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重庆市1996-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直辖以来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总体趋势和空间差异,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建设用地增长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重庆市建设用地呈逐年增加趋势,变化的空间差异显著,其中城镇、交通运输和水利设施用地增长较快;驱使建设用地增长的三大因子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其中经济发展是主要社会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4.
5.
在我国现有土地制度的框架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虽不被允许,但流转的现实需求却真实存在.为探究驱使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因,本文运用博弈论,构建博弈模型,从内部因素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因.研究发现:(1)集体建设用地转出方、土地使用方及土地管理方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经过反复的博弈,其最终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是转出集体建设用地,转向集体建设用地和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2)在流转收益分配方面,村集体需根据农村集体正常生活和生产需要来确定两者之间的收益分配比例以及对农户的补偿额.政府在保障农民社会保障和集体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开征相关税种获得增值效益. 相似文献
6.
借助信息论的信息熵原理,并引进空间扩展强度,揭示了兰州市各县区建设用地结构的熵值特征和演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兰州市建设用地变动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兰州市建设用地信息熵持续上升,均衡度也呈上升趋势.2000~2008年,兰州市建设用地的内部职能类型较丰富,各职能类型土地面积相差不大,总体均衡度相对较高,但各县区建设用地信息熵差异较大.影响兰州市建设用地变动的主要因子有:人口、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其中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城镇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建设用地迅速扩张,造成了耕地破坏.为了合理高效地利用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本研究以1990—2018年延安市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延安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明确延安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1990—2018年延安... 相似文献
8.
岳阳市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7年以来。岳阳市建设用地总量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图1),1996年末,全市建设用地面积122944.31公顷,至2005年末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126538.31公顷.年均建设用地总规模增量为399.33公顷。在各类型建设用地中,水利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主要受区域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具有其发展的客观性;交通用地则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用地定额标准和成熟的工程规划标准,且对已有交通用地的调整较为困难。因此.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变化趋势分析和集约利用评价的重心应在于城乡建设用地(指城、镇、村居民及独立工矿用地)。 相似文献
9.
基于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借助建设用地扩张强度和速度指数、等扇形分析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PLUS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成都市198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力。结果表明: 1980—2018年成都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38年间共增加1.38 × 104 hm2,主要来源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建设用地扩张方向性明显,呈现出向东南方倾斜的态势,且东部和南部地区在持续扩张。扩张强度呈从城市中心向外围区县地区逐渐减小的趋势,中心的主城区扩张强度最高;扩张速度最快的区域集中在东部和南部的双流、武侯和简阳等地,位于西侧的蒲江、邛崃和崇州等地扩张速度最慢。GDP、距政府驻地远近等社会经济因子和高程、年均温、水域等自然因子是影响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因子,在水域、高程、年均温等自然因子的影响下,在GDP、距政府驻地远近及交通条件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推动下,成都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且方向性显著。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研究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研究方法:基于改进C-D生产函数修正的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方法。研究结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总人口每增加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2110%,城市化率每提高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0542%,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0255%;货币资本投入每增加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0157%。研究结论:(1)人口增长是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最主要驱动力。(2)城市化是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驱动力,城市化率的提高并没有导致建设用地总量的减少。(3)社会富裕水平和建设用地总面积之间不存在环境Kuznets曲线。(4)货币资本和建设用地之间的替代关系不明显,技术进步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1.
