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玉米斑病是世界性的病害,给种植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大斑病 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大斑病是由突脐蠕孢属引起的,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的常见病害,给我国玉米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大斑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由于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多,变异速度快,我国部分地区大斑病危害有所回升。1.侵染机制大斑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田间玉米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细胞可以转化为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在风力作用下可作长距离传播,在田间由植株叶片上的病斑产生大  相似文献   

3.
正一、玉米小斑病1.发病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小斑病呈圆状不规则斑块,发病区边缘呈紫红色,向内逐渐成鲜红色中心则锈状枯干。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2.传播途径:玉米小斑病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的扩大,感病杂交种的推广,连作玉米的增多,玉米病害不断蔓延、加重,给部分农户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现把4种玉米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一一论述。一、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玉米上最主要的叶斑病,常年发生且为害较重。1.症状。可危害叶片、叶鞘和苞叶,多从下位叶向上位叶扩展。叶上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潮湿时病部产生黑霉。病斑易合并连片形成更大的病斑,使叶片提早枯死,对产量影响较大。2.发生规律。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凸脐孺孢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病残组织在玉米秸中越冬,种子也可少量带菌。分生孢子由风雨、气流传播,可有多次再侵染。7-8月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相似文献   

5.
福禄考白斑病又称褐斑病、斑枯病,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针头大小浸状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紫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中央色淡,边缘色深,条件适宜时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病菌可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6月中旬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直接穿透叶片表皮侵入植物体内.  相似文献   

6.
北方地区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上或花房月季花或保护地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地区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越夏。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5天后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浙江地区黄瓜白粉病发生盛期主要4月上中旬和6月下旬危害保护地黄瓜,长江流域9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亦有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7.
1鞘腐病简介水稻鞘腐病的发生不仅影响营养物质的产生和积累,而且其产量也在随病害发生而降低.水稻鞘腐病(RiceSheathRot)是一种新病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开始发生,是为害叶鞘的真菌病害。病菌在病稻草和种子内越冬。田间发病主要靠病稻草上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为害。高温、多雨、偏施氮  相似文献   

8.
1.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始侵染源.玉米灰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上,也侵染叶鞘和苞叶.一般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旬~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龙胆草具有较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属辽东山区特产药材。自1985年以来,辽东山区成功地将龙胆草从山上野生状态引种归圃栽培。随着人工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病原菌的逐年积累,龙胆草斑枯病逐年加重,现已流行成灾并造成毁灭性损失,成为龙胆草产业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1症状识别病菌主要危害龙胆草叶片。发病初期病斑周围出现蓝黑色的晕圈,以后病斑不断扩大,呈圆形或椭圆形,中间红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两面均生有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斑常相互汇合,导致龙胆草整个叶片枯死。2病原菌龙胆草斑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真菌所致。分生孢子器聚生于病斑两面,球型或梨型,褐色,喙突出于叶片表面,内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针形,无色透明,稍弯曲,具隔膜。3发病规律龙胆草斑枯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5月龙胆草出土展叶后,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进行传播发病。越冬病残体和带病种苗是田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害田间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菌种苗。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高峰期。病害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传染。高温、高湿、全光栽培有利病害流行。水生龙胆草品种较粗糙...  相似文献   

10.
甜叶菊斑枯力以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器在种子上或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残体上越冬,产生分生孢子后进行传播,斑枯病菌主要直接穿透方式侵入寄主,其次是通过气孔侵入组织,切片观察也证实上述结果,表现了侵入方式的多样性,20~25℃利于病害发展,保湿4d,病害增长最快。  相似文献   

11.
甜叶菊斑枯病菌以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器在种子上或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残体上越冬,产生分生孢子后进行传播。斑枯病菌主要通过直接穿透方式侵入寄主,其次是通过气孔侵入组织。切片观察也证实上述结果,表现了侵入方式的多样性。20~25℃利于病害发展,保湿4d,病害增长最快。  相似文献   

12.
果桑菌核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桑菌核病是果桑最主要的病害,主要为害桑葚.桑树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菌核随桑葚落地,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盘内子实体上生子囊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雌花上,菌丝侵入子房内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3.
桔梗轮纹病是发生普遍而终年可见的叶部病害 ,发病后 ,叶提早脱落 ,严重影响药用和观赏价值。1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成叶和老叶上 ,也可危害嫩叶和新梢。叶片病斑通常由叶尖或叶缘开始 ,先为黄绿色小斑 ,后呈褐色、近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 ,一般有深浅褐色相间的同心轮纹 ,边缘有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明显 ;以后病斑中央变为灰白色 ,上生墨黑色小粒点。2 病原属半知菌类 ,壳单膈孢属 (Ascochytasp .) ,分生孢子近圆形 ,双胞。3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 ,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 ,借风雨传播。分生…  相似文献   

14.
孙丹 《吉林农业》2010,(7):76-76
1.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始侵染源。玉米灰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上,也侵染叶鞘和苞叶。一般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旬~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  相似文献   

15.
<正>稻瘟病是黑龙江省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病种子上越冬。稻瘟病的病菌孢子具有随空气飘散的特性,带病稻草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用带有潜伏菌丝的种子播种,其秧苗可能发病,而表面带菌(分生孢子)的种子,则在催芽播种后,分生孢子萌芽从幼苗基部侵入,因而秧苗发病。1.传播途径稻瘟病的病菌主要靠空气气流传播,在当年发病的稻草上越冬,次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  相似文献   

16.
细辛叶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辛叶枯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细辛茅苞上越冬.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和雨滴飞溅在田间传播,带病种苗可作远距离传播.该病是一种典型的多循环病害,在低温高湿强光条件下易于大面积流行.采用种苗消毒、田园卫生、遮光栽培和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危害.  相似文献   

17.
<正>西瓜蔓枯病又叫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或瓜蔓,以叶片受害最重.1.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体和土壤中及架材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随风吹、雨溅或借流水传播,以伤口、气孔、水孔侵入西瓜植株内部引发病害.种子也能带  相似文献   

18.
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褐斑病或斑点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及籽粒,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而大豆疫病是由疫霉引起的大豆根腐和茎腐病. 一、大豆灰斑病 1、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带菌种子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大豆灰斑病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高温高湿条件下,子叶上病斑处形成的分子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鼓粒期为发病盛期,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分生孢子2d后侵染力下降26%,6d后失去生活力.生产上该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等很易大发生.  相似文献   

19.
银兰 《农村科技》2006,(7):32-32
一、危害症状病害发生在叶片上。病斑初为黄绿色水浸状,以后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叶片枯死。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密生灰色绒状霉层。茎、叶柄上的病斑椭圆形,直径3~7毫米,灰褐色,稍凹陷,病害严重时,全株倒状,高湿时病部表面长出灰色霉层。二、发病特点病菌附着在种子或病残体或种株上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雨水、风、气流、灌溉水、农事作业等传播危害。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5~20℃。虽高温干旱,但夜间结露重,持续时间长;或夏、秋高温高  相似文献   

20.
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叫煤纹病,是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一般减产15%-20%,病害严重地块减产可达50%以上. 1.1 症状识别 玉米大斑病主要在叶部形成青灰色梭形大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