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介绍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概念及在北京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北京森林资源存在的树种单一、人工林比例大、林龄结构不合理、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灌木林地面积偏大等问题。从而提高了重视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与实施,理顺林木采伐管理体制,组建林务员队伍,进一步研发森林经营和监测技术,推动社区生计改善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自然森林经营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过去几个世纪森林被大量砍伐以及脆弱生态景观退化过程中, 欧洲率先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 并将其付诸于实践。而后, 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文中从基本原则、基础问题、关键要素、预测方法、决策步骤等多个角度对近自然森林经营进行了分析总结, 并介绍了欧洲广泛使用的近自然经营方式——目标树经营, 旨在促进近自然森林经营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提高我国森林质量的可行途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尽管我国森林资源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存在着森林质量较低、人工林树种单一等问题。由于继续增加森林面积的潜力有限,我国发展森林资源的重点应该从面积的增加转移到质量的提高上来。起源于德国的近自然林业理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用它来指导我国的森林经营实践,可以兼顾森林三大效益,平衡林业利益分配,有利于提高森林整体质量。应该调整和改进我国现有的森林经营模式,对天然林实施择伐经营和结构调控,对人工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从而不断提高森林质量,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浅谈哈尔滨市近自然森林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方法培育森林是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总结12年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深入探索了这种先进的森林培育方法对改善森林现状、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绿色发展的适用性,介绍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概念、主要技术特点和12年的实验成果,对改善森林经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实施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德国近自然森林经营原则、现实需求和应用现状的论述, 对近自然林业在中国的应用及其适应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近自然森林经营在德国的应用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德国推行近自然森林经营20年来的经营效果,总结德国推行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经验。[方法]在明晰近自然森林经营原则的基础上,基于两期(间隔期10年)资源清查数据对比,对德国大面积推行近自然森林经营20年的经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期资源清查数据表明,德国采用近自然经营20年后,针叶林如挪威云杉和欧洲赤松的面积显著减少,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持续增加;阔叶树种蓄积平均增长量约为15 m~3·hm~(-2),针叶树种蓄积平均增长4 m~3·hm~(-2),挪威云杉是唯一蓄积下降的树种,下降了5 m~3·hm~(-2);近自然度等级变化表明,人工林面积在减少,而近自然森林的面积在增加,甚至符合原始林等级的森林面积也在增加。[结论]实现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联邦政府促进和保护森林的政策以及林场主所采用的先进的森林经营技术也是德国森林每公顷蓄积达到336 m~3的重要原因;在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原则下,德国森林中针阔混交林比例显著增加;将近自然程度不高的人工林经营转化为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德国森林经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命运多舛的近自然森林经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回顾德国有关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对于100年来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 揭示了从对法正林反思到连续森林运动再到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提出、被政治化以及遭到冷遇和后来受到民间重视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北京市森林资源现状、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北京林业特色的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模式及近自然森林经营的规划、实施和监测技术体系。通过对北京现有森林资源监测数据的分析,确认在北京及周边类似地区推广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的潜力。最后,提出了几项推广对策,旨在促进近自然森林经营在北京高效而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浅谈德国的“近自然森林经营”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德国“可持续”森林利用的不同概念、德国不同森林认证体系“经营标准(Management Standards)”的比较实例、德国森林经营和“近自然森林经营”筒史、德国森林资源状况和森林资源的变化、德国有关森林资源的几个基本理念与“近自然森林经营”的主要特征、德国哥廷根市有林“近自然森林经营”实例等6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德国的“近自然森林经营”。  相似文献   

10.
对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复杂适应性特征进行综述,指出森林适应性特征是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参照,近自然森林经营演化模拟的是森林适应性过程,森林适应性结构是森林近自然经营的调控目标。并提出包括激活森林的主体适应性的目标树选择与培育、建构森林适应的协同机制的森林发展类型调控设计、保证森林适应的响应机制的适度人类干扰控制等符合适应性要求的近自然森林经营实践与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合理解释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提供视角,对近自然森林经营具有指导价值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景观异质性分析近自然森林经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着手分析了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其本质是对森林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促进,是森林经营学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具有充分利用异质时空,提高森林系统生产力、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增强系统抗干扰性和稳定性等诸多优点,从而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森林近自然经营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黑龙江省几十年来经营红松人工林的经营教训,指出若想做好森林近自然经营工作,必须从现存原始天然林保护、过伐天然林的林相整理、人工林天然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母树保护和良种基地建设等5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期达到自然和谐的森林近自然经营。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阐述近自然育林的概念,龙江森林经营概况,以及今后龙江应如何实施近自然森林经营,发展林业事业.  相似文献   

14.
在中德合作云南二期造林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下,牟定县选择11个自然条件较好的村来开展近自然森林经营示范活动,通过引进和吸收德国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和方法,探索适合于该县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较优模式。本文介绍了牟定县几年来开展近自然森林经营示范的实践历程,对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分析,并对在牟定县推广近自然森林经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欧洲近自然的森林经营理论与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论述了欧洲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起源、内涵以及在全球的应用与发展,并阐述了其基本经营模式,将对我国可持续森林经营理论的形成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自然森林经营发源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是当今国际公认的一种先进的森林经营方法。以德国巴伐利亚州4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为依据,从森林结构、枯木状况、森林近自然度、森林蓄积量4个方面对近自然森林经营成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971—2012年的41年间,巴伐利亚州阔叶树种占比由22%提高到35.7%,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已占乔木林面积的64.1%,复层林已占乔木林面积的77.4%,森林年龄结构基本实现了均衡分布;林内枯木数量达22 m3/hm2,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营养来源;自然林和近自然林已占乔木林面积的42.6%,比德国全境高6.8个百分点;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396 m3/hm2,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建议我国在营造林工程项目中加大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推广应用力度,建好示范样板,并进一步探索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森林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概念入手,介绍湖北省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现状,并结合实际,从作业层面、规划层面及行政层面初步探讨其经营技术线路,指导湖北省未来森林经营工作。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市的森林近自然和价值化经营实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探讨了近自然和价值化经营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基础, 提出了其基本原则、技术体系以及计划和管理制度, 最后介绍了哈尔滨市实施森林近自然和价值化经营的初步效果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理念是培育接近自然状态的森林,经营目标是恒续不断地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基本方法与措施是单株作业和天然更新,参照对象是类似立地条件上的自然度近可能高的天然林,参照树种是天然林乔木层中的主、次要树种,目标树密度依据现有林分结构和林木生长发育情况而确定,确定目标直径的原则是"利益最大化",逐步疏开林冠,补植特殊目标树,将促使人工纯林稳步进入天然更新程序。  相似文献   

20.
采用知识工程的通用方法论—CommonKADS,构建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知识工程体系、获得基本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应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对近自然森林经营知识模型进行分析、设计。分析、设计的结果将指导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并最终加快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