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该文以380株衰弱梅树为研究对象,同时引进55个梅花品种进行试验研究.从1991年底至1995年初,重新规划定植梅花706株,占地0.37hm2,同时建立了品种圃,按梅花生物学特性进行科学管理.通过治理病虫、修剪、改土、加强肥水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使衰弱株恢复树势.在试验期内,连续进行生长势测定.所测衰弱株300株的平均值为:树高达到2.31m,增高1.02m;冠径达到1.96m,增大119m;干径达到2.1cm,增大1.1cm.品种株50株平均值:树高达到229m,增高0.64m;冠径达到1.73m,增大0.77m;干径达到2.8cm,增大0.9cm.这些数字表明树势普遍得到恢复,梅株基本无病虫,90%开花.还从55个品种中筛选出22个适应本地环境条件生长的优良品种,以备推广.  相似文献   

2.
渭北黄土高原杜仲人工林生长量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对永寿县7年生杜仲人工林的生长量进行了调查,用分层切割法和相对生长法测定了杜仲各器官(根、干、枝、叶、皮)的生物量,得出7年生杜仲人工林树高和基径分别为2.31~3.06m、1.90~3.06cm,年平均生长量树高、胸径分别为50.0cm和1.0cm,生物量为1872.11~4704.84kg/hm2。分析了不同土壤和经营技术对杜仲生长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集约栽培可以达到速生、丰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檫树林下福建柏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17年生檫树低产林分经强度采伐后套种福建柏所形成的混交林分中16年生福建柏的生长情况、生物量组成及生长过程。结果表明,混交林中,福建柏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比福建柏纯林大208m和150cm。混交林中福建柏的生物量为113692t·hm-2,比对照的福建柏纯林99779t·hm-2大13913t·hm-2,胸径总生长量、年均生长量分别大097cm和006cm,树高的年均生长量大01362m,材积总生长量大002867m3,而且材积的速生期持续较久。福建柏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过程均符合Logistic曲线。  相似文献   

4.
喷施S—3307对菊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菊花生长剪期喷施一定浓度的S-3307可使菊花叶面积增大3.6-5.4cm^2,叶重提高0.28-0.55g,叶片地产厚,叶色变绿,株高降低9.5-18.1cm,同时菊花的其它主要经济性状也变佳,从而使菊花的观赏价值提高。  相似文献   

5.
枫香播种苗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总结了枫香一年生播种苗(1-0)培育中的种子催芽、苗期物候、年生长规律、苗木分级、合理育苗密度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枫香播种苗速生期较长,年生长过程中出现1次高生长高峰,2次地径生长高峰:采用30ml/lH2O2或者5mg/kg三十烷醇水溶液浸种6小时,可提高场圃发芽率60%以上;枫香(1-0)苗木分级标准是Ⅰ级苗地径≥0.9cm,苗高≥87cm,Ⅱ级苗地径0.9~0.5cm,苗高87~75cm,Ⅲ级苗地径<0.5cm,高<75cm;合理育苗密度为65~85株/m2,每公顷产苗量65~85万株  相似文献   

6.
烤烟双棚育苗和大田覆膜增温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双棚比单棚的气温增加2.6-4.8℃.5cm地温增加0.8-2.1℃,10cm地温增加1.8-3.6℃,双棚比单棚的气温和地温提早20d达到烟苗适宜生长的温度,在双棚内可提早20d播种;提前17d移栽;大田覆一膜比不覆地膜5cm和10cm的地温提早10d达到烟苗适宜生长的温度,成活率达98.9%,双棚育苗和大田覆地膜的增温保显效应促进了烟株生长发育过程。表现在株高90cm,单  相似文献   

7.
楸树优良无性系──窄冠1号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长指标,形质指标及生理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从薄山林场1万余株试验林林木中选出了楸树优良无性系──窄冠1号。该种冠窄,速生,丰产,美观。6年生树高6.8m,年平均生长量1.13m,较全林平均值提高50.4%;胸径9.7cm,年均1.62cm,较全林提高50.95;冠幅1.9m,较全林均值小24.6%,较林中宽冠单株小47.2%;冠长4.3m,较全林均值大79.9%,属林中树冠最窄长的无性系。与林中  相似文献   

