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驯鹿支气管的组织结构清晰,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粘膜层由粘膜上皮和固有膜构成,粘膜下层含气管腺;外膜未见软骨组织,驯鹿的肺外表面被覆一层浆膜,肺实质除间质组织外,由肺内的导管部和呼吸部构成,肺内的导管外膜未见到软骨组织,导管部粘膜皱臂发达,粘膜肌层厚。呼吸部肺泡Ⅱ型细胞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2.
驯鹿支气管的组织结构清晰,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粘膜层由粘膜上皮和固有膜构成.粘膜下层含气管腺;外膜未见软骨组织.驯鹿的肺外表面被覆一层浆膜,肺实质除间质组织外,由肺内的导管部和呼吸部构成.肺内的导管外膜未见到软骨组织.导管部粘膜皱襞发达,粘膜肌层厚.呼吸部肺泡Ⅱ型细胞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3.
通过5例成年健康罗曼鸡消化道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1)食管粘膜的复层扁平上皮基底层细胞嵌入固有膜,形成特特殊的“表皮钉”形状。2)鸡的前胃仅有深层的复管腺一种,而不存在浅层的单管腺。3)前胃腺位于粘膜下层,而肌层由内纵、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4)小肠的肠腺内似有潘氏细胞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双峰驼胃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峰驼胃分为前胃和皱胃。前胃分2室,第一室有前、后2个腺囊区,第二室只有1个腺囊区。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3个腺囊区的结构类似,均由界限明显的有腺部和无腺部组成,有腺部的腺体类似牛、羊的贲门腺。第一室非腺囊区、贲门、第二室食道沟及3个腺囊区的无腺部结构类似,其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细胞角化。皱胃分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3个腺体区,与牛、羊相应的腺体类似  相似文献   

5.
鳖消化道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 HE染色、碱性磷酸酶反应 (AKP)、PAS反应和甲基绿 -派若宁染色 ,对鳖消化道各段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鳖食管粘膜上皮内有毛细血管分布 ,粘膜下层和固有层内无腺体分布 ,但高柱状粘膜上皮细胞为粘液性细胞。胃粘膜表面无明显的贲门区、胃底区和幽门区之分 ,胃腺细胞呈嗜伊红着色 ,还未分化为主细胞和壁细胞。小肠占肠道总长的 6 / 7,但从前向后结构基本相似 ,很难区分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3段 ;小肠绒毛发达 ,但缺乏中央乳糜管 ,也没有小肠腺 ,肠腔内侧有一贯穿全长的皱襞。大肠皱襞和绒毛稀疏短小 ,未见大肠腺。鳖消化道的基本形态构造、各种细胞的分布与哺乳动物和鸟类有较大的不同 ,与其他水生动物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海南鳽消化系统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2只雄性海南鳽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其消化管具一般的4层结构,但缺乏黏膜肌层。食管有粗大的皱襞,肌层发达,无食管腺。嗉囊不明显,肌胃退化,与腺胃构成一囊状的胃。小肠绒毛较长,有分支现象,未见中央乳糜管结构。肠腺的黏液细胞为圆形,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无十二指肠腺。肝、胰的结构与其他鸟类相似。海南鳽消化器官的特点可能与其食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对蓝狐消化道显微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并与其它动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蓝狐食管腺数量较多,苏木素深染,胃贲门腺区为邻接贲门约1.4mm左右的狭长区,其中贲门腺不含壁细胞及主细胞,由柱状细胞构成。胃底腺壁细胞含量较多。十二指肠仅在近幽门1cm的范围内具有粘膜下腺。在十二指肠部,胆管在粘膜下层形成长约1.5-2cm的壁内段。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极北鲵消化道(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组织学结构,试验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结果表明:极北鲵的消化道各部分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食管黏膜上皮为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具杯状细胞,固有膜内具食道腺;胃部固有膜内具胃腺;小肠和大肠上皮内具杯状细胞,固有膜内未见肠腺。  相似文献   

