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广东省稻瘿蚊的发生和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4.
稻瘿蚊生物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作者于1979~1982年,使用国际通用的Leuang_(125)、OB_(677)、IET_(2911)、W_(1263)、PTB_(21)、Muey Nahng_(62)M等六个鉴定种和TN_1感虫对照种,选择广东省的封开、梅县、信宜、惠阳、潮安、南海、韶关、花县、东莞等16个点的稻瘿蚊,按国际稻瘿蚊抗性鉴定标准,进行了生物型鉴定。经连年多世代验证其抗(R)感(S)反应结果,花县、从化、韶关、东莞4个点R.R.R.R.S.S.反应定为中国Ⅰ型;南海、三水、新会、中山、番禺、惠阳、潮安7个点R.R.R.S.S.S.反应定为中国Ⅱ型;连山S.S.S.R.S.S.反应定为中国Ⅲ型;封开、信宜、梅县、五华4个点S.S.S.S.S.S.反应定为中国Ⅳ型。其中以Ⅱ型分布最广,Ⅰ、Ⅳ型次之,Ⅲ型最少。Ⅲ、Ⅳ两个生物型,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此外鉴定了一些对四个不同生物型具有不同抗性的资源品种。  相似文献   

5.
6.
SPRAYING TRIALS AGAINST BLACK CURRANT GALL MITE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相似文献   

7.
8.
9.
水稻抗稻瘿蚊品种筛选鉴定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1979年在广州郊区进行水稻抗稻瘿蚊品种筛选鉴定,经多次重复鉴定,国外引进的品种中,无标葱的有W_(1263)、R_(7-2757)、R_(35-2750)、RD_9、BKNBR_(1030-76-2)、ARC_(6650)等13个;标葱率1~5%的有R_(35-2739)、IET_(6013)、BG_(404-1)等12个;标葱率在15%以下的有CR_(180-4)等12个。初步鉴定本国品种资源,无标葱的有鸡咀占,标葱率在5%以下的有大科占、晚金风6号等17个。鉴定方法先行苗期初筛和复筛,将标葱率15%以下的在本田期再行重复鉴定,这样能比较准确、快速地进行筛选鉴定,以明确其抗性,找到抗源。  相似文献   

10.
多抗1号抗稻瘿蚊遗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明确抗源大秋其的衍生品系多抗1号对稻瘿蚊抗性的遗传背景,测定了多抗1号与感稻瘿蚊品种及不同抗稻瘿蚊基因抗源的杂交F、F2、F3和T1的抗性分析抗性分离比例,研究了多讥号对稻瘿蚊抗性遗传方式及其与一些有代表性抗源抗性基因的等位必关系。结果表明,多抗1号地广东稻瘿蚊的抗性由显性主基因控制。它的抗稻瘿蚊基因Cm-6、aleuang152、BG404-1、OB677的抗稻瘿蚊基因不等位,民羊山占的抗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许再福  李雪英 《昆虫天敌》1999,21(4):170-173
本文记述了采自广州芒果瘿蚊ErosomyiamangicolaShi的寄生蜂三种,姬小蜂科的桑氏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sankaraniBoucek,缨小蜂科的纳氏柄翅小蜂Gonatocerusnarayani(SubbaRao&Kaur)和广腹细蜂科的芒果瘿蚊广腹细蜂Synopeassp.。其中,前两种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6.
抗稻瘿蚊品种多抗1的抗性遗传分析及抗性基因定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稻瘿蚊是亚洲稻区主要害虫,采用抗虫品种进行防治是最理想的方法。1993~1995年,广东省农科院与国际水稻研究所有关专家紧密合作,对能抗华南4个稻瘿蚊生物型的品种多抗1作进一步抗性遗传分析,确认多抗1对中国稻瘿蚊生物型1和4的抗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这个基因暂定名为GM—6(t)。以多抗1×丰银占1组合的F3代160个家系作基因标记,据DNA库分离个体分析(BSA)原理,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物OPM6(1.4kb),首次成功地标记了这个抗性基因。随后多态性扩增产物经~(32)p标记,用作探针,检测另一个参考作图群体IR64×Azucena,将这个抗性基因定位在水稻第4条染色体上,位于RG214和RG163两个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之间。应用这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可能不必通过稻瘿蚊的直接筛选,快速准确地选育抗稻瘿蚊品种或进行抗性基因累加。  相似文献   

17.
18.
小麦吸浆虫防治适期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不同杀虫剂、不同时期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在秋季麦播前土壤处理,防效不理想;在吸浆虫蛹期、羽化高峰期防治虽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发育进度,不适合指导群防群治;而小麦抽穗露脸70%~80%时,正值吸浆虫产卵始盛期,此期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物侯现象群众容易掌握。此前及此后羽化的成虫多为无效虫源。所以,把小麦抽穗露脸70%~80%作为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符合当前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19.
 1982~1984年研究结果,广东水稻瘤矮病毒田间的自然越冬寄主植物主要是再生稻、自生稻,带毒率分别为63.95~100%和28.57~41.20%;还新发现看麦娘(Alopecurus aequulis)是越冬寄主植物,但只个别株发病,故不重要。人工接种成功的寄主植物还有小麦(Triticum aestivum)、燕麦(Arena sativa)、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和玉米(Zea mays)。玉米是本研究接种成功的新寄主。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s)和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不受侵染。在自然情况下,迄未发现越冬的小麦和野生稻有感染此病的。  相似文献   

20.
栗瘿蜂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栗瘿蜂在北京地区一年发生一代。无雄蜂,营孤雌生殖。以初龄幼虫在栗芽组织内越冬,翌年5月下旬幼虫老熟在虫瘿里化蛹,6月中、下旬羽化,脱孔出蜂,产卵于栗芽内。卵于7月中旬孵化,初孵幼虫先在栗芽组织表面危害,然后形成小虫室越冬。室内药效测定表明,10%六六六乳剂200倍液、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50%乐果乳剂1000倍液,对刚脱孔和正在咬孔的成虫触杀效果都很好。田间栗树喷药试验结果表明,成虫羽化95%以上时,喷布10%六六六乳剂或超低量油剂,效果良好。冬季剪枝,保留结果母枝和有用发育枝,防虫效果明显。保护及利用自然天敌长尾小蜂是防治栗瘿蜂值得注意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