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选择三江丹洲景区为研究地,采用IPA方法,结合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游客满意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要性强而表现性弱的解说要素有"景点解说内容"、"景区交通及景点导引"、"解说牌的布局"等。由此构建乡村旅游解说设计模式,并以丹洲为例对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提出优化方案,为农村旅游产业的形象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贺祥  熊康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83-5486,5489
基于对贵州省镇远县古城景区游客的随机问卷调查,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游客满意度评价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修正并构建以游客感知质量、游客满意度为结构变量,以景区形象、游客预期、景区基础设施、景观特点、景区门票价格等13项指标为观测变量的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理论模型。结果表明:游客对镇远古城的满意度不高,对观景设施、交通、住宿条件、景观特点满意度较低,景区对游客吸引程度较弱。镇远古城游客综合满意度77.653。据此,政府应加强对景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景区特色的构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水平,从而实现镇远古城景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对鄯善县乡村旅游游客的相关数据分析,构建了乡村旅游的感知价值与游客满意度以及游客忠诚度的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鄯善县乡村旅游中环境感知、基础设施感知、公共服务感知均对游客满意度产生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也对游客忠诚度产生极显著的正向影响,游客感知价值又通过满意度间接正向影响忠诚度。各变量影响路径并不相同,基于此,从乡村旅游感知价值方面着手,为鄯善县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强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1):1807-1812
[目的]为杨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科学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通过对游客调查问卷、环境监测和专家打分的方式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整体水平良好,但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仍有待提升,才能满足游客对5A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要求.[建议]应加强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游客参与性强的生态旅游项目;加强对游客生态旅游管理,合理确定和控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做好环境保护项目规划;加强对游客生态旅游知识的教育与引导;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以推动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IPA分析法,对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进行游客满意度调查,选取生态环境、服务态度、消费水平、旅游安全等11个变量因子,通过对游客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游客对野象谷景区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和重要性。结果表明:人文景观、生态环境2个因子属于优势区,游客满意度较好;讲解服务、服务态度、旅游安全属于维持区,游客评价超过预期;餐饮购物、服务设施、消费水平属于改良区,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旅游交通、景区容量、景区卫生3个因子属于弱势区,是景区的主要劣势。通过分析野象谷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景区游客满意度,增加景区吸引力,使景区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盛晓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07-1609,1636
为进一步提升苏州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力,通过对苏州乡村旅游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从人口统计学特征、旅游行为特征方面分析了苏州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并就苏州乡村旅游地的景区管理、交通条件、住宿条件、卫生条件、物价、基础设施、导游服务、饮食特色、休闲活动9个方面进行了服务项目重要性及游客满意度调查,并在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对策。强调应准确定位乡村旅游市场,以苏州本地客源市场为主体,以城市中产和上层市场为重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构建主体文化村,创新传统节庆活动;以整合营销理念进行市场推广,整合广告、公关等营销渠道,加强乡村旅游网络营销。  相似文献   

7.
旅游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沟通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重要桥梁及影响游客旅游体验质量和衡量景区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以九华山风景区为例,调查研究游客对景区导游解说、解说牌、印刷品和游客服务中心四个方面感知程度,提出通过提高景区导游人员综合服务能力、完善景区标识系统管理、突出解说媒介的景区特色、重视景区游客接待中心规划、开设智能解说系统,强化景区网站建设等举措以提高游客对景区旅游解说系统满意度,对九华山风景区建立良好旅游解说系统及对我国景区旅游解说系统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活动效果、活动体验和活动成本,以及游客满意度和行为意向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参加乡村旅游活动体验对游客的满意度和行为意向都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游客参加乡村旅游活动的成本与游客的满意度和行为意向是反向影响,可见游客活动体验越好、成本越低,越容易达到游客对个体旅游活动的期待,提升游客的出行满意度和行为意愿。而游客的活动效果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不够显著,因此,提出应当不断完善活动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扩大旅游项目本身的品牌影响力;增加游客双向体验项目,提升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的参与度;降低成本,提升游客满足感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南京郊区前石塘村为例,运用IPA方法分析了游客对前石塘村旅游接待综合体的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相较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都市郊区乡村旅游游客在影响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上都有较大差别,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已从最初的卫生条件、服务水平等转为交通标识等自驾游服务体系;另外,性别差异对于游客感知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IPA分析法,结合洛阳A级景区的实际特点,运用游客满意度指数评价指标,从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因素中提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3个相关因子,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对洛阳A级景区的满意度进行了测评,结果发现景区内游览线路安排、景区安全与秩序、景区环境卫生以及讲解服务是景区的核心竞争力;观景休憩设施属于重要程度较低,满意程度较高;景区的咨询投诉便利性、景区容量、餐饮卫生及方便、商品价格以及门票价格都属于满意程度和重要程度都很低,是提高重游率及发展游客的潜力区域;景区的厕所、景区特色、景区容量及景区交通这些因素的游客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根据测评结果,提出了提升游客满意度的策略: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规范景区管理,塑造形象,提高吸引力;完善景区交通体系,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合理规划疏导客流,把握景区容量的承载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的方法,并以西安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方法]运用非结构化和结构化方法设计调查问卷,运用SPSS软件进行评价分析西安市旅游形象的感知特征与存在问题。