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确定2020年江苏盐城一鹅场雏鹅痛风的病原,试验对病料样品进行宏病毒组测序,通过比对分析原始数据发现疑似病原;通过从头组装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相似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通过对疑似病毒的分离、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进行验证。宏病毒组学测序结果显示,在获得的全部599 733条原始读长(reads)中,病毒reads有278 593条,其中鹅星状病毒序列占95%,未发现其他疑似病毒序列;经从头组装获得了一条完整的鹅星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命名为YC20,该病毒基因组全长7 137 nt,GenBank登录号为:MW536497,基因组结构及特征与其他星状病毒相同。全基因组序列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YC20与新型鹅星状病毒SD01相似性最高,达98.2%;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YC20与其他新型鹅星状病毒在同一分支,属于新型鹅星状病毒。禽胚分离结果显示,用鹅胚进行病原分离时,前3代次未出现死亡,第5代次后,可对鹅胚100%致死,而用SPF鸡胚或SPF鸭胚分离病原时,均未出现病变或死亡,PCR检测亦为阴性;纯化的尿囊液经负染后,电镜下可见大小约25 nm的病毒粒子。雏鹅回归试验结果显示,YC20接种3日龄雏鹅后,第6~8天出现死亡高峰期,死亡率为58.3%,剖检死亡鹅可见心脏、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白色包膜,膝关节有大量白色颗粒样沉淀,肾脏充血肿大。以上结果说明,该鹅场痛风的病原为新型鹅星状病毒。本研究将宏病毒组学与传统的病毒分离鉴定技术相结合,证实了鹅痛风的病原,对病原的鉴定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绿脓杆菌致死鹅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某孵房在鹅胚孵化至25日龄时,鹅胚出现死亡;至28日龄,该批鹅胚全部死亡。对送诊的死亡鹅胚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本次鹅胚死亡的原因是由绿脓杆菌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3.
对湖北省某县发生的一种以成年鹅皮下血包囊及内脏广泛性肿块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的病原进行了初步分离、鉴定。用成年病死鹅和病鹅肝组织悬液接种12日龄鹅胚,48~72h鹅胚死亡,再用第一代鹅胚尿囊液连传6代,鹅胚均死亡(GVF1~6)。用GVF2接种鸡胚,48~96h死亡,连传4代,鸡胚均死亡(EVF1~4);用GVR回归成年母鹅,出现与自然感染病例类似的病变;对EVF4进行毒力测定,其ELD50为10^-5.3;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为96h;将EVF4鸡胚尿囊液进行纯化和浓缩,电镜观察,可见大小120~220nm有囊膜的近似球形的病毒颗粒;该病毒能凝集鹅、豚鼠、牛、羊、人等多种红细胞,能被相应的血清和鸡新城疫血清所抑制,经核酸型测定,为RNA。初步确定本病毒是未曾报道过的一新型鹅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4.
<正> 小鹅瘟是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临床上必须尽快诊断以便及时治疗。除了流行病学调查、临症观察、鹅胚接种作病原分离外,临床上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对病死鹅进行剖检,观察病变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制预防鹅痛风病的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疫苗及卵黄抗体,试验对黑龙江省某养鹅场疑似痛风死亡鹅的肝脏及肾脏组织进行了病原分离,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鹅胚传代、RT-PCR检测、核苷酸序列测定与比对、病毒含量测定及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分离得到一株鹅星状病毒;分离毒株可致传代鹅胚100%死亡;鹅胚传代尿囊液的RT-PCR检测为阳性;阳性产物核苷酸序列与鹅星状病毒AHDY株基因(登录号为MH410610.1)和FLX株基因(登录号为KY271027.1)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和93%;分离株病毒含量为1×10~(4.83)ELD_(50)/0.2 mL;2日龄健康易感雏鹅接种分离毒株48 h后陆续死亡,剖检表现为心脏、肝脏与输尿管尿酸盐沉积及肾脏出血肿胀,与自然发病雏鹅症状一致。说明该分离毒株为导致雏鹅痛风病的病原,可作为研制鹅星状病毒疫苗及卵黄抗体的候选毒株。