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蚕属变温动物,因此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环境温度高蚕的体温就高,环境温度低蚕的体温就低,蚕的体温与气温基本接近。蚕的发育起点温度是7.5℃,低于该温度,蚕的生命活动微小甚至停止,高于7.5  相似文献   

2.
陶积阳 《广西蚕业》2007,44(A02):7-7
蚕属变温动物,因此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环境温度高蚕的体温就高,环境温度低蚕的体温就低,蚕的体温与气温基本接近。蚕的发育起点温度是7.5℃,低于该温度,蚕的生命活动微小甚至停止,高于7.5℃蚕才能生长发育。蚕的发育温度范围是7.5~35℃,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越升高蚕生命活动越旺盛,吃桑加快、  相似文献   

3.
<正> 家蚕是变温动物,其体温与环境气温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适宜,则蚕能正常生长发育。环境温发不适就会影响蚕的正常生命活动。在生产上大部分实行小蚕共育,其气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调节,可是在大蚕期,蚕儿分到农村千家万户饲养,由于农户条件、设备较差,绝大多数是在自然温度下饲养,在早春  相似文献   

4.
家蚕属变温动物,体内缺乏调节温度的神经中枢,体温极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从整个发育过程来看,一般是大蚕期体温高于小蚕,并高于外温,而小蚕期体温低于气温。为查明蚕儿感染病毒后的体温变化规律,我们于1985~1987书在室内给蚕儿分别按种了NPN、CPV和DNV三种病毒,测定了病茧体温、体重的变化,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家禽》2003,25(11):14-15
1雏鸭体温低,绒毛属于针形胎毛不保温,神经和体液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健全,调节体温能力弱。因此,雏鸭难以适应外界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出壳雏鸭体温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不能保持其正常体温,处于“变温动物”状态。当外界温度低于25℃时,会冷得发抖,堆叠成堆,互靠体温取暖,俗  相似文献   

6.
肉鸡在生命早期阶段是一种变温动物,低的环境温度能够降低体温,而高的环境温度对肉鸡的生长发育会产生影响。因此,对肉鸡的胚胎阶段进行高温应激可能产生行为的、生理的、内分泌的和分子水平的变化。研究通过在胚胎孵化的16~18 d进行热习服处理,旨在弄清热习服是否能够有效地改  相似文献   

7.
淮南猪的体温为38.0℃~39.0℃,仔猪体温稍高。当环境温度过低时,淮南猪通过耗能产热并减少散热来调节体温;当环境温度过高时,淮南猪减少产热并通过辐射、对流、传导向环境散热来调节体温。但在豫东南淮南猪产区,夏季常常出现持续高温干旱的气候,淮南猪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畜主  相似文献   

8.
为了增强蚕儿体质,提高单产,进行小蚕共育是一项重要技术.目前,在我省小蚕饲育过程中普遍采用修建专用共育室,使用地火笼或煤砖炉调整蚕室温度,利用人工洒水调整湿度的方法控制温、湿度:但该方法及易出现环境温度骤高骤低、湿度不易掌握等缺点,同时升温烧煤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直接影响蚕儿的发育和生长.  相似文献   

9.
1适宜的环境温度蛋鸭对温度要求十分严格,虽然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超过一定的限度,就要影响产蛋量、蛋重、蛋壳厚度和饲料的利用率,也影响受精率和种蛋孵化率,甚至致病造成死亡。若环境温度过低,鸭体为了维持体温,势必消耗很多能量,使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成年鸭适宜的环境温度  相似文献   

10.
环境温度是经常变化的,它能.单独或综合地对家畜机体发生作用和影响。我们根据娄底地区的实际情况,于]988年到1990年与娄底地区气象局农业气象站共同进行了猪舍适宜小气候环境的研究工作,以便向机械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的猪场和广大养猪专业户,提供环境温度影响生产力变化的程度及规律等方面的科学依据,寻找出控制猪舍小气候的措施,使养猪生产能够发挥较好的水平。一、环境温度与采食量猪属恒温动物,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条件下,通过机体调节保持体温恒定,而维持体温要通过消耗能量来实现,能量来自摄进的饲料。所以,在同一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1.
环境温度与蛋鸡生产(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蛋鸡与其他恒温动物一样,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温度过高或过低,或作用时间过长,将导致机体热平衡破坏,引起体温升高或降低,从而对健康与生产力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12.
环境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养猪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倾向瘦肉型的选育技术不断加强,使猪的应激敏感性增强,从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愈来愈高。一、温度猪是恒温动物,其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差,仔猪怕冷而育成猪怕热。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适宜温度时,为保持一定的体温,动物要消耗能量。低温时,猪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仔猪由于发育尚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差而导致下痢等疾病的发生或被冻死。对于新生仔猪,环境温度过低减少了消化吸收初乳的总量,增加了仔猪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低温还通过降低体温而导致感染,环境温度的下降还将抑制白细胞吞噬病原…  相似文献   