8.
矮败小麦株高遗传动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5年5年6季试验结果,各季矮败小麦不育株高为44.67cm,56.60cm、66.59cm、66.08cm、54.55cm和37.61cm,平均61.57cm,仅及可育株平均数的二分之二。不育株和可育株的比数为1:0.8911:1.29、1:1.17、1:1.15、1:1.10和1:1.15,平均为1:11.14,高秆株略多,X^2测定结果,除个别例外,两类单株比数符合1:1。花器  相似文献   

9.
水稻旱育苗应用移栽灵混剂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引进的移栽灵混剂,经1996年太原市南郊良种场试验,与当地用的调酸剂相比亩用量少365.3kg,节省投资253.2元。培育的旱苗比调酸剂苗增高0.24cm,叶面积增大0.2cm2,地上部百株苗干重增重0.2g,单株总根增多2.3条,有效分蘖增加25.1%,千粒重增重1.9g,亩增产32.6kg。  相似文献   

10.
BAU—2诱导冬小麦不育性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用32个小麦品种(系),在其幼穗长度1.2cm时,喷施1.8‰的化学杂交剂BAU—2,探讨其诱导小麦品种的育性及其生长发育的表现。结果表明:(1)90%以上的品种(系)不育率达95%~100%,BAU—2杀雄效果稳定;(2)BAU—2对小麦柱头的活力有影响,人工、自然授粉结实率均较低,各为6.0%~36.8%、0.6%~34.2%,品种间差异极显著;(3)BAU—2对株高、穗下节间长度、穗长、千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均为副效应;对单株穗数有所增加,它们变幅分别为0.3~16.7cm、1.6~11.1cm、0~1.4cm、2%~99%和2%~99%、0.3~4.4个;小穗数与对照相近。这些不同程度的差异都是由品种间对BAU—2的不同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蔡家川流域30块油松标准地的调查资料,对油松林木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胸径能够较好地用于全株、树干和树枝的生物量测定,建立了以胸径为基础的林木全株及器官生物量估测模型;平均生物量表现为树干>树枝>树叶,树干平均值为63.82%,树枝平均值为26.47%,树叶平均值为9.72%;坡向影响油松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并且影响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冠幅面积对油松整株、树干、树枝、树叶生物量和树高胸径均有影响:树冠冠幅面积每增加1 m2,整株生物量增加1.842 kg、干生物量增加0.941 kg、枝生物量增加0.704 kg、叶生物量增加0.196 kg;树冠冠幅面积每增加1m2,胸径增加0.149 cm、树高增加0.08m;油松树冠冠幅面积对油松器官生物量分配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无瓣海桑人工林树冠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雷州半岛无瓣海桑人工林树冠生长及林木分级进行分析,提出冠长、冠积等生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无瓣海桑各分级木的冠幅差距趋于减小;冠长率的变化总体上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各分级木之间冠长率的差异趋于变大;不同密度无瓣海桑林分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的平均冠积分别达58.500、32.597、19.214m3,各分级木平均冠积的差异随密度增加而减小;无瓣海桑具有一级分枝高度较低的特点,60%以上的无瓣海桑其枝下高〈1m。  相似文献   

13.
泡桐主干与树冠生长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74株10年生泡桐主干与树冠生长相关关系进行了调查,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主干与树冠生长的数学模型,经实例分析检验表明,培养10年生主干高6.0m,胸径30.62cm的泡桐树需要8.16m和7.60m的冠幅和冠高,泡酮的合理干冠比值为0.79,该模型切合生产实际,为泡桐高干定向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人工幼林密度与个体生长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孟家岗的樟予松密度试验样地定期观测和集中调查材料为基础,对林分密度与林木个体生长和形质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30a以下的幼林,林分密度与林分平均直径、林分平均高、冠长、冠幅、轮枝内枝数、枝直径、枝长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林分密度越大,林分平均直径、林分平均高、冠长、冠幅、枝直径、枝长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越小,轮枝内枝数越少;林分密度越小,林分平均直径、林分平均高、冠长、冠幅、枝直径、枝长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越大,轮枝内枝数越多。但是林分密度与不同生长级林木平均直径、平均高、冠长、冠幅、轮枝内枝数、枝直径、枝长和平均单株材积的关系比较复杂。总的来看,密度对各个指标的影响程度因林木生长级的增大而减少,因林木生长级的降低而增大。密度对上层木的树高、冠长、冠幅、树冠上层枝直径和枝长等的影响比较小;而对林木直径和单株材积,即使是上层木,影响也比较大。  相似文献   