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的病毒是从广东患病鹅的小肠组织中分离的,初步鉴定为小鹅瘟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命名为QY/05后,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病料经过处理后,接种12日龄非免疫鹅胚,传代,发现病毒对鹅胚的平均致死时间为3~4d,胚体全身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点。病毒接种鹅成纤维细胞和番鸭成纤维细胞,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圆缩、脱落、折光性增强等明显的细胞病变。鹅胚尿囊液经梯度离心后,磷钨酸负染,电镜下可见明显细小的病毒样粒子。这株小鹅瘟病毒尿囊液对鹅胚的EID50为10-3.67/0.3ml。对鹅胚成纤维细胞的TCID50分别为2-5.425/0.1ml。感染一个病毒最小致死量的鹅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分别为96h。提取DNA后,PCR扩增,在阳性对照处扩增出需要的目的条带。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为典型的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鹅场雏鹅发病原因,本试验对鹅场疑似感染鹅星状病毒(GoAstV)的雏鹅进行剖检,采集具有典型痛风症状病死鹅的肝脏、脾脏和肾脏,进行病原分离、PCR扩增、基因序列分析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将分离得到的病原接种鹅胚后,72~168 h死亡率约为90%;剖检死亡鹅胚可见尿囊膜水肿并有尿酸盐沉积、胚体严重充血水肿呈潮红色。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毒株与近年来报道的引起禽类痛风的新型GoAstV毒株HNSQ-6、HNKF-1、HNNY0620和XT1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达99.58%~99.72%。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后雏鹅的临床症状与自然感染雏鹅的发病症状一致;攻毒后雏鹅死亡率约70%,未死亡鹅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剖检死亡雏鹅可见心脏、肝脏和肾脏表面出现明显的尿酸盐沉着,部分死亡雏鹅关节腔内有尿酸盐沉积。结果表明,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鹅场病死雏鹅中分离的致病原为GoAstV。  相似文献   

8.
1997年笔者在江苏省发现一种新的鹅病毒性传染病——鹅副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为禽副黏病毒Ⅰ型,根据国际上规定三项判定新城疫毒力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鸡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似的毒力,属于新城疫强毒力毒株。用鹅胚和雏鹅参照鸡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12日龄鹅胚平均死亡时间、1日龄雏鹅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和6周龄非免疫雏鹅静脉接种致病指数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鹅均具有与新城疫病…  相似文献   

9.
鹅细小病毒HG5/82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研究通过对1982年黑龙江某鹅场发生的鹅细小病毒病疑似病例的肝病变组织病毒分离,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肝脏加PBS研磨后,-70℃/37℃反复冻融三次,除菌过滤后接种12日龄鹅胚.发现病毒对鹅胚的致死时间为5~6 d,胚体体表有轻微出血点.鹅胚尿囊液经磷钨酸染色,可见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病毒粒子.将该病毒尿囊液在12日龄鹅胚中连续传16代,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胚体多集中在3~4 d死亡.病毒传至第三代时死亡胚体头、颈、背部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点,体表有水肿.第五代病毒尿囊液(命名为HG5/82)对12日龄鹅胚的ELD50为10-5.92/0.1 mL.将20只12日龄雏鹅分为三个试验组和一个阴性对照组,各组分别接种鹅胚尿囊液104.92ELDso、103.92ELD50、102.92ELD50及生理盐水,发现雏鹅接种HG5/82后4 d出现轻微腹泻,随后恢复正常.用套式PCR检测雏鹅肛拭子病毒的体外排放情况.发现三个试验组在接种病毒后1~20 d用套式PCR均可检测到病毒.对照组及试验组接种后20~56d没有检测到病毒.将套式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并于参考毒株进行比较,表明该序列具有GPV相应区域的共同分子特征,与GPV参考毒株B的相应序列同源性达93.6%.本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为典型的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对雏鹅的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10.
