5 min效果为好。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玉米象生物生态学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是一种重要的仓储物初期性害虫,被列为头号毁灭性贮粮害虫。从温度、湿度和营养对玉米象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防治现状总结了目前的研究进展,从玉米象种群变动规律、开展玉米象种群危害模型的组建、重视玉米象无公害防治技术等角度指出了玉米象今后的研究重点,为更系统地防治玉米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完善细胞融合技术,提高融合细胞的分化再生能力,对原生质体的游离、融合、培养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筛选出了既简单又高效率的细胞融合方法多聚鸟氨酸法(poly –L-ornithine, PLO)以及初始、继代、分化培养基,获得了马铃薯花培后代Удача×Жуковский ранний细胞融合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