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境和季节变化对土壤跳虫群落分布的影响,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的评价和监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6年4月、7月和11月对该区青冈林、光皮桦林和栲树林的凋落物和土壤进行取样调查,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分离土壤跳虫,分析土壤跳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生境和季节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共捕获土壤跳虫3 785头,隶属于4目15科29属,其中优势类群为符䖴属、长䖴属、球角䖴属和棘䖴属,4属共占总个体数的71.08%。分析数据表明,土壤跳虫主要集中分布于凋落物层,其个体数、类群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大小顺序为青冈林>栲树林>光皮桦林,且主要类群与生境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钾、pH 呈显著负相关。春季(4月)土壤跳虫类群数最多,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秋季个体数量最多,但丰富度最低。[结论] 八大公山土壤跳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受生境和季节变化影响显著,生境的植被类型与土壤理化性质共同决定土壤跳虫分布,保持地表植被多样性和保留凋落物对促进土壤跳虫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保定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5~10月对保定市4种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获到土壤动物1462只,隶属2门8纲14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弹尾目和膜翅目,常见类群为颤蚓目、蜘蛛目、双尾目和鞘翅目幼虫,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4种绿地类型的土壤动物种类组成极为相似。从单位面积土壤动物数量看,表现为苗圃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从土壤动物群落数量的垂直分布来看,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递减,0~5 cm土壤层数量最大,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与优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城市不同绿地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2015年9月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中温带地区绥化市北林区4种不同绿地系统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2 164头,共26类,隶属于2门4纲11目;土壤动物总个体数在学校绿地系统中最多(676头)、公园绿地中最少(422头),类群数表现为公园绿地中最多(21类)、居住区绿地中最少(13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个体数量在不同绿地系统间无显著差异(F=0.953,P=0.446),类群数在不同绿地系统间差异显著(F=5.192,P=0.016);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绿地系统之间群落特征指数差异不明显;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绿地系统间以中等相似为主,同一绿地系统内不同样地的相似性指数偏高;对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地中型土壤动物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2011年,对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季度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门19科40属49种。其中软体动物19属22种,水栖寡毛类7属10种,水生昆虫10属13种,其它4属4种。底栖动物密度变化随季节变化差异较大,生物量秋季>冬季>春季,其中软体动物生物量占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95%以上。根据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得出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春季>秋季>冬季。  相似文献   

5.
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微生物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选取7个不同林地类型(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柳杉林以及灌草林)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在不同林地类型、不同土层及不同季节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林地类型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较大,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关系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林地间,细菌数量以毛竹林土壤为最高,针叶林的最低;真菌数量以毛竹林最高,针阔混交林最低;放线菌数量以杉木林为最高,针叶林为最低.不同季节各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差异很大,其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细菌、放线菌表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规律,而真菌则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的规律.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加深,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呈现出减少的规律,表层土壤微生物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2008年3—5月利用Baermann湿漏斗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湿生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动物标本36 336只,隶属于3门3纲3目(类),优势类群为小杆目线虫(97.55%),常见类群为线蚓类(2.20%)。湿生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在交错带各环境梯度间相对稳定,但数量在各环境梯度间存在变化;由森林带至草原带方向,小杆目线虫种群数量呈递增趋势并在草甸-草原区达到高峰,而线蚓类和轮虫类呈递减趋势且在草甸-草原区达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正>1整修水盆春、秋季节清除枯枝烂叶,结合土壤深翻整修水盆,修保水工程。山地果园梯田修成5~10°的反坡,以利于集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2扩压改扩压改是冀北地区扩树窝、压绿肥、改良土壤的统称。扩树窝就是在土质差的果园进行扩埯深翻,熟化土壤,改  相似文献   