1病原学 病原为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属中的滤过性的病毒.病毒在病鸭体内分散于各种内脏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中以肝、肺、脑含毒量最高.本病毒对禽类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凝集现象,毒株间在毒力上有差异,但免疫原性相似.病毒能在9~12胚龄的鸭胚绒毛尿囊上生长,初次分离时,多数鸭胚在接种后5~9天死亡,继代后可提前在4~6天死亡.此病毒也能适应于鹅胚,但不能直接适应于鸡胚.只有在鸭胚或鹅胚中继代后,再转入鸡胚中,才能生长繁殖,并致死鸡胚.此外病毒还能在鸭胚、鹅胚和鸡胚成纤维单层细胞上生长,并可引起细胞病变,最初几代病变不明显,但继代几次后,可在接种后的24~40小时出现明显的病变,细胞透明度下降,胞浆颗粒增多、浓缩,细胞变圆,最后脱落.经过鸡胚或细胞连续传代到一定代次后,可减弱病毒对鸭的致病力,但保持有免疫原性.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温热和一般消毒剂能很快将其杀死;夏季在直接阳光照射下,9小时毒力消失;病毒在56℃环境10分钟即可将其杀死;在污染的禽舍内(4~20℃)可存活5天;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零下5~7℃经3个月毒力不减弱,对乙醚和氯仿敏感,5%生石灰溶液作用30分钟亦可灭活.在零下10~20℃约经1年仍有致病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鹅胚接种、动物感染、电镜观察及病原核酸与结构蛋白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某养殖场疑似小鹅瘟病例进行了病原的分离与鉴定.结果:该病例组织病料可使鹅胚呈现特征性病变,雏鹅人工感染后能表现出与自然感染病例相似的症状;电镜下病毒粒子直径为20~25 nm,无囊膜,具有典型细小病毒特征;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病毒核酸扩增片段约为5100 bp;经SDS-PAGE发现,病毒结构蛋白由3条多肽组成,即VP1、VP2、VP3,分子量依次为88、68、57 ku.实验成功分离得到了一株贵州小鹅瘟病毒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潍坊地区送检的病鸡为研究对象,通过鸡胚接种、细菌分离、培养特性、染色特性、生化试验和动物回归实验进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结果发现,鸡胚接种后96h内不出现死亡,尿囊液清亮、无血凝性。分离到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经生化鉴定为大肠杆菌。将该分离菌株攻毒30日龄试验鸡,16h内全部死亡,并重新分离出大肠杆菌。这些实验证明本病的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药敏试验显示分离菌对新霉素、氯霉素、氟哌酸、红霉素、氧氟沙星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
对安徽省六安地区疑似小鹅瘟病死雏鹅进行剖检,对具有典型症状和病变的病死雏鹅脏器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用接种鹅胚的病毒增殖法,从病死雏鹩的脏器中分离到一株病毒.通过鹩胚致病性试验、鹅胚中和试验、雏鹅感染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初步鉴定所分离的毒株为小鹅瘟病毒,且该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1病原 肉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原为禽呼肠孤病毒,病毒可接种于鸡胚进行培养,病变的腱鞘经常规处理后经卵黄囊接种于5-7日龄的鸡胚,经5-6天后鸡胚死亡,胚体充血和出血,绒毛尿囊膜混浊,脾脏肿大,心肌有坏死灶。绒毛尿囊膜接种病毒时在其绒毛尿囊膜上形成大小不等隆起的疱斑。1日龄肉用雏鸡足垫内接种,第二天即可引起局部红肿等典型的病毒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旨在鉴定引起雏鹅痛风病的病原,并观察其在雏鹅体内主要器官中的分布、持续时间以及排毒周期。通过鹅胚绒毛尿囊膜接种法分离病原,利用RT-PCR检测、电镜观察、动物回归、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确定该病毒为鹅星状病毒,命名为GAstV-AH;利用RT-PCR方法检测该病毒在雏鹅体内的分布,以及病毒的排毒周期。受试雏鹅临床病理变化显示,患鹅肾脏苍白肿大,心脏、肝脏呈现尿酸盐沉积为主要特征的病变;自病死雏鹅的肝、肾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病毒,该分离毒能致死鹅胚,致死率约为40%~60%,死亡鹅胚出现绒毛尿囊膜增厚、胚体充血并伴有生长抑制;电镜观察,死亡鹅胚尿囊液中病毒粒子呈球状,无囊膜,直径约为28~30 nm;该病毒人工感染1日龄雏鹅后可复制出与临床自然发病雏鹅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从发病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分离毒对氯仿、胰蛋白酶等制剂不敏感,对热处理稳定,对酸稍不稳定;该病毒核酸为单链RNA,由3′UTR、5′UTR,ORF1a、ORF1b、ORF23个开放阅读框和一个poly(A)尾组成,将ORF2编码的氨基酸进行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与已发表的3株鹅星状病毒同源性在98.5%~99.2%;该病毒在实验室条件下感染雏鹅,在感染后2~12 d能检测到排毒,12 d后停止排毒,直至30 d未再次出现排毒;感染鹅的心、肝、脾、肺、肾脏在攻毒后2~8 d内,RT-PCR法对病毒的检出率为100%,12~16 d的检出率为50%~70%,20~30 d后不再检出该病毒,肠中未检出该病毒。  相似文献   

16.