9.
野生黄鼬消化管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组织学观察,探讨野生黄鼬消化管的组织结构特点.将8只野生黄鼬经乙醚麻醉后处死,解剖取食管、胃、小肠、大肠,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其组织结构.结果显示野生黄鼬食管的黏膜为复层扁平上皮,食管腺发达,肌层以骨骼肌为主.胃贲门部有发达的皱襞和贲门腺;胃底腺有大量的主细胞和壁细胞;胃大弯部的腺体以壁细胞为主,仅有少量主细胞;胃幽门部有发达的幽门腺和大量壁细胞.十二指肠黏膜层有小肠腺,内有潘氏细胞存在,黏膜下层含有十二指肠腺;空肠可见孤立淋巴小结、弥散淋巴组织及集合淋巴小结.结肠无皱襞和肠绒毛,大肠腺排列紧密,其中杯状细胞特别多;直肠固有膜内有发达的大肠腺.所以野生黄鼬消化管的特点是胃各部胃腺发达,壁细胞特别多.  相似文献   

10.
马冈鹅肠胚后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72只5~110d马冈鹅(各半)按不同日龄随机分为9组,先后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应用常规组织学技术和Tiger细胞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各部肠管管壁分粘膜、肌层和浆膜三层,无粘膜下层;绒毛既有分支,也有融合现象;肠腺主要是单管状腺,但也有分支管状腺;粘膜上皮中柱状细胞从前向后逐渐减少,而杯状细胞则相应逐渐增多;肠腺中的柱状细胞则由前向后逐渐增多,杯状细胞相应减少;肌层分内纵、中环、外纵三层,内、外两肌层厚度近似,中环肌最厚,内有明显的结缔组织间隔带分布,小肠段呈有规律的"竹节"状;粘膜皱襞不发达,少数皱襞由粘膜、内纵和中环肌层共同构成;肠壁内淋巴组织丰富,在肌层之间及肌层内均可见淋巴小结,肌层内也有神经丛和神经纤维束的断面;绒毛高度发育的绝对生长高峰期在26d以前,但绒毛直径的发育无明显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和年龄牛胆囊的比较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八例健康黄牛和健康小牛胆囊的比较组织学观察,我们发现,牛胆囊中以颈部粘膜皱臂明显,体部渐平坦,底部最少。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少量杯关细胞,大部分胆囊可见有淋巴滤泡,但是在血管周围未见淋巴和异染细胞的浸润,证明滤泡的形成与胆囊感洒无关。这种淋巴滤泡在黄牛胆囊中较多,水牛胆囊仅见一例。在黄牛和水牛胆囊中,均有腺体存在,黄牛的腺体明显多于水牛。腺体分为浆液腺、粘液腺和混合腺。老龄牛胆囊中腺  相似文献   

12.
秦岭细鳞鲑消化系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大体解剖和常规组织学方法对秦岭细鳞鲑消化系统的组织形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等4部分组成,除口咽腔外,管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口咽腔宽大,上颌、犁骨及腭骨等处布有细齿,黏膜衬以复层扁平上皮,间有较多的黏液细胞和少量的杯状细胞及味蕾;食管粗而短,黏膜向管腔突出形成多个纵行皱襞,上皮由复层扁平上皮逐渐向单层柱状过渡,上皮细胞间可见到数量较多的粘液细胞和杯状细胞,食管腺不发达;胃体积较大,呈“U”形,包括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胃体部小凹及胃底腺结构明显,肌层发达;胃与肠相接处有63-65个幽门盲囊,肠道粗短而略微盘曲,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未见明显的肠腺。以上结果显示,秦岭细鳞鲑消化道组织结构与其肉食性功能密切相关。肝小叶界限不清;双列肝细胞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走行,肝细胞个体大、呈多边形,核呈圆形或卵圆形,1-2个。胰脏大部分环绕前肠边缘、呈细长条索状,另可见分散于幽门盲囊及胃周围的弥散部分;其外分泌部为管泡状腺,腺细胞呈锥体形,胰岛结构明显。  相似文献   

