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铃薯淀粉渣生料多菌种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工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研究以提高马铃薯淀粉渣的营养价值为目的。以马铃薯渣为主要原料,麸皮和蚕豆秸秆粉等为辅料,混合生料用纤维素酶进行降解处理后,再经黑曲霉与康宁木霉制备的糖化菌剂糖化降解,最后选用白地霉、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3种SCP发酵菌种,采用多菌协生生料固态发酵工艺研制马铃薯渣菌体蛋白饲料。通过对发酵产物中真蛋白、粗淀粉等指标的定量分析和感官特征的比较。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处理后的原料,经黑曲霉与康宁木霉双菌糖化降解后,在28℃条件下,经3种菌白地霉: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按8∶1.5∶0.5比例接种,混合发酵55 h  相似文献   

2.
魏蔚  吴昊  宋时丽  管永祥  张振华  张勇  戴传超 《土壤》2019,51(5):955-963
秸秆在农业上的有效利用日益受到关注。针对秸秆还田后腐解难的问题,本文选择7株纤维素降解菌种进行复配:拟茎点霉B3、茎点霉YY11、绿色木霉、里氏木霉、根霉、黑曲霉、蜂房芽孢杆菌。最终采用两种复配液体菌剂A(B3、YY11、绿色木霉和蜂房芽孢杆菌)、C(上述7个菌种),同时制作与液体菌剂A、C分别对应的固体菌剂B、D。探讨了复合菌剂对秸秆降解速率的促进作用和对土壤质量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4种菌剂均可促进小麦秸秆降解,改善土壤生物学特性,增加土壤养分,改良玉米农艺学性状。综合评价各个指标,菌剂B(B3、YY11、绿色木霉、蜂房芽孢杆菌;固体剂型)的表现最好,且玉米总产量比市售秸秆腐熟剂处理高20.72%。总之,本研究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后和联合菌剂使用能明显提高土壤降解功能,并且为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农业管理方式提供了一种有应用前景的秸秆腐熟剂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探讨功能性菌剂对堆肥化进程的影响,为减少啤酒厂污泥与鸡粪堆肥臭气产生提供理论依据,将自制具有去除臭味能力的微生物菌剂DF-1接种至啤酒厂污泥与鸡粪的堆体中,测定堆肥化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和微生物群落及菌剂DF-1中优势微生物变化情况,以不接种堆体为参照。结果显示,菌剂DF-1中优势菌种为乳酸乳球菌、热带假丝酵母及绿色木霉。相对于不接种菌剂的堆体而言,接种菌剂DF-1的啤酒厂污泥与鸡粪堆体在升温期和高温期仅感觉到微弱的臭味,降温期勉强感觉到臭味,堆肥达到稳定状态后则感觉不到臭味。堆肥的升温期,菌剂中优势菌种乳酸乳球菌,热带假丝酵母和绿色木霉均可检测到;堆肥的高温期,菌剂中优势菌种仅检测到乳酸乳球菌;堆肥的降温期和腐熟期,菌剂中优势菌种仅检测到绿色木霉;菌剂DF-1中优势微生物在堆肥过程中存在一个交替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杏鲍菇产木聚糖酶固态发酵条件优化及其酶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萍  史钧  李正鹏  祝嫦巍 《核农学报》2010,24(3):542-547
本文利用啤酒糟为主要原料,以杏鲍菇为菌种进行木聚糖酶发酵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培养条件,并对其粗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酶能力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培养时间、料水比、氮源、pH、碳源。固态发酵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碳源为以6∶2∶2配备的啤酒糟、玉米芯、麸皮混合物,氮源为1.5%的酵母膏,pH为5,装瓶量为7g/50ml三角瓶,接种量为25%,培养天数为9d,料水比为1∶1.6。其粗酶液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为6。在pH为4~7时酶的稳定性较好,但木聚糖酶的热稳定性较差,60℃以上时酶活力损失70%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产黄纤维单胞菌CR-14纤维素酶活力,对菌株进行亚硝酸、紫外线及复合诱变处理,筛选产纤维素酶活较高的突变株,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经亚硝酸和紫外线复合诱变得到一株产纤维素酶活较高的菌株Y-UA-18,其酶活力为10.57 U,为原菌株产酶活力的1.67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菌株Y-UA-18产酶最佳培养基为:秸秆粉1.0%、复合氮源0.6%、KH2PO40.1%、Mg SO40.1%、Na Cl 0.08%;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 H值7.0、培养温度30℃、发酵时间3 d。通气量对菌株Y-UA-18产酶影响不明显,但在厌氧条件下发酵液酶活显著降低,0.1%TW-80对菌株Y-UA-18的产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木霉诱变菌株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以木霉诱变菌株T5、T0 80 3、T1 0 1 0、T1 0 0 3为实验对象 ,利用正交实验优化组合其生长的环境条件 ,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 ,每个因素的设计差异都显著。最佳组合是菌株T1 0 1 0 ,培养菌丝最适温度 3 0℃ ,pH值 6,高温培养 3d转入低温2 0℃培养 ,农药组合为代森锰。T1 0 1 0液体振荡培养 ,在正常的生长范围内氧气对生长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培养条件(碳源、氮源和pH值)对木腐真菌生长的影响,为延长沙柳(Salix psam-mophila)沙障使用周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沙柳沙障沙埋段5种木腐真菌:桔绿木霉(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Xs 木霉(Xylogone sphaerospora)、哈茨木霉(Trich...  相似文献   

