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概括介绍我国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实地调研,分析了生态恢复原理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并对今后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应用生态恢复原理进行植物景观营造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植物景观配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生态恢复学、植被演替理论等为理论支撑,借鉴LID技术在湿地生态修复的应用,结合对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本身植物资源的调查,通过对不同植物的配置选择,构建起了多样的新旧植物景观模式,用以探索科学合理的湿地公园植物景观配置模式,以期恢复湿地公园植被生态多样性,提升视觉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恢复理论和成效评估逻辑框架,从环境质量、物种多样性、景观格局和社会服务等4个方面选取相应指标,建立一套评估湿地公园生态恢复成效的指标体系,以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实证,对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恢复成效进行科学评估。结果表明: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恢复成效指数从2005年的34.10分升至2015年的73.95分,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状况改善较为明显,生态恢复成效较为显著,为保障湿地公园得到良性发展,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在注重生态恢复的同时,采用多学科研究与适度开发的方法,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雷铁梅 《农业与技术》2013,(11):217-217
本文简单介绍了汾河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的情况,提出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所倡导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汾河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运用的重要性,为将山西介休汾河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为融水文化、湿地文化为一体,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旅游为一身的国家湿地公园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姚岚  梁琪 《乡村科技》2022,(4):107-109
以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为例,从规划理念、区域功能划分、水资源保护、岸线规划、生物保护、交通规划、分类分级保护、环境承载力控制及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总结恢复和维护城市湿地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的具体措施,推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资源利用、教育科普等功能有机融合,从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刘芝芹  邓忻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74-975,1011
介绍了昆明市五甲塘湿地公园的概况、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提出了该公园湿地设计与恢复策略,即:划分湿地保护区、生态游览功能区和休闲娱乐功能区3个功能区,通过植被群落和动物栖息地的营建、水系整理与水质净化的方式进行恢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溧阳长荡湖的湿地资源、基础条件、周边环境等条件进行调研分析后,提出以湿地自然生态过程的恢复与保护为目标,将溧阳长荡湖湿地公园设计规划为集湿地生态保育与恢复、湿地科普宣传、湿地监测科研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以期为太湖流域周边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保护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湿地保护、生态恢复与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结合体,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家湿地公园面临法律法规不健全、程序不规范、科研薄弱和专业人才缺乏、监管体系和配套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在本次研究中以贵州安顺邢江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对如何进行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湿地的生态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是人类重要的资源之一,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人们逐渐意识到由于湿地的破坏导致其生产力下降所带来的危害和隐患,并开始重视湿地的保护与恢复。论述了湿地的生态功能与效益,并结合案例,阐述了湿地生态恢复的手段之一——湿地公园的湿地恢复方法和成效,呼吁人们保护湿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是处于水陆过渡地带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多样、服务价值巨大。本文通过分析昌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在抵御风暴潮、海水入侵及海岸侵蚀、调节水文与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借以体现湿地公园对国家生态安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文化的建设对生态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意识才能产生行为,最终才能形成习惯。历史的发展证明人类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方式。建设生态文化主要通过树立生态危机感,改变传统价值观,培育生态科学意识及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2005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比较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承载力,对南京市2005年生态足迹(包括生物资源消费、能源消费)进行计算,得出2005年该市人均生态足迹为4.488 207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为0.285 67 hm2,人均生态赤字4.202 537 hm2。结果显示,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是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5倍,生态赤字远大于生态承载力。这反映了南京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针对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利用特征,提出了缓解南京市城市生态压力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态农业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能够孤立地实现的.生态农业的职能在农业内部系统良性循环与外部环境良性循环的共同作用中生成.黑龙江生态农业建设呼唤完善的法制环境,要求实现生态文化、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扶贫作为一项需政府引导、社会融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通力合作的系统性工程,全国各地根据自身优势,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逐渐走出困境。近几年在内蒙古、甘肃、贵州、山东等地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在生态扶贫的过程中发现,在扶贫方式、产业发展、道路交通、后期成果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亟待解决,从国家与地方政策完善、资金来源、人才储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态乡村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当前我国乡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居住环境建设,生态文化推广4个方面来构建理想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体系,以期提出建立理想生态乡村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学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41-15343
衡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生态系统容量。笔者分析了重庆市各区县生态系统容量,包括生态系统承载力、生态足迹、生态赤字和各地区生态对外依存度状况,进而提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在发展政策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7.
以山西省2002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山西省200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200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量为2.491 941 hm2/cap,扣除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后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10 258 hm2/cap,生态赤字达1.681 683 hm2/cap;通过分析万元GDP的生态足迹,表明山西省的资源利用效率很低;通过计算分析2001年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发展能力,表明山西省的发展能力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天津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勇  陶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51-2052,2095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即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对天津市2003年生态足迹,主要包括生物资源消费、能源消费和贸易调整3个部分进行计算,评价研究了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为1.839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60 1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79 hm2,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需求为0.695 8 hm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4 hm2).生态赤字的存在反映了人类活动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并且提出了4条改进天津市生态赤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1998~2005年金华市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晔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954-6956,6959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金华市域1998~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5年金华市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总生态承载力略有上升,人均生态赤字由1998年的0.414 14全球公顷增加至2005年的0.586 79全球公顷,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金华市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处于非协调的不可持续状态。根据金华市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了减小生态赤字、促进生态平衡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足迹的沧州市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利用相关的统计数据,对沧州市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沧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904707hm2,是其生态承载力的1.57倍,目前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小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