2017年10月—2019年5月,本实验室从广东、四川、河北、山东、安徽、辽宁等广大养鹅地区采集了67份典型雏鹅痛风样品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以及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到了鹅星状病毒,并且约有94.03%的样品为两个不同种的鹅星状病毒混合感染。病原分离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的变异株病毒(命名为SCCD)可以在鹅胚上稳定增殖,并且能稳定致死10日龄鹅胚,致病力较鹅星状病毒FLX增强;新型鹅星状病毒株(命名为SDPD)不能在鹅胚和SPF鸡胚上稳定增殖。病毒的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与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SCCD株、新型鹅星状病毒SDPD株全基因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9.7%、58.1%,ORF1b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4%、61.0%,ORF2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81.0%、42.5%。将新分离的鹅星状病毒株接种1日龄健康雏鹅,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SCCD株和鹅星状病毒SDPD株虽然能使雏鹅发生死亡,引起肝炎、肾肿胀和增重减少等变化,但雏鹅均无典型痛风(脏器尿酸盐沉积)表现,而两种鹅星状病毒株混合攻毒能使44%的雏鹅发生典型痛风,并与临床发病症状一致。因此,临床上引起雏鹅痛风的病原可能是两种鹅星状病毒,即新型鹅星状病毒和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  相似文献   

17.
鸭黄病毒BZ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黄病毒(DFV)是一种对鸭具有致病性的新病原,本文对新分离的一株DFV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为有囊膜的单股RNA病毒,对氯仿和去氧胆酸钠敏感,对酸敏感,不耐热,MgCl2不起保护作用.该病毒不能凝集鸡、鸭、鹅和鸽的红细胞,可适应鸡胚和鸭胚,可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上增殖并产生典型细胞病变,但不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增殖.经卵黄囊途径接种的SPF鸡胚绒毛尿囊膜的含毒量最高,其次为尿囊液,胚体的含毒量最低.  相似文献   

18.
<正>2012年4月,盘锦某鹅场孵化的鹅胚、雏鹅种鹅出现死亡;出雏率较低,约为60%。为了弄清该场未出壳雏鹅和刚出壳雏鹅死亡的病原,对死亡的雏鹅肝脏、心脏进行了细菌分离,并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药敏试验、致病力测定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1 病原 该病原为副粘病毒,能够引起10日龄SPF鸡胚死亡,鸡胚尿囊液具有较高血凝效价(达210左右),并能被康复鹅血清特异抑制.传代毒株接种鹅胚,可在48小时致死鹅胚,尿囊液血凝效价达210,病毒不能致死鸭胚,但能从病料中回收到病毒. 2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鹅均有易感性,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对10日龄以内的雏鹅具有高度的致死性,感染后其病死率可高达100%;11 ~15日龄雏鹅感染后病死率也高达90%以上.随着鹅群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产蛋鹅群感染本病后,除了发病死亡外,产蛋率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20.
采集疑似鹅副粘病毒病的鹅病料,通过鸡胚接种传代分离到1株病毒(HZ株).该分离病毒经鸡红细胞凝集(HA)试验、凝集抑制(HI)试验、电镜形态学观察等,结果表明与NDV极为相似,属禽Ⅰ型副粘病毒.经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说明分离到的副粘病毒为临床疫病病原,毒力较强,能使15日龄的鹅、鸡、番鸭等禽类感染发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