8.
保定市不同绿地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保定市4种绿地类型:苗圃绿地(Nursery Greenland)、道路绿地(Road Greenland)、防护林绿地(Shelterforest Greenland)、公园绿地(Park Greenland)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4种绿地的环境要素与土壤动物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绿地类型中的土壤动物个体数表现为苗圃绿地(526头)〉公园绿地(431头)〉道路绿地(326头)〉防护林绿地(179头),但土壤动物类群数相差不大。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动物的影响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数在一定范围内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pH值对土壤动物的分布关系不密切;0~10cm土层和10~15cm土层的土壤动物的数量与有机质都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西双版纳山地雨林和季节雨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状况。 2块样地 2次取样 ,共获取大、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6 6 0 6个 ,分属 2 3目。蜱螨目、鞘翅目、弹尾目、膜翅目仍是 2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共有的优势类群 ,但它们在不同样地生境中构成的数量比例不同 ,而常见和稀有类群组成较为复杂且样地间的差异更为突出 ,总体表现出季节雨林具有更多的热带成分 ,山地雨林则界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总数、个体总数及重要生物类群 (个体数量在 10 0 0个·m- 2 以上 )的分布 ,表现为山地雨林 (2 2类 ,4 974个 )多于季节雨林 (19类 ,16 32个 ) ,垂直分布结果表明 2类林地均具明显的表聚现象。从多样性尺度看 ,山地雨林密度 -类群指数高于季节雨林 ,这与 2林地土壤条件的优劣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广州长岗山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广州市长岗山地区的青皮(Vatica mangachapoi)林、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林、粉单竹(Bambusa chungii)林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林4种林型进行了为期1 a的逐月采样调查,研究城市森林中土壤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季节变化。共观察到原生动物7纲22目62科102种,其中撕拉虫属(Tillina)、四鞭虫属(Tetramitus)、吴氏虫属(Woodruffia)和小胸虫属(Microthorax)4个属为优势属,占总数的77.71%。土壤原生动物密度的季节变化较为复杂,总体呈现夏冬季密度大且波动大,春秋季密度小且较平稳的规律。从土壤原生动物的垂直分布来看,占总数94.99%的土壤原生动物集中在凋落物层,呈现很强的"表聚性"特点;不同林地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相似性系数都在中等不相似至中等相似,这种分布情况表明土壤原生动物的分布不是随机的,随着小生境的变化,种类分布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帽儿山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2年5-9月,采用大型改良干漏斗和手拣法对天然次生针叶林(A)、天然次生混交林(B)、人工针叶林(C)、人工混交林(D)进行调查,共获得干生土壤动物30045只(未鉴定个体24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56科,其中土层(0~15 cm)7 631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41科,森林凋落物层22 390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50科.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群落类群数在4种林型中均表现为D>A>B>C.土壤动物个体和类群数在同一林型垂直分布现象明显,个体数一般表现为0~5 cm最多,10~15 cm最少,类群均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而递减.多样性指数(H')最大值和最小值因群落、月份不同而不同,其相对大小为D>C>A>B,Pielou指数(Js)和辛普森优势度指数(C)总体水平变化与多样性指数相同.Jaccard(q)和Gower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群落组成具有很高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国内外相关湿地土壤动物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介绍了湿地环境下土壤动物生态特征(数量、类群和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因素,以及湿地生境下土壤动物的指示功能和调控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总结与归纳的基础上对未来湿地环境下土壤动物群落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应将土壤动物、植被状况、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加强全球环境变化与土壤动物之间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选择云南石林喀斯特景区地带性植被(原始林)及受人为干扰形成的次生林、灌丛、草地、云南松林5种生境,进行雨季、旱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种类、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与干扰状态具有明显关系。景区内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腹足纲、倍足纲、膜翅目和正蚓目,而正蚓目仅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中出现,且数量较多,为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指示物种;无论旱季或雨季,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以原始林最高,而受人为干扰最重的灌丛和草地则最低;该区大型土壤动物的分布有明显的表聚现象;5种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均较低,而受人为保护的次生林与原始林土壤动物类群的相似性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和多样性差异,对维持土壤微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8、15、30、36、42、49和56 a林龄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林龄条件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1)研究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共获得细菌32门80纲154目308科531属。其中,放线菌门(32.71%±3.74%)、变形菌门(23.14%±2.13%)、酸杆菌门(16.22%±2.75%)和绿弯菌门(9.00%±1.23%)为主要优势门。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49 a和56 a林龄土壤中分别升高至7.16%和7.47%。沙地营造樟子松后,土壤中细菌的相对丰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并在林地土壤中出现了Crossiella spp.。2)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获得真菌6门25纲88目184科369属。其中,子囊菌门(70.12%±11.17%)是主要的优势门。接合菌门的丰度在49 a和56 a林龄中逐渐升高至15.20%和23.42%。沙地樟子松人工...  相似文献   

