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病害区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第一次系统调查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病害,采到罹病林木11科22种(属),鉴定出病害121种,病原107种。比较了不同树种及其不同组织器官的病害类型和病原生态群落组成的差异。据病害分布与发生的地带性,讨论了病原物的生态地理区系,并分为祁连山东端区、东段区和西段区3个小区。针对病害发生特点,提出了、当前综合治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依据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原理,提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鼠兔害的可持续控制策略,试验并总结了区内主要森林害鼠中华鼢鼠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了大面积推广防治。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害虫区系结构概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害虫区系结构作了概括,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祁连山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中的归属和比重;二是祁连山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中的归属和比重;三是祁连山昆虫与国外几个上种类组成异同比较。第一部分又按目和科2个单元加以分析,以说明彼此间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4.
李元鸿 《现代农业科技》2011,(4):212-213,219
该文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和森林防火管理为目标。利用SuperMap作为GIS开发平台,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2003(C#.NET)为开发工具,收集整理数据,建立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经过测试表明:系统安全可靠,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使用要求。系统的建成为实现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森林防火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志军 《乡村科技》2023,(12):128-130
森林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其发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显著。然而,近年来受气候、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森林火灾频发,严重威胁森林资源安全。基于此,选取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从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发生特征、发生原因分析了2016—2021年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火灾发生情况,并提出强化防火宣传教育、严格做好野外火源管理工作、提升森林防火科技水平、建立高质量的森林防灭火团队等建议,以期为高效开展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首先分析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资源现状与特点,然后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郝虎  冯炜东  王零 《特产研究》2005,27(2):50-53,60
初步查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药用昆虫有32种,分属7目16科。  相似文献   

8.
周开红 《乡村科技》2023,(10):129-131
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森林资源丰富,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受气候异常变化、人为活动加剧等因素的影响,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有害生物频发,严重威胁森林资源安全。在总结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有害生物发生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其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构建完善的监测预报体系、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加强林木检疫工作,减缓有害生物繁衍与传播速度、增强林木抵抗力等对策,以期为有效加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9.
1994-2002年,通过林间采集和标本鉴定、查阅历史资料、查对有关单位标本等方法,对祁连山保护区膜翅目(Hym enoptera)昆虫种类进了调查。保护区的膜翅目昆虫有29科145种。其中,植食性的8科30种,传粉昆虫5科29种,寄生性的10科73种,捕食性的6科13种。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森林土壤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祁连山森林土壤容重及碳贮量研究表明:祁连山森林土壤总贮碳1044.5万t,并且呈增加趋势,对大气CO2通过森林起“汇”的作用;乔木林土壤对大气CO2的现实作用大,灌丛林潜在作用大;人类经营活动通过影响凋落物的凋落和分解,对土壤碳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北坡林区小蠹区系现有17种,为害青海云杉和祁连山圆柏,以中亚细亚成份占优势。小蠹种群的动态变化受气温、林分因子和经营管理所制约。采用以经营管理措施为主,保护益鸟和适时化学防治为辅的方法,是一种控制小蠹种群繁殖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经营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实现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可持续经营,改善其林分结构不合理,提高生态系统功能,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恢复与保护存在的林分密度大、质量低、分化严重、天然更新差、病虫害频繁及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措施。建议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开展人工造林、科学经营、加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措施,提高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及环境承载力,增强生态环境功能,保障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化规律,对祁连山青海云杉分布带不同土壤剖面(0~40 cm)及不同海拔梯度上(2 500~3 100m)的土壤温度、有机质、质量密度、水分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温度随剖面深度的增加和海拔梯度的上升,表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在0~10、10~20、20~4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含...  相似文献   

14.
东祁连山杜鹃属植物光合作用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对东祁连山杜鹃灌丛中杜鹃属植物光合作用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4种杜鹃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头花杜鹃、百里香杜鹃、烈香杜鹃和陇蜀杜鹃在7月分别为5.06、6.13、7.23、7.44 m mol CO2 m-2穝-1,在10月分别为-0.12、0.032、-0.063、1.218 m mol CO2 m-2穝-1。前3种杜鹃的净光合速率与光通量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36 4、0.850 1、0.817 8),陇蜀杜鹃则相关性不显著。头花杜鹃和百里香杜鹃的净光合速率在光通量密度达到1 000 m mol m-2穝-1时开始下降,而烈香杜鹃和陇蜀杜鹃则在达到1 400 m mol m-2穝-1时开始下降。4种杜鹃在13 : 00~14 : 00发生光合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东祁连山高寒灌丛植被类型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东祁连山金强河地区的高寒灌丛的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外貌特点,生态地理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的高寒灌丛有头杜鹃-百里香杜鹃灌丛,青海杜鹃灌丛,杯腺柳灌丛,金露梅灌丛,鲜黄上檗灌丛,短叶锦鸡儿灌丛,窄叶鲜木灌丛和藏沙棘灌丛8类,指出坡向,坡度和海拔是限帛本地区高寒灌丛群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祁连山生物多样性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近20年来,甘肃祁连山水源林研究所和其它研究单位及大专院校在祁连山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分析了目前研究的重大问题,提出今后祁连山生物多样性研究要紧抓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以所改院为契机,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优化知识结构,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合作研究,争取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7.
对祁连山西水林区排露沟流域牧坡草地近地空气湿度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其日变化过程中,以10∶30和20∶30为分界点,以前者为起点的空气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以后者为起点则呈下降趋势;50 cm高度处空气相对湿度高于其他高度的空气相对湿度,其差值为3.3%;梯度差异性最大值出现在6∶00和12∶30;由于草地特有的小环境影响,其相对湿度最小时也达51%;空气相对湿度在降雨后为最大,之后急剧下降,进入第4 d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典型林分生物量与净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祁连山典型林分的建群种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不同林龄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的平均生物量为282.544 t/hm2,祁连圆柏的平均生物量为248.764 t/hm2,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不同器官分配的生物量大小顺序均为:干(61.19%,58.82%)>根(28.17%,22.73%)>枝(6.4...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森林、冰川和水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该文对祁连山森林、冰川和水资源现状、变化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祁连山冰川在退缩,林分质量下降,河川径流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这些现象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议把祁连山水源林生态工程建设尽快列入“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并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87和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分析祁连山地区冰川变化,研究冰川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祁连山冰川退缩较为严重,面积从1987年的2072.7 km2减少到2015年的1506.3 km2,28年来总退缩率为27.3%,年均退缩率为0.98%;冰川存在一定的地形/温度分布差异,海拔在4900~5100 m,坡度为10°~20°,坡向以北和东北方向为主,夏季气温为3~5℃时,是冰川发育的聚集区;冰川退缩也存在一定的地形/温度分布差异,海拔4200~4300 m,坡度10°~20°,坡向南和东南方向,夏季气温小于2℃,是冰川退缩最快的区间.以温度为主导的模拟研究表明,研究区冰川未来15和30年退缩严重,退缩率分别达到10.9%和3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