8.
混合酶对经不同预处理的甜高粱秆渣的水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索不同的液固比、pH值、温度和混合酶配比对甜高粱秆渣的水解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混合酶对经漆酶和高压蒸汽预处理的甜高粱秆渣的水解情况。结果表明,混合酶水解的最佳条件为液固比11∶1、pH值3.6、30℃、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1∶1∶2,该条件下的水解效率要好于纤维素酶单独的水解效率,经漆酶和高压蒸汽预处理的甜高粱秆渣的酶解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浸润于不同溶液中的甜高粱秆渣经高压蒸汽预处理并酶解,其葡萄糖收率有所不同,且在溶液中加入KMnO4后再进行高压蒸汽处理,能进一步提高葡萄糖收率。  相似文献   

9.
保质期短是限制液态微生物菌剂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枯草芽孢杆菌KD03是一株具有良好抗黄瓜枯萎病的生防菌。为了提高KD03液态菌剂的菌体存活率、延长保质期,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添加防腐剂、碳氮源、醇类物质以及菌剂pH值对菌体存活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菌剂的保存条件。试验结果表明:KD03液态菌剂中添加防腐剂(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碳源(葡萄糖)、氮源(酵母浸粉)、醇类物质(甘油和聚乙二醇)均可显著提高KD03的存活率。菌剂pH值为7.0或为接近7.0的弱酸性时,KD03菌体存活率高。KD03液态菌剂的最佳保存条件为:山梨酸钾1.0 g/L、甘油0.5 g/L、葡萄糖3.0 g/L,菌剂pH值自然(pH值6.7)。在此条件下,KD03液态菌剂室温保存6个月后,菌剂活菌数为3.98×109 CFU/mL,菌体存活率为82.2%。  相似文献   

10.
为找到廉价的优化培养基配方生产高活力的复合纤维素酶,该实验采用配方试验和双温度培养法对康氏木霉F244菌株进行固体发酵,测定滤纸酶、棉花酶、羧甲基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果胶酶活力并通过SPSS软件建立回归方程,其全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52,0.941,0.964,0.703,0.899,而后利用无约束规划求解找到复合酶生产配方.结果表明在固体培养基中Tween80对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生产均存在抑制作用,理想固体产酶培养基是稻草粉、麸皮、(NH4)2SO4及水分的混合物;复合纤维素酶生产的适宜配方为稻草粉16%,麸皮24%、(NH4)2SO4 3%、含水率57%,该配方对应的滤纸酶、棉花酶、羧甲基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及果胶酶的期望酶活分别达到72,129,342,112和108g.  相似文献   

11.
新型复合生防菌剂对水稻苗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通报》2015,(4):895-898
土壤中的生化反应是在酶的参与下完成的,土壤酶活性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水稻苗床土壤中分别施加苦参内生真菌BS013菌株、枯草芽孢杆菌AS1.894及二者复配的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采用酶活分析法分别考察了各菌剂对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各生防菌剂对土壤酶活性均有一定的影响,且复合生防菌剂对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均大于单一生防菌剂。复合生防菌剂使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分别提高17.34%、19.21%、79.14%和38.90%。因此,新型复合生防菌剂能通过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品质。  相似文献   

