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多菌灵及其复配剂的长期使用,其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已明显下降。6种杀菌剂对比试验,由速克宁和菌核净复配的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比较稳定。用36%速杀菌1500g/hm2,或50%菌克1200g/hm2,在油菜盛花期用药1次,防效可达90%,用药2次,防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多菌灵及其复配剂的长期使用,其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已明显下降.6种杀菌剂对比试验,由速克宁和菌核净复配的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比较稳定.用36%速杀菌1 500g/hm2,或50%菌克1 200g/hm2,在油菜盛花期用药1次,防效可达90%,用药2次,防效更好.  相似文献   

3.
不同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进行不同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以菌核净最佳,病指防效达84.84%;其次为戊.多、戊唑醇和菌核光,分别为73.28%、69.51%和67.45%;扑海因、甲基硫菌灵、多.酮、多.福、多菌灵的防效相似,依次为63.98%、63.66%、62.33%、61.36%和60.11%;消菌灵防效最差,仅为42.36%。  相似文献   

4.
防治油菜菌核病药剂筛选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油菜菌核病的高效药剂,于2011年进行了不同药剂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油菜始花期用药,药后10d对菌核病防效以凯泽40g/667m2最佳,其次为眯鲜胺135g/667m2、菌核净135g/667mz,病指防效分别为89.9%、85.7%、80.7%;在始花期、盛花期两次用药,对菌核病防效也以凯泽40g/667m2为最佳,药后15d、成熟期病指防效分别为93.6%、100%,其次为扑海因100g/667m2和戊唑醇65g/667m2,药后15d、成熟期病指防效分别为89.9%,88.6%,98.8%和97.6%。其他药剂除多菌灵外,防效均较理想,成熟期病指防效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5.
研究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浮剂525 mL·hm-2、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800 mL·hm-2、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675 mL·hm-2、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75 mL·hm-2 4种杀菌剂,不同时期和施药次数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盛花期施药效果优于初花期,其中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盛花期防治效果比初花期提升31.7百分点;2次施药效果优于单次,以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的差异最大,达到29.6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油菜菌核病是造成油菜欠收和品质下降的主要病害,在油菜各个生育期各部位均可发生。要想使药剂防效最大化,就该注意下面两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不同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药效试验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油菜菌核病防治技术、筛选高效防治药剂,2011年进行了8种杀菌剂在盛花期防治油菜菌核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啶酰菌胺、腐霉利4种药剂对油菜菌核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生产上可推广应用,井注意交替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从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和海南省儋州植物园共采集6种植物的不同组织,通过五步法表面消毒和选择性分离培养方法共分离得到183株植物内生菌,平板拮抗试验显示,32株内生菌对大豆菌核病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占分离菌株的17.49%;结合抗菌活性、形态特征和宿主来源,选择10株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分别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棒状杆菌属(Microbacterium)、根瘤菌属(Rhizobi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因此,本研究筛选的大豆菌核病病原菌拮抗菌株为开发生物防治混合菌剂提供了菌种资源,为生物防治菌核病、减少农业经济损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对峙培养法,从87个柑桔内生细菌分离物(YS01~YS87)中筛选到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分离物6个.结果表明,柑桔内生细菌不同分离物之间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菌作用有显著差异,抑菌能力最强的是YS45,其抑菌圈直径达2.7 cm,显著优于其他分离物.经细菌分类学鉴定,该分离物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  相似文献   

12.
调节播期对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民勤向日葵菌核病发生严重区进行了不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程度逐步降低,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播期为5月20日时向日葵菌核病发病率较低,为6%;产量最高,为3 727.3 kg/hm~2。说明调节播期可以减轻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危害,5月20日左右为最适播期。  相似文献   

13.
收集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以Visual BASIC为开发工具组建了油菜菌核病综合治理咨询系统,系统提供了油菜菌核病总体概述、病原菌及其致病机制、寄主及抗病性、病害流行与预测预报、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咨询内容。  相似文献   

14.
以前期研究筛选的、能在各向日葵主产区应用的1株生防菌株枯草芽孢杆菌S-16为试材,在盆栽条件下,检测了其在土壤中及植物体内与繁殖能力,并测定了菌株S-16的5种菌液处理液对向日葵菌核病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接菌7 d后土壤中和植物体内的菌量均达到103cfu/g以上,并且在接菌28 d内稳定定殖并大量繁殖;5种菌液处理中代谢液处理的综合防效最高,防效达73.33%。菌株S-16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2种木霉对莴苣菌核病的防效差异,为揭示木霉菌的作用机理及应用于莴苣菌核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进行木霉固体发酵条件优化试验,获得2种木霉(棘孢木霉和深绿木霉)的最佳发酵优化条件;以碧玉莴笋为材料,进行盆栽莴笋灌根接种木霉发酵液和核盘菌悬浮液处理(处理1:棘孢木霉+核盘菌;处理2:深绿木霉+核盘菌;处理3:核盘菌;处理4: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核盘菌;处理5:无菌水),观察莴苣生长情况,并分别于接种后第3、6、9、12和15 d测定莴笋叶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及叶绿素含量.[结果]2种木霉发酵液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核盘菌对莴苣的侵害,提高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其中深绿木霉处理下莴苣叶片的SOD、POD和CAT活性更高,与无菌水处理相比,接种后12 d达最大增长率,分别为85.32%、78.05%和43.50%;与核盘菌处理相比,棘孢木霉和深绿木霉处理的MDA、Pro含量明显下降,最大降幅分别为17.16%、28.41%和29.48%、30.44%;木霉能有效抵御核盘菌对植物造成的侵害,其中深绿木霉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处理后6~15 d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棘孢木霉处理(P<0.05,下同),最高为刺孢木霉处理组的1.112倍;木霉处理后可降低菌核病的发病程度,对莴苣菌核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其中深绿木霉的防效达71.66%,显著高于棘孢木霉和多菌灵处理组.[结论]棘孢木霉和深绿木霉对核盘菌均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莴苣菌核病,其中深绿木霉的防治效果更佳,可将其应用于莴苣菌核病的防治以提高莴苣产量和品质,同时可减少化学防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油菜花上细菌的分离及其对菌核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95年和1998年于油菜的初花期和轮期对油菜花瓣和花药进行细菌分离,得到106株细菌用培养养皿法,室内植株法等方法,筛选出6株对油菜菌核病的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鉴定为芽孢杆菌Bactillussp.。  相似文献   

17.
根据向日葵菌核病在晋西北地区的发生状况和为害特点,探索出该病在该地区的三种类型以及侵染条件和流行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向日葵菌核病在晋西北地区的十种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辣椒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辣椒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PDA等7种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而在孟加拉红培养基上生长较缓慢;菌丝在0~3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25℃;菌丝生长的pH值为3~11,最适pH值为3;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菌丝致死温度为47℃,10min。菌核在供试的9种碳源和10种氮源营养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为0~30℃,最适25℃,pH值3~11菌核均能萌发,菌核致死温度为50℃,10min。  相似文献   

19.
20.
川芎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川芎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川芎菌核病菌在PSA和麦麸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麦麸培养基上产菌核数量最多;菌落生长最适温度25℃,最适pH 7~8。菌丝能对各种形式的碳氮源加以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胰蛋白胨产菌核最好,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子囊孢子的萌发适温10~30℃p、H 7,菌核和子囊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70℃和50℃。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核萌发产盘率受到温度及覆土深度的影响。菌核和子囊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70℃和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