[结果]西安的旅游形象显著表现为文物历史古迹氛围,以兵马俑、城墙、大雁塔、华清池等为主要载体,总体上呈积极性。旅游传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旅游服务等方面对西安旅游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结论]游客对旅游资源评价高于景区评价,表明西安的旅游资源虽具有较高知名度,但缺乏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和完整的旅游产业链,需要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以提高旅游者对西安的熟悉度,西安旅游景区的发展须要关注旅游者需求变化,注重新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开发,增强游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以典型旅游目的地漓江流域为对象,基于1973-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借助RS、GIS技术,运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进而探讨其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973-2016年漓江流域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持续增加,耕地快速减少,水域小幅下降,草地先减后增;不同时期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中,建设用地增加最快,2001-2016年具有最大的综合动态度;建设用地与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呈显著正相关,耕地、水域与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呈显著负相关;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产业呈现较强相关性,1973-2001年漓江流域旅游产业体量小,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大面积种植结构调整和城乡建设活动,2001-2016年旅游业发展为地区主导产业,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林果种植、景区景点开发、旅游设施建设以及阳朔、兴安等地的旅游城镇化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漓江流域土地管理和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探究疫情后武汉市居民对城市公共绿地的态度与使用方式变化,以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为研究区域,使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疫情前后大众点评网站上的游人评价进行情感趋势分析、关键词提取以及关键词聚类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疫情前后,评论文本中积极情绪占比分别为88.14%和87.97%,整体满意度较高,且并未发生明显变化;2)疫情前后评论文本关键词可聚类为景区印象、内外交通、游人关注点、游玩感受与游人活动5类,对比疫情前后每类特征词重复率,分别为73.3%、33.3%、26.7%、40%、53.3%。发现游人关注点与内外交通方式变化最为明显。根据研究结果,后疫情时代的风景区建设应在防疫管理、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重要景点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提升游人游憩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利用新的研究手段更加便捷、深入地研究游客对湿地公园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感知,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通过百度、大众点评、携程网等搜索引擎和旅游网站,将相关的评论和游记作为样本,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从景区环境、活动项目、旅游景点、设施服务、背景文化等5个方面分析游客对浙江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形象感知。结果显示:游客对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情感态度整体上趋于良好;对景区的整体印象及景区环境评价较高;对于在景区内开展的休闲娱乐等活动情况较为满意;对于湿地公园的背景文化认识不够深入;在景区基础设施及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消极感。城市湿地公园的深度旅游开发应在保持特色优势,改善设施服务,加强文化宣传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高亚芳  蒋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573-8575,8608
乡村旅游目的地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实现盈利和发展的主要途径。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目的地数量的不断增多,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这就需要目的地旅游企业采取更为有效的产品提升策略。目的地旅游企业管理者需从旅游者价值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以旅游者为核心的良性循环管理系统,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产品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火热,旅游市场不断壮大。但乡村旅游区在发展与管理的过程中依然缺乏对游客的深入理解,缺少对旅游市场的细致分析。本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乡村旅游区为案例,分析乡村旅游区游客的旅游动机,主要包括领略田园风光、缓解压力、远离城市喧嚣、体验当地文化等,基于游客的主要出游动机从旅游环境、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三个方面提出可行性的乡村旅游发展建议,以期对乡村旅游区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陶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56-15257
笔者在分析现有乡村休闲旅游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论述了其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生态性、文化性、原真性和独特性4个资源特征,以及城市依附型、景区依附型、交通线路依附型和偏远的特色村镇4种空间类型。  相似文献   

18.
廖洪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32-13034
在分析了旅游主题形象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强调旅游主题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注意力的核心因素,而注意力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十分稀缺的经济资源。根据对黔灵山公园旅游主题形象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其存在主导形象错位,优势不突出;支撑形象乏力,旅游功能项目布局不合理;辅助形象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等问题,突出了黔灵山公园旅游主题形象重塑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黔灵山公园旅游主题形象重塑的原则,并从旅游资源的特性、旅游者的感知和认识程度、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状况、旅游市场定位和可进入性方面分析了旅游主题形象的影响因素,进而针对主导形象、支撑形象、辅助形象的重塑,总结了黔灵山公园旅游主题形象重塑设计的策略,指出在景区旅游主题形象重塑之后,还应进行精心策划,加强宣传,以使新形象迅速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9.
冯静 《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73-374
通过分析和评价泾惠渠水利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特征及价值,确定旅游区的性质、目标和规划原则,阐述了旅游区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并提出相关的规划建设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