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存在着法律意识、立法及执法多种法治阻滞因素,主要有市场发育、法律文化、村民自治三个方面的原因.新农村建设的法治实现要通过积极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培育农村法治基因;推动农村法律文化建构,强化农民法治意识;推动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构筑良好法治环境等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如生产力发展格局具有不平衡与不充分特征一样,农村法治文明的发展具有时空不平衡性。由于传统乡村社会分化导致的法律矛盾呈现区际差异、同一主体内部差异与不同时间轴差异的特征,充分体现了法的演进具有生产力最终决定性、演化阶段性、价值取向阶梯性、行为规则与信仰体系博弈性等特点,也表明法治的实现途径具有灵活性、多元化等特点,法治是一个涉及法社会学、法人类学、法经济学等诸多子学科的综合命题。针对农村地区的不同社会结构分化与法律矛盾关系模式下存在的具体法律矛盾,我们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通过扶贫、普法、对口法治支援、发掘本土公序良俗、规则置换、教育与惩罚示范相结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等方式,将农村法治文明建设作为立体格局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3.
加强新农村法治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综合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在新农村法治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城乡法律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地方性涉农法律法规不健全、基层司法水平较低等问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北京新农村法治建设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新农村法治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正>一、当前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各主体法治意识薄弱。只有对法律认可了才能在具体工作生活中充分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然而,当前农村百姓和基层干部对法律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大多数农民认为法律离自己比较远,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一直认为权利大于法律,所以在出现问题时想到的是找关系或是暴力,并没有把法律作为解决问题的首选。农村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也有待于加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认为权利比法律重要,在工作常常会出乱作为、不作为等现象,不利  相似文献   

5.
农村法律援助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助力农村法治建设,从而助推乡村振兴。但是,新时代农村法律援助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夯实农村法治建设基础,有效提升农民对法律援助制度的知晓率和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从而让农村法律援助制度更好地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法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性的宣示,更是一种实践,农村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 )基所( )的农村农民法律意识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农民了解法律的途径、法律与政治、纠纷诉求的矛盾心理3个方面进行解析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李江艳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3):124-126+141
农村社会作为中国法治治理的重要场域,发挥着调节基层矛盾纠纷、稳定基层和谐秩序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法治基础不牢、法治支撑不足、法治治理与日常管理脱离等多重问题,法治的接受认可与落地生根受到极大限制。为解决法治治理中的突出问题,积极发挥法治思想的统领作用是基础,基层党政的有效推动是保障,法治治理模式的不断优化以及以此为基础进行法治传播、法治保障与法治实现,是做好农村社会法治构建的具体措施。唯有如此,农村社会的法治构建才有目标、有方向、有依托。  相似文献   

8.
零农税后,村民自治运作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其原因有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乡村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要实现乡村关系的良性发展,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政治体制,进行观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法治创新。通过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规范乡政与村治的法律体系等方式,实现乡村关系均衡。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优化乡村治理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乡村治理是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但当前乡村治理仍存在着村民自治落实难度大;农村人口流失,公共服务需求大;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较慢,农村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乡风文明建设不健全等困境。对此,应从优化村民自治,提升村民主人翁意识;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推进德治乡村建设,健全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入手,优化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于君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506-7508
分析了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促进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发展农村经济;确保执法和司法公正;合理分配法治建设资源。  相似文献   

11.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是提高和保障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促进农村体系健全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秦安县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村生活娱乐单一、农村治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破解阻碍秦安县农村社会治理发展的瓶颈,需要加快推进"三化"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培育生态环保意识、健全环境监管体系,让农村环境生态化;发展和弘扬乡村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农村生活丰富化;充分结合自治、法治、德治,发挥三者的功能和作用,让农村治理体系健全化。达到将秦安县乡村建设成一个农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美丽乡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村的改革事业一直在如火如荼进行。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法治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我国农村法治化治理存在法治建设主体缺失、居民法治意识淡薄、受当地传统落后思想影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农村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构建新型农村法治治理格局、构建农村法治监督网络等措施,助力提升我国农村法治化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十七大"报告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决心.我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的法制建设成为依法治国方略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但是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法制建设也面临着各种现实困境.突出表现为许多农村经济领域活动无法可依,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依法办事能力不强,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了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  相似文献   

14.
农村法治建设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法治建设大局,必须予以重视。但是农村法治建设必然面临现实局限,农民法律意识相对落后、涉农法律制度不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偏失、农村法律服务的缺位等等都制约着农村法治化发展。因此应从加强立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完善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等方面着手,加快推进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李长印 《农学学报》2014,(5):101-105,110
河南省“空心村”分布广,数量大,占地多,并呈现出同心圆、多核心、扇形、带(条)状等多种形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制度、观念、环境等诸多方面.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展,不仅蚕食大量农田直接危及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诱发许多矛盾严重妨碍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深入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对科学制定村镇建设规划,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过程之中,农村文明图景受到转型期文化的压迫和冲击,在利益的趋使带动下,"去道德化"现象突出。农村不良势力及现象的存在有历史遗留原因,有社会道德淡化原因,有意识形态导向原因,有基层管理缺失原因,但无论何种原因其凸显出农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转型时期的社会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忽视。因此消解农村不良势力,振兴乡村,要从源头入手,透过有效的方式应对问题,在思想意识、文化风尚、宗教信仰、法治建设、基层自治等方面着力将农村社会行为控制在良性范围之内,并致力于打造农村精神文明新面貌。  相似文献   

17.
通过阐述法治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归纳分析了乡村面临的农村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民法治意识薄弱、基层干部法治能力不足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律普及、提升基层干部法律素质的具体对策,以更好地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株洲是湘江流域上游城市,做好农村污水处理直接关系到湘江水域环境、水源安全和居民生活质量.现阶段,株洲农村污水处理仍存在村民参与污水处理意识不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选址困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技术滞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人才缺乏、农村污水处理工作体制机制不顺畅等问题.在农村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19.
杜鹏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5):52-53,59
中国法治进程的关键是乡村的法治化。在中国乡村法治化的过程中,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整合分散力量为法治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培育民主精神夯实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促进社会自律秩序之形成为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基础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存在着身份、财政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困境。要解决这些困境,除了要在制度上给那些有益于农村发展的社会组织以明确的身份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资金扶持、加强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管理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情况严峻。在生态法治文明建设背景下,探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存在观念淡薄、制度不完善、执法与监督不力等问题,唯有加快农村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步伐,才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除了增强相关主体的生态法制观念外,还更需要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并构筑有效的环境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