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提高耕地质量等别成果的精度,保持耕地质量等别成果的现势性,本研究以博罗县为例,以ArcGIS为平台,以2015年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通过计算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形成2015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以期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关系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研究博爱县均衡补充耕地和减少耕地的变化趋势,对耕地质量和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比上一轮次年度评价博爱县农用地国家经济等别,本次农用地自然等别、国家利用等别、经济等别较上轮无明显变化。同时分析得出,博爱县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碎石场地复垦整治和陡崖坍塌损坏地复垦等补充耕地。减少耕地面积主要归咎自然灾害毁坏、城乡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3.
以最新耕地质量等别补充完善成果及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利用Arcgis叠加分析功能,对全县2012和2013年度耕地现状变化及耕地质量建设等突变性因素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技术要求,开展年度评价更新工作。为今后清原县耕地保护、土地综合整治、开发利用、规划设计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ArcGIS工具,从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剖面构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排水条件、坡度、灌溉保证率8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计算,从国家自然等别更新、国家利用等别更新、国家经济等别更新3个方面对游仙区耕地质量等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上一年,2014年游仙区耕地虽减少111.79 hm~2,但耕地等别总体等别保持一个平稳的态势,后期可通过加大对耕地的投入和耕作制度的改进,提高耕地级别。  相似文献   

5.
从吉林省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工作现状出发,分析了吉林省耕地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的建议,为未来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工作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管理的要求,以2014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为基础,进行敦化市耕地等别监测评价,并对造成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敦化市存在肥力提升及酸化两种渐变类型,但质量渐变耕地渐变趋势不明显,渐变幅度较小;中山山地地区耕地质量等别提升难度最大,耕地坡度具有提升土壤肥力和导致土壤pH变化的双重作用,耕作距离为500~1 000 m和1 000~1 500 m范围内的耕地质量等别易于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土地整理项目中,通过开发和复垦等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对新增耕地进行评定质量等别,为该地区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保证耕地质量不降低提供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程柱 《安徽农业科学》2015,(36):315-317
为保持现有耕地质量等别成果现势性,湖南省于2014年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形成2013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该研究以湘潭县2013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及2010年耕地质量等别补充完善成果为基础,运用ArcGIS软件,对2011~2013年新增、减少的耕地及质量建设耕地做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形成2013年度湘潭县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并对年度内耕地的数量、质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湘潭县耕地总体质量与2010年基本持平,新增耕地506.68 hm2,减少耕地273.37 hm2,质量建设耕地面积10 513.30hm2.新增耕地质量等别相对偏低,减少耕地质量比新增耕地质量好,质量建设后耕地质量比建设前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9.
在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基于GIS的耕地质量等别更新的技术方法,以推进耕地的管护工作,加强耕地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0.
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是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为基准,运用因素法计算桂阳县各分等耕地单元的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等指数和土地经济等指数,再采用等间距法,得出耕地自然质量等、经济等、利用等.在与上一轮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对比后,简述桂阳县在耕地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广西耕地质量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对广西耕地数量与质量现状进行了概述,从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重用轻养、土壤污染严重、农田撂荒与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占优补劣、耕地补充重开发轻整理等方面分析了广西耕地质量降低的原因,并提出了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科学用肥用地,提高政策保障能力、科学配置耕地资源,完善耕地征用机制、增加高产田(地)征用成本,依靠科技开展耕地整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整治力度等措施,以提高广西耕地质量,保障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酸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的酸化情况,为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启动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料,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作比对,分析两个时期该县耕地土壤pH值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对于第二次土壤普查,该县耕地土壤pH值总体平均下降0.73个pH值单位,微酸性至强酸性土壤样点所占百分比由9.8%上升到55.8%。非石灰岩母质发育的耕地土壤酸化程度较重,石灰岩母质发育的耕地或碳酸盐含量较高的耕地相对较轻。旱作连作土壤酸化程度较重,水稻连作次之,水旱轮作和玉米-黄豆轮作相对较轻。土壤酸化程度与氮肥投入和作物吸收带走氮素的盈余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田土壤全氮含量均呈非线性高度负相关。【结论】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酸化现象比较突出,先天成土条件以及后天有机肥投入量少、过量施用氮素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科学评价耕地资源,实现耕地的有效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文献法对耕地质量和产能的评价指标进行梳理,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指标筛选,采用特尔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加权求和法对指标系数进行修正,利用连乘积法计算耕地质量与产能指数,系统科学地构建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宾阳县耕地质量整体情况良好,等别为优等和良等的耕地面积占99.95%,东北部耕地等别略低于西南部,其等别差异主要原因为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和土壤健康状况的差异。耕地产能等别中旱地等别主要集中在11等,水田等别主要集中在7等,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规律,中心城镇地势平坦、管理水平高是造成耕地产能等别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应用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得到的宾阳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耕地实际质量状况,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合理,适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掌握苏北地区耕地质量指数的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特征,可为苏北地区耕地质量保护分区与制定差异化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苏北地区2020年度耕地质量三类等别指数作为空间变量,探讨苏北地区市县尺度下耕地质量空间布局及趋势分布,同时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定量描绘苏北地区各市县耕地质量分异规律,制定符合实际的分区保护模式。结果表明,苏北地区耕地自然等别较为集中,自然等别在5~7等之间,以6等地为主。自然等指数在东西方向呈现倒“U”形的变化趋势,利用等指数呈现由北向南逐级递减趋势,经济等指数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先逐渐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南北方向上无明显变化规律。从苏北地区全局Moran''s I值来看,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国家经济等的Moran''s I值分别为0.357、0.389、0.349,即国家利用等>国家自然等>国家经济等,表明苏北地区耕地质量在市县尺度呈现较强的聚集趋势。苏北地区耕地质量指数LISA分析中正相关类型高于负相关类型,且正相关类型聚合性较强,负相关类型呈零散分布。高-高型通过组团状集聚分布,低-低型主要以片状、条带状形式分布,低-高和高-低型零星分布。本研究根据LISA多维度集聚类型组合特征,对苏北地区进行耕地保护分区,具体划分为核心保护区、质量提升区、综合改良区、结构调整区4类保护分区,并提出对应的分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耕地质量内涵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满足当前耕地质量评价和管理需要,合理确定耕地质量的内涵,利用文献综述法和总结归纳法,从时间角度,梳理国内外耕地质量内涵的发展。结果表明:1)国内外耕地质量内涵从单一的适宜性评价阶段发展到生产力、生态、健康等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阶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2)目前,由于国家和公众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耕地健康以及景观多样性的需求,决定了当前耕地质量内涵必须从耕地生产特性、生态特性、健康特性和景观特性等角度定义。研究认为,未来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需综合考虑耕地的生产、生态、健康及景观等方面,在耕地质量评价单元、评价尺度、评价方法、评价指标选取等方面进行深化研究,从而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以化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农用地分等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近年来化州市新增耕地的利用情况与质量等别状况.结果显示,化州市2009-2011年间共新增耕地1 135.38 hm2,主要分布在缓坡台地或低丘山坡上,基础设施齐全,利用程度较高.新增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分别达到14.7、10.4等和5.7等,与周边原有旱坡耕地相比,自然质量等高0.9个等别,利用等别高1.2个等别,经济等别高1.2个等别.  相似文献   

