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覃明周 《杂交水稻》1989,(2):48-48,F003,34
我国从1964年开始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选出强优势组合,1975年进入大规模制种,同时北方杂交粳稻也实现三系配套。1976年以后,在中国广阔的田野上开展了一场有亿万农民参加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用杂交水稻逐步取代常规水稻。它改变了我国水稻单产长期低而不稳的局面,把稻谷生产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6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为210万亩,1979年达到7600万亩,1983年为1.124亿亩,1987年为1.6439亿亩,1988年上升到1.9亿亩。发展速度之快,在中国农作物良种推广史上是少见的。 随着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  相似文献   

2.
水稻双胚苗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即: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即利用无融合生殖法固定水稻品种间及更远缘的强大的杂种优势。这既是人们愿望,也是杂种优势育种发展的最高阶段。利用无融合生殖特性来固定杂种优势,成功的关键在于获得水稻的二倍体无融合生殖材料。早在1979年袁老师就对我们提出了固定杂种优势的途径和寻找无融合生殖材料的方法。其中不定胚就是二倍体无融合生殖的方式之一。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多胚现象。因此从大量…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2004,19(5):76-77
水稻源于亚洲 ,现已在全球 113个国家和地区种植 ,稻米成为了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为了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 ,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科学家从 196 4年起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历经 10a的艰苦努力 ,利用“三系法”于 1973年育成了世界上第 1个杂交水稻组合。近年来 ,又在超级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 ,已育成了一批超级杂交水稻组合 ,大面积产量潜力达 12~ 15t hm2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的现代高效水稻育种技术创新体系 ,随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在中国和很多稻米生产国的迅速推广 ,杂交…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杂交水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是水稻育种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也是水稻生产上的一项技术革新,它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1981年,这项科研成果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1974年选育出强优组合,1975年研制出一整套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从那以后,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逐年迅速扩大。目前,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约为4.95亿亩,而杂交水稻将近占四分之一(表1)。 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只要栽培措施得当,杂交水…  相似文献   

5.
发展杂交水稻 保障粮食安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人口不断增加而耕地不断减少的状况,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唯一途径显然就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提高水稻产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实践证明,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是提高水稻单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从杂交水稻研究的最新进展出发,论述了通过研究和推广超级杂交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黎垣庆 《杂交水稻》2022,(S1):38-43
<正>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艰苦历程袁隆平老师于20世纪60年代在湖南安江农校教学时,在水稻田间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就想利用这种雄性不育系选配杂交组合,以达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当时,只安排了两位学生李必湖和尹华奇做他的助手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华国锋同志十分重视利用杂种优势提高水稻产量这项研究。为了增强研究力量、加快研究速度,华国锋同志提议成立湖南省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组,由安江农校、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学院和湖南师范学院派员组成。湖南师范学院负责水稻雄性不育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其他3个单位派人集中在湖南省农科院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各项研究。安江农校派袁隆平老师参加协作组,袁隆平老师是这个研究团队的学术带头人,负责筹划协作组的整套研究计划。因为杂交水稻研究的贡献,2019年袁隆平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年的研究团队也为之高兴。  相似文献   

7.
杂交中稻再生技术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川东南低海拔一季中稻区光热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现状,研究和推广了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技术,1986~1989年收获再生稻1459.18万亩,平均亩产96.8公斤,共计生产稻谷14.12亿公斤。在适宜地区利用现有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是进一步发挥水稻杂种优势,增产稻谷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引言 粳稻和籼稻分属稻属的两个亚种,即粳亚种和籼亚种。两者在起源、分布、性状遗传及栽培特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国际上对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早于籼稻。但籼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首先在我国于1973年获得成功,并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到1984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2300万亩,占我国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累计增产稻谷700多亿斤,为提高我国粮食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杂交粳稻在我国虽然也早在 1975年实现了三系配套,但迄今为止,除了 在北方稻区有一定的推广面积外,南方稻区 仍处在示范试种阶段。因此,对粳稻杂种优 势利用中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相继取得籼、粳稻“三系”配套,至1976-1980年5年累计,全国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亿5千多万亩,增产粮食130多亿公斤,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杂交水稻的生产潜力与植株形态密切相关,为提高杂交水稻育种水平.尽快培育出生产潜力更大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总结本人多年育种经验,结合水稻形态学研究有关资料对杂交水稻高产形态进行探讨,望能对杂交水稻育种及栽培实践有所助益。1杂交稻根系发达,活力旺盛优良组合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比较具有较为明显的根系生长优势。据营口县水稻三系育种组观察,杂交水稻黎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福建省水稻育种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矮化育种及三系法的杂种优势利用两次突破,目前正面临第三次突破,即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分析了引起三次破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新的设想,二是材料上的突破。记述了本省今后水稻育种发展战略:应以常规育种为基础,以杂交水稻研究为重点,不断发展育种新技术。常规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选育丰、抗、优、适兼顾的中熟早籼从并从类型、熟期、丰产性、抗性、米质等方面加以分析;杂交水稻的研究方向是,三系法发展为两系法,从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发展为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同时把两系法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溶为一体。常规育种与杂交水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新技术育种必须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  相似文献   