15.
南方红豆杉海岛迁地栽培与繁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自1999年12月开始,在浙江定海首次进行海岛迁地保存育苗及种植栽培技术研究。通过播种、扦插、移栽和定植等迁地栽培与繁殖等各种试验,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在舟山海岛苗期生长旺盛,1年生平均苗高为18.9cm,地径0.32cm,最大植株苗高可达35.0cm,地径0.50cm,但必须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扦插育苗生根容易,在备有遮阳网的铜质大棚内间歇喷雾条件下,用5年生幼树做插穗母本,未经任何处理的插穗生根率可达90%,经ABT1号生根粉处理后,生根率最高可达100%;大棚内容器移栽育苗,效果良好;在土层深厚的稳风地带试栽,6年生幼树平均高为2.30m,平均地径5.42cm,平均胸径2.37cm,平均冠幅东西2.42m,南北2.15m,幼树长势旺盛,海岛迁地保存可望成功。表4参11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对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内古茶树资源进行形态学及遗传多样性分析。634株古茶树单株的调查结果表明,沧源佤族自治县内古茶树种质主要为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和普洱茶(C. assamica);古茶树平均地径为26.729 cm,平均胸径为18.816 cm,主干高度平均为1.184 m,树高平均为5.655 m,冠幅平均为2.931 m;树势按照生长势强弱分为强、中、弱3级,大部分古茶树长势一般;500 a以上树龄古茶树遗传变异系数平均值为46.505%,Shannon-Wiener指数(H′)变幅为0.873~1.858,表明古茶树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在优异资源选育过程中可利用性高;聚类分析将42个调查点平均性状分为3类,各性状的遗传地域性特征不显著。沧源佤族自治县古茶树以大理茶和普洱茶为主,古茶树单株总体呈小聚落状分布,单株间表型性状存在较大的遗传多样性,该结果可以为茶树育种提供参考,助力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机载激光雷达点云中基于栅格化的冠层高度模型(CHM)所导致的原始点云数据丢失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高斯模型聚类的单木信息提取方法。采用形态学开运算和高斯平滑方法形成高斯冠层最大模型(GCMM)能减少无关局部最大值对单木分割的影响,利用局部最大值法初步探测树冠顶点,通过最速下降法建立混合高斯模型得到树木位置和冠幅。利用聚类分析划分临近点云归属,进而实现单木参数准确提取,并提取单木最高点为树高。将点云分割方法应用于美国蓝岭地区6块圆形针叶林样地(r=30 m)。结果表明:单木分割F为0.89,正确分割单木树高提取精度95%,冠幅提取精度91%。结合实测数据对提取到的树高和冠幅进行相关性分析,树高R2=0.92,平均误差为-0.83 m;冠幅R2=0.84,平均误差为-0.42 m。相比于分水岭算法,高斯模型聚类方法F提高了11.2%,正确分割单木树高及冠幅提取精度提高了5.5%、5.8%,树高R2提高0.08,平均误差减少0.58 m;冠幅R2提高0.11,平均误差减少0.63 m。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乐昌含笑的生长规律。[方法]通过对乐昌含笑播种苗及2年生以上苗木的生长情况观测,研究乐昌含笑苗木的生长规律。[结果]1年生苗高平均89.6 cm,平均地径1.40 cm,主根长32.1 cm,根冠34.6 cm×30.9 cm,>5 cm长I级侧根数13.8根。11年生平均胸径(30.07±3.63)cm,树高(935±117.83)cm,冠幅(548±41.42)cm。生长速度快,每年6~8月是高、径生长最快时期;肥水条件好年胸径生长量可达4.91 cm,树高达121 cm,冠径为79 cm。[结论]该研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乐昌含笑苗木培育技术等提供参考,有利于其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Lensphoto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对5、6、7、8、9年生核桃和5、6、8、9、10年生杏树的三维坐标参数进行了近景摄影测量,得到平均误差在X轴方向误差为0.001 0 m,Y轴方向误差为0.001 4 m,Z轴方向误差为0.000 4 m,水平方向误差为0.001 8 m,整体误差为0.001 8 m。以6年生核桃和9年生杏树为例,利用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对被测树木进行了形态结构测定,获得了高精度的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以及分枝角度等主要形态结构数据,从而为树木形态结构精确测定以及树木可视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