15.
分析测定不同季节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并分析其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居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数量和总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冬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和秋季最小。不同季节放线菌数量的排序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真菌数量在不同季节间差异不大。自冬季开始至第二年秋季,土壤含水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土壤pH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不同季节间差异不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春季最高,夏季和冬季次之,秋季最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以春季最高,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夏季最高,全钾含量以秋季最高。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土壤磷和钾元素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可在春季施肥时适当补充磷肥和钾肥来促进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6.
以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07年和2008年5月(春)、7月(夏)和10月(秋)分别对2个林分土壤线虫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淘洗-过筛-蔗糖离心法提取土壤线虫,探讨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的土层变化与季节动态,以及它们与土壤温度、湿度和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1)水曲柳林总线虫密度显著高于落叶松林,水曲柳林每100 g干土中1079条,落叶松林每100g干土394条(2年平均值),其中植食线虫占比例最高,食细菌线虫次之,杂食-捕食线虫和食真菌线虫密度最少;2)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下降,且各土壤深度间差异显著;3)在2林分中,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均在秋季(10月)最高,秋季与夏季或春季差异显著;4)土壤水分和pH值与线虫总密度显著负相关,春季和夏季土壤温度与线虫密度显著正相关,这3个因子的综合作用可以解释线虫总密度变异的46%(水曲柳)和49%(落叶松).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线虫密度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安哲 《河北林果研究》2008,23(2):150-152
2006年6~7月对清西陵不同林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获得了土壤动物1461个,隶属8个纲18类(目).其中,其中,山杨林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针阔混交林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双翅目,油松林优势类群为弹尾目、蜱螨目、小杆目和鞘翅目.物种数与个体数变化规律表现为山杨林>针阔混交林>油松林,H'和E的变化规律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油松林>山杨林.  相似文献   

18.
2006~2007年,对济南市龙洞地区进行了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在调查地区4个样地共获得各类土壤动物样本5178头,隶属于4门8纲,共16个类群。通过分析该地区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及水平分布和季节动态特点,结果表明: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纲属于该地区的优势类群;倍足纲为常见类群;鳞翅目、鞘翅目、双尾目等12个类群为稀有类群。不同样地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有一定的差异,地温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影响较大。同时也对各样地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C和均匀度指数E进行了分析。各样地群落间相似性系数在0.44~0.79之间。  相似文献   

19.
太湖岸带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8月采用干漏斗法和湿漏斗法对太湖岸带湿地的酸模(A)、乔灌(B)、农作物(C)、天然芦苇(D)4种植被类型中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537只,隶属4门59类。A的土壤动物密度最低,为4017个·m-2,B的土壤动物密度最高,为14496个·m-2。4种植被类型中土壤动物群落间的相似性存在差异,说明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丰富度、优势类群数量具有影响。土壤动物个体数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水平分布规律为B>C>D>A。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分析土壤含水率、pH、电导率、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土壤温度等7个土壤因子与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土壤动物对土壤因子的响应不同,各因子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鞘翅目步甲科幼虫、蠓科幼虫,蜘蛛目的光盔蛛科受总磷含量的影响较大;疣跳科受电导率的影响较大;等节跳科受有机质影响较大;棘跳科受pH的影响较大;线蚓科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在四川省丹棱县退耕还林地,设置台湾桤木+多花黑麦草(AL)与台湾桤木+扁穗牛鞭草(AH)2种林草模式,以台湾桤木自然模式(AN)为对照,研究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2种林草模式与对照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在下降幅度上均表现为台湾桤木+扁穗牛鞭草模式较缓慢,对照模式下降最快;3种模式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从春季到冬季随季节变化均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夏季含量最高,秋季最低,但这种变化趋势在台湾桤木+扁穗牛鞭草模式下0~10和10~20 cm土层表现得并不明显;而3种模式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则表现出与土壤有机碳季节动态相反的变化趋势,即“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夏季最低,秋季最高;2种林草模式与对照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台湾桤木+扁穗牛鞭草模式>台湾桤木+多花黑麦草模式>对照模式;台湾桤木+扁穗牛鞭草、台湾桤木+多花黑麦草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是对照模式的1.24 ~ 1.55和1.16~ 1.30倍,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是对照模式的1.50 ~2.95和1.23 ~1.8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