佛山市“三生”用地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佛山市为例,利用1990、2000和2016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建立了基于主导功能的“三生”用地分类体系,借助基尼系数、ESDA、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揭示了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三生”用地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6年,佛山市“三生”用地发生变化面积为1 426.5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56%,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生产用地显著减少,生态用地保持稳定;2)佛山市生产用地的镇域分布最为均匀,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分布差异较大;1990—2016年,生产用地增加、生活用地减少、生态用地增加与减少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212 1、0.144 0、0.401 5和0.260 3,空间分布正相关性显著,呈现出相邻镇街的集中分布,而生产用地减少、生活用地增加的镇域集聚效果不明显;3)1990—2016年,佛山市“三生”用地景观分离度指数、香农多样性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分别由3.384 9、0.860 3和0.783 1增至8.259 5、1.083 4和0.986 1,景观异质性增强,空间结构趋于复杂;4)坡度、高程和土壤条件对佛山市生产、生活用地的演变和分布限制性作用较强,对生态用地影响较弱;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居民生活、人口和交通运输是导致佛山市“三生”用地演变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3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ArcGIS 9.3软件对延吉市1986、1996年的TM影像,2009年的ALOS影像3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结合研究区自然生态环境特征,首次分析了23年间延吉市湿地的景观动态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根据PSR概念模型,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了延吉市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综合评价结果为5.770左右,处于预警状态,急需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
基于信息熵和灰色关联的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成都市1996-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材料,运用信息熵模型对研究区建设用地结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其信息熵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始末两期对比,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均衡度略有下降,优势度略有上升;在空间上,研究期内主城区、近郊区信息熵表现为下降趋势,远郊区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近郊区下辖区域信息熵变化特征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运用DPSv7.05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可知:成都市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城镇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比例的增加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的减少,这直接导致其信息熵的变化;成都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其信息熵变化的根本原因;政策规划、区位条件和自然灾害因素与信息熵变化也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以延吉市2007年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延吉市2006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人均生态赤字为0.996687hm^2/人,延吉市对生态资源的索取已经大大超过了本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对此提出减缓延吉市生态赤字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浅山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形梯度差异分析浅山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有助于针对地形特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调控。本文引入地形位和分布指数,采用叠加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基于不同地形梯度,探讨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结果表明:1)Ⅰ区(地形位1-10)海拔较低,地形平缓,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优势分布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主要人文驱动因子为年末总人口、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常用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第二产业比重;2)Ⅱ区(地形位11-25)有一定地形起伏,是林草地结合的优势分布区,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土地利用程度均较低,土地利用处于调整阶段;主要驱动因子为公路里程、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比重;3)Ⅲ区(地形位26-50)海拔高,地形破碎度大,是林地的优势分布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相对最低;主要驱动因子为第一产业比重、常用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7.
利用延吉市人口普查数据及1982、1992、2000和2007年的延吉市街道人口数据,对延吉市人口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延吉市人口密度分布主要为单核心分布,在人口密度模型拟合中Smeed模型为最优模型,说明延吉市城市化目前正处于成熟阶段的初期;延吉市4个年份的人口全局Moran’s I指数为-0.39~-0.33,检验值Z为-2.46~-1.94,达到显著负相关,呈明显的全局空间分散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18.
延吉市作为长吉图开发先导区的前沿城市,宜居、旅游和开放成为其发展不可缺少的3大软实力支撑点.基于ARCGIS和SPSS软件平台,采用享乐价格法(HPM),分析延吉市开敞空间的宜人性.结果表明:延吉市开敞空间的整体分布极不均衡,现有的开敞空间数量和面积不能满足延吉市广大市民的需要,舒适性、宜人性较差.随着延吉市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解析影响沧州市农业水足迹增长的驱动因素,本研究利用水足迹评价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计算并分析沧州市农业水足迹的结构、利用和产出效率及其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994—2014年沧州市农业水足迹持续增长,21年增长1.63倍。在农业水足迹中,种植业水足迹所占的比重最大,畜牧业水足迹的总量和占农业水足迹的比重持续增长;水足迹构成分析表明,沧州市蓝水足迹所占比重最大,说明农业用水中灌溉水尤其是抽取的地下水占主体地位,沧州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生产严重依赖地下水资源。农业水足迹在空间上分布差异明显,中部县市高于北部和南部县市;沧州各县市的农业水足迹利用效率与产出效率也呈增长趋势,单位水足迹创造产值持续上升;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耕地复种指数和农村人口是农业水足迹关联度最高的3个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0.
基于ALOS遥感影像,选取景观分维数、破碎度、分离度等景观指数来定量描述延吉市景观格局.研究表明:延吉市景观多样性指数较高,景观类型面积所占比例差异大,作用影响显著,居住用地、耕地和公共设施用地景观构成了延吉市区的景观基质,道路和水域景观构成了廊道景观.建议调整城市的空间布局与结构,从绿地景观的建设和水网的保护角度来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同时防止居住用地景观的快速增长,减少其它景观类型对耕地景观的侵占,以避免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