17.
石林县耕地数量和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林县1996年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了耕地数量和质量状况,结果显示:1996~2006年,石林县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呈平缓下降趋势,人均耕地占有量明显下降,10年共减少耕地面积4476.33hm2,年均减少耕地447.63hm2,人均减少耕地0.047hm2。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依次下降。耕地生产力主要为中低产水平。石林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矛盾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水平较低和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现有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研究定级单元划分方法,为耕地级别区域划分和基准地价水平测算的合理性奠定基础。【方法】 文章以洛宁县耕地为例,基于局委收集以及外业实地调查获取实地数据资料,运用GIS分析技术分别以地块法、网格法两种方法确定评价单元,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定级因素因子体系,因素因子加权求和得到定级指数,采用级别面积比例分析、级别定级指数分析、级别重叠度分析以及级别纯收益分析四方面的内容验证两种方法对于级别区域划分的合理性。【结果】 (1)较地块法而言,网格法定级指数表现为最大最小值一致的情况下中间数值呈现左倾趋势;变异系数对比上,地块法较网格法更稳定。(2)级别空间分布上两种方法均呈现出以县城为中心向县域边缘逐级扩散的趋势;面积分布上两种方法划分的级别面积存在一定差异。(3)级别面积重叠度分析上,网格法高于地块法的级别面积比例为82.65%,说明按网格法划分级别的话,评价单元的级别普遍会高,表现在各级别重叠度上,两种方法在2级、3级地重叠度相差不大,在1级、4级地上重叠度相差较大。(4)级别定级指数与纯收益分析上,地块法与网格法的相关度R值分别为0.367和0.382,地块法、网格法的显著程度分别为0.05和0.01,两种方法的级别定级指数与土地的亩均纯收益均是相关的。【结论】 地块法与网格法级别划分的整体趋势一致,地块法较网格法来说更稳定,级别划分更合理。综上所述,两种方法在级别划分过程中各有优缺点,该结果的研究对于更好的划分耕地级别区域提供依据,并对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促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可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耕地资源系统认知的演进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是人类改造和利用地表而形成的最古老和最广泛的人地系统,耕地质量是耕地系统诸要素耦合状态的表达,耕地资源是在一定时间、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耕地开发利用价值的体现。本文厘清了耕地系统、耕地质量、耕地资源认知内涵与演进过程,解析了耕地资源的“自然-人文”构成要素与耦合关系、“水平-垂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协同与转换关系、“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与响应机制,以及“经济-生态-社会”服务价值与演变规律,构建了“二维要素-三重功能-多元价值”的耕地资源认知系统,提出了系统认知耕地资源的新思路,解构了耕地资源内部机制与外部价值,以期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及自然资源资产“两统一”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耕地保护与资源利用新格局构建。  相似文献   

20.
科学、准确地进行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是合理利用与切实保护耕地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依据。基于《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规范(试用稿)》中推荐指标,采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和权重,运用加权求和法与修正法进行了广东省吴川市的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结果表明:吴川市耕地质量等别为中等和低等,产能等别为4~10等;耕地质量等别与农用地分等结果中的国家自然等、耕地产能等别与国家利用等在空间分布上均呈一致趋势,等别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506和r=0.320,P<0.001,n=13 094);以蚯蚓数量为依据的生物特性系数修正是导致耕地质量等别整体低于国家自然等的主要原因。经验证,相对于农用地质量分等体系,本研究构建的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体系能够较明显地体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耕地质量和产能方面的功效,研究成果可为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