13.
双峰驼前胃腺囊区的组织学及腺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对双峰驼前胃腺囊区的组织结构和腺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双峰驼前胃3个腺囊区的组织构造基本一致,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每个腺囊区都可分为有腺部和无腺部。有腺部表面衬以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较厚,含较多的黏液腺,腺细胞主要为黏液细胞,另有少量的壁细胞和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的超微结构与牛、羊真胃贲门腺中的同类细胞相似。无腺部的构造与非腺囊区类似,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表层角化明显;固有层薄、无腺体分布;黏膜肌层薄且不连续。  相似文献   

14.
取60、90和180日龄八点黑獭兔的胃、空肠、肝制作切片,显微镜下研究其组织构造特点。结果显示:獭兔胃组织由内到外依次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胃肌层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加厚;空肠粘膜层和肌层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厚,粘膜层中的肠绒毛尤为明显,杯状细胞的数目也有所增加;各年龄段肝切片差异不大,肝小叶不明显,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轴心呈放射状排列,窦状隙内见有大量红细胞:相同年龄段獭兔的胃、空肠、肝组织学结构未见性别间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貉(东北亚种)的消化管和消化腺的组织形态,结果表明:貉的舌表面乳头发达,舌内浆液腺和食管粘液腺丰富;食管肌层全为横纹肌,具有犬和反刍动物的结构特点;胃粘膜与肉食兽相同,均有腺体分布,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在小肠;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均是以浆液性细胞为主的混合腺,能分泌较多的含有消化酶的浆液,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肝脏与牛、马相似,分叶不清,胰岛细胞主要分布于胰尾部。  相似文献   

16.
家畜肠的组织结构可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等四层。生产干肠衣时保留了粘膜下层(或部分粘膜层),刮除了肌层、浆膜层,这两层作为下脚处理。我国每  相似文献   

17.
绿海龟消化道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常规组织学切片方法,对绿海龟的消化道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除口腔和泄殖腔外,消化道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组成.消化道各段的结构差异主要集中在黏膜层和肌层.其中食管黏膜存在特殊的高度角化倒齿结构,而非常见的皱襞,且食管黏膜层下有较发达的纵行骨骼肌.食道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小肠和大脑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除食管外,消化道各殷的肌层均由内环外纵的平滑肌组成,且环形肌均较纵行肌发达.肠道各段黏膜固有层中均有见弥散的淋巴组织.  相似文献   

18.
前言 马小肠的腺体有两种:一种是位于固有层中的肠腺;另一是位于粘膜下层中的粘膜下腺,一般称为十二指肠腺。关于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分布区域,许多文献记述不一。例如: 1.肠腺的形态,多数认为是单管状腺,少数认为是末端有分支的单管状腺。 2.肠腺的结构,主要是构成肠腺底部潘氏细胞的数目,有的指出是三五成群  相似文献   

19.
蓝狐消化道5-羟色胺和生长抑素免疫组化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蓝狐消化道内5-羟色胺和生长抑素2种免疫阳性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消化道中这2种免疫阳性细胞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锥体形,主要集中分布在胃腺上皮、肠上皮及肠腺上皮细胞之间.5-HT免疫阳性细胞数量以结肠最多,直肠和空肠次之,胃底腺区、十二指肠、回肠和幽门腺区较少,食管、贲门腺区和盲肠中未见:SS免疫阳性细胞大量出现于幽门腺区,食管、责门腺区和盲肠中未见;根据其形态推测,蓝狐消化道这2种免疫阳性细胞有内、外2种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麻雀(Passer montan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位置及形态,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结果表明:在麻雀消化道中除了食管、肌胃以外的其他部位均发现嗜银细胞,其分布密度在腺胃最多,空肠次之,十二指肠最少,嗜银细胞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基部。麻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不一,以锥体形为主,还有圆形和梭形,根据细胞形态认为麻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