11.
安徽芜湖地区农科所最早提出“两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1973年湖北石明松在单季晚粳农垦58中发现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揭开了光敏核不育型两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序幕。育种家认为,两系法的应用将导致杂种优势育种和杂交稻生产的新突破,并认为这是水稻生产上继矮秆品种、三系杂交稻之后的第三次突破。 1972年,作者在崇安县综合农场种植的“珍龙13”田间,选出自然不育株,并定向培育出一个育性与温度密切相关的珍龙选不育系。1974年实现两系法配套,配制出第一个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紫优一号。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种优势利用作为一种独立的育种途径在自花授粉作物中迅速推广,是得益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因此,对作物细胞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我国杂交水稻自1973年“三系配套”以来,已育成的籼、粳、糯型多种水稻雄性不育系,按其不同细胞质来源已有60多种。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已从分类、遗传、利用等多方面进行过研究。本文是试图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一、雄性不育细胞质分类的研究 我国现有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包括不育材料),均是以进化程度较低的带有不育细胞质的亲本为母本,以进化程度较高的带有隐性不育核基因…  相似文献   

13.
论水稻杂种优势与酯酶同工酶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大量的水稻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水稻杂种优势与同工酶谱相关性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与优势相关的酯酶同工酶谱类型,互补酶谱的分析,对水稻杂种优势的机理进行初步解释,酶带高分辨的初步探索,讨论了同工酶研究的关键条件以及对同工酶应用技术的初步评价。一 在袁隆平研究员的创始与带领下,中国对杂交水稻的大量研究工作已充分证明了:在自花授粉植物——水稻中同样存在着杂种优势这一不可置疑的事实。 从生理学和遗传学角度来看,杂种优势( Heterosis)是一种既有主基因控制又受多基因互作以及内外环境影响的复杂生…  相似文献   

14.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当前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的最有效途径。水稻、玉米和油菜已经普遍实现了杂种优势利用,而小麦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缓慢。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是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为小麦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品种支撑。该品种于2007年通过国家(国审麦2007003)和四川(川审麦2007012)双审定,具有丰产、优质、  相似文献   

15.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主要作物中,玉米、高粱杂交种用于生产较早,近年来,水稻杂交种也首先在我国推广应用。由于杂交种的推广利用,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棉花杂种一代优势也很显著,一般可增产30%左右,这一事实早被人们所认识,但因制种困难,限制了它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国内外正从三系配套、化学杀雄、指示性状、昆虫传粉、人工去雄授粉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直到目前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我省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从1972年开始。我们设想了用人工去雄授粉制种法,在生产上应用其一、二代的途径,因为棉花  相似文献   

16.
作为从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福冈寿夫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杂种第二代(F2)是可行的。陈一吾认为水稻杂种F2、F3个体优势较强,有一定利用价值。七十年代广东省杂优协作组以当时选育的一些组合进行 “化杀”杂交稻F2利用的试验工作,证明不少组合F2还具有较大优势。笔者多年研究亦认为利用非遗传性雄性不育母本与熟期、株高等主要栽培性状相近的品种配组的组合,F2多数不会出现影响利用价值的分离现象。钢化青兰是广东省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化杀”晚籼组合,它具有高产、适应性强的特点,F2的利用价值研究,有利更经济地利用杂种优势。 一、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 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根本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对遗传育种学上的重大贡献,而寻求改进杂种种子的生产方法,免去繁殖、制种的烦琐程序,特别是探索 “固定”水稻杂种优势,国内外遗传育种学界已广泛重视。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固定”水稻杂种优势研究的历史、途径,实践与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发展动向作一评述,益浅谈作者的看法。 二、历史的回顾 1926年,美国学者占斯(J· W· Jones)首先揭示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引起了各国育种家的重视。三十至五十年代,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日本等国有过研究报道。1958年,日…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杂种优势群的定义及利用农艺性状,系谱关系和DNA分子标记技术构建杂种优势群的方法。综述了中国水稻育种家对水稻杂种优势群划分领域的研究工作进展,提出对中国水稻杂种优势群的划分不但能提高育种效率也是今后水稻杂交育种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自我国舢型三系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并取得显著增产效果后,世界各主要产稻国及国际水稻研究所纷纷把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途径。目前,越南和印度的舢型三系杂交稻已进入实用化阶段。(-)水稻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形成机理杂交稻生活力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吸肥吸水能力强,适应性广而能耐受逆境胁迫,因而营养物质积累多、穗大粒多,单位面积产量较高。迄今,对水稻杂种优势的形成机理尚不甚清楚。比较流行的有显性假说(一个亲本的显性等位基因削弱了另一亲本的隐性等位基因的影响)、超显性假说(一个基因座位上两个等…  相似文献   

20.
水稻广亲和力基因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大面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属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要进一步大幅度提高产量受到了限制。由于IKEHASHI·H和石明松先后发现了广亲和力基因与光敏核不育基因,为实现由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向亚种间优势利用的战略大转移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本文试就水稻广亲和力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进行一些评述。 一、水稻的广亲和现象与广亲和材料 (一)水稻广亲和现象的提出 Kato(1928)将栽培水稻划分为O.Sativa,Indi-ca,Kato;O.Sativa,Japonica,Kato两亚种。Terao.H、Mopinaga·H等1939、1958年发现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Aus、bulu生态型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