13.
不管环境温度如何变化,犊牛都要试图保持恒定的体温。在生产中无需为升温和降温而消耗能量时.即达到最适宜的生活环境温度,一般称之为适温区(TNZ)。在这一温度范围内,犊牛不需要额外能量就可保持体温恒定。TNZ的界限称作临界低限温度和临界上限温度。这2个界限温度不是恒定的,也不是由外界温度独自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高温季节怎样维持蛋鸡高产甘肃省畜牧学校杨孝列环境温度是影响鸡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鸡由于体温高,代谢旺盛,皮肤无汗腺,不能通过排汗来散发体热。当环境温度上升到28℃以上时,鸡就展翅散发体表热量,随之进行热性深呼吸(喘气)。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鸡热性...  相似文献   

15.
温度是导致产蛋鸡出现热应激,影响鸡群健康和性能发挥的首要环境因素,而在我国北方地区,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温度以及空气质量都不相同,鸡舍内的环境也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饲养者在不同季节时对产蛋鸡应该采取不同办法进行饲养管理,方能发挥出笼养鸡的最高生产效益。成年母鸡适宜的环境温度是5~27℃,产蛋的最佳环境温度为12.8~18.0℃。当环境温度上升到22℃时,蛋重开始减轻,蛋壳变薄,环境温度越高,鸡的体温越高,呼吸次数越多,产蛋率就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6.
环境温度对产蛋鸡的生产性能影响极大,产蛋鸡的适宜环境温度为18~24℃,在我国华南西南地区及华北的南部夏季经常出现高温高湿的天气,容易使产蛋鸡出现明显的热应激,影响产蛋性能。鸡的体温高达41.5℃,且血液循环速度快,体温容易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快速上升,鸡是没有汗腺的恒温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较高,高密度饲养造成肉鸡的热应激发生普遍,导致生产性能降低,免疫机能下降,发病死亡率升高,给肉鸡饲养业带来很大经济损失。 1 原因分析 肉鸡体表羽毛丰厚,皮肤没有汗腺,生长迅速,新陈代谢旺盛,体温较高。一般认为,肉鸡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6~21.2℃,在适温范围内,鸡体代谢产热主要靠物理方式经幅射、传导和对流散失,其余经呼吸道途径散发,产热和散热基本保持平衡,鸡的体温不升高,肉鸡表现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死亡率低。环境温度在适温区以外,肉鸡主要依靠化学方式调节体温,首先表现体温的升高或降低,其次饲料利用率和生产性能下降。环境温度超过28℃时,肉鸡开始出现热应激反应,表现张口呼吸,饮水量显著增加。超过30℃,鸡体温度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上升。超过38℃就有死亡的危险。 2 临床症状 2.1 生理变化 肉鸡精神不振,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经常蹲伏在地上或网上,两腿叉开,翅膀下垂,冠及肉髯苍白,采食量明显减少,饮水增加,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速度变慢,发病率及死亡率上升。 2.2 血液变化 血液变稀,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及其它固形物浓度相应减少,CO2分压下降,pH值升高,表现明显的呼吸性碱中毒。血钾、血钙和血磷浓度显著下降,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也明显下降。血糖降低,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均显著下降,血脂无明显变化。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血浆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8.
养蚕环境是养蚕业的基础。要养好蚕必须具备适宜的气象环境、营养条件和卫生防病条件。其中温度更是蚕的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环境温度太高或过低,很难把蚕养好,甚至致它于死地。我区蚕农每年在炎热的夏季养蚕,往往疾病丛生,轻者减产,重的失败,故有“烂三造”之说,这与高温引起蚕代谢失调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19.
对夏秋期合理布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单价越来越高,再加上夏秋养蚕辛苦,产量不高,单产值低,因此许多蚕农对饲养夏秋蚕兴趣不大,甚至个别户平桑田少的轻点地区,一年只养一季春蚕,好多地方也大大减少了夏秋蚕,尤其是不养夏蚕和早秋蚕,只养中秋蚕,即一年二期蚕,亩产值低,没有竞争力。重点蚕区则多数为一年养3~4次蚕,因此对夏秋期合理布局非常重要。本文就气候、桑叶二因素对养蚕布局的影响进行分析,以达到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20.
<正>1养殖场及犬舍的环境控制规模比较大的场家,要及时清除杂草和垃圾,防止蚊蝇滋生,必要时可以在场子周围搞好绿化带建设,调节小气候,同时给犬创造乘凉条件。场外设立污物场、对各种污物都要进行发酵处理。犬抗寒性能强,耐高温性能差,适宜温度使犬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环境温度过低,犬为维持体温恒定,必然增强新陈代谢,增加体内产热量,这样就会增加饲料消耗,如果环境温度过高,会降低犬的采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