12.
将菌株D1、D2分别与小克银汉按一定比例富集培养制成两种复合微生物菌剂(Ⅰ、Ⅱ),在充分供氧的条件下,通过气相色谱法研究两种复合菌剂的生长条件并筛选一种对毒死蜱有较好降解效果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结果表明,当接种量菌浓度为OD560=0.906时,两种菌剂生长的最适温度均为30 ℃,最适pH均为7.0;当毒死蜱浓度为100 mg·L^-1时,培养5 d后两种复合菌剂的降解效率分别为81.21%和86.57%,当温度为30 ℃、pH为6.0-8.0、毒死蜱浓度为20 mg·L^-1时,对毒死蜱的降解效率最高。本研究工作为复合菌剂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理论参数,为利用微生物进行有机磷农药土壤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抗药性木霉菌株的选育及其与多菌灵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连生 《核农学报》2008,22(1):32-35
在含多菌灵药物培养基上,采用紫外线重复诱导处理的方法,对拮抗性木霉T21进行改良,筛选到5株在多菌灵2000mg/L浓度下仍能较好生长的具有显著抗性菌株T21-1~T21-5,通过抗药遗传稳定性和对灰霉菌拮抗性测定,从中选育出性能较优良的抗药性菌株T21-4,并与多菌灵协同作用进行防治黄瓜灰霉病试验。结果表明:菌和药配比在9∶1,8∶2,7∶3时协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5.7%,78.9%和79.5%;单独使用T21-4和多菌灵的防效分别为70.5%和71.7%。表明菌和药协同作用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单独使用的防效。因此,在使用木霉T21-4菌剂防治农作物病害时,添加少量的多菌灵,可降低植物病原菌的活性和侵染力,提高生物菌剂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主要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无机化肥配施条件下微生物肥料的贮存特性,采用L9(34)正交表,以无机化肥浓度、样品含水量、贮藏温度和菌种配比等四因素三水平进行实验,实验证明无机化肥的浓度与微生物菌种活性的保存负向相关,是生物肥料有效期的关键影响因素;另外菌种种类、贮藏温度和样品含水量等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还对秸秆生物肥的最佳贮存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C/N、菌剂、木酢液3因子及菌剂与木酢液交互作用对堆肥腐熟效果的影响,寻求最佳堆肥效果的因子水平组合。本研究以园林绿化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通过L9(34)正交设计以鸡粪为C/N调理剂,菌剂和木酢液为添加剂进行堆肥试验。分析比较了各处理堆肥过程中温度、总有机碳、全氮、C/N、pH值、EC值、堆体体积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以种子发芽率试验测定堆肥效果。结果表明,调节C/N比和添加适量菌剂与木酢液均能促使堆肥初温上升,高温期提前并延长,堆肥积温提高,发酵周期缩短,总有机碳降解量和总氮相对含量增加。适当调节C/N和添加适量菌剂均有利于堆肥pH值升高,防止EC值过高,而添加木酢液能明显降低堆肥pH与EC值。C/N、菌剂、木酢液、菌剂与木酢液交互作用对堆肥发芽指数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影响效果表现为C/N菌剂木酢液。因素效应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C/N为30效果最好,0.4%菌剂与稀释500倍木酢液的交互作用最大,稀释50倍的木酢液对堆肥微生物活性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见,基于种子发芽指数的园林绿化废物堆肥适宜参数组合为C/N30+0.4%菌剂+稀释500倍木酢液。  相似文献   

16.
利用废革屑制备肽Ca螯合物的工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通过水解革屑制备多肽水解液,并将水解液与Ca Cl2进行螯合反应制备多肽-Ca金属螯合物。对水解液进行理化性能进行表征,利用GPC测定水解液的分子量;设计单因素螯合实验及正交试验,考察了p H、温度、时间、肽/Ca质量比等因素对螯合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因素对螯合率的影响大小为:温度时间肽Ca比 pH;对得率的影响大小为:pH温度肽Ca比时间。最佳螯合条件:反应时间90 min,肽Ca比为4∶1,反应温度为70℃,pH为7,最佳条件下的螯合率为86.55%;最后,对肽Ca螯合物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分析表征,结果表明Ca离子成功螯合到多肽上,得到Ca肽螯合物。  相似文献   

17.
牛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堆肥好氧发酵菌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筛选出适合牛粪和秸秆混合物料快速发酵的微生物菌剂,采用槽式堆肥方法,通过设置不接菌种、接种菌剂M1、M2、M3共4个处理,以发酵温度、pH值、发芽指数、有机质、氮、磷、钾等为评价指标,研究菌剂M1、M2、M3对堆肥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菌剂处理达到50℃时间比不接种处理提前4 d,高温维持时间延长10~12 d,接种菌剂处理堆温在50℃以上时间持续了24 d,达到了GB/T 7959-2012标准;发酵过程中接种处理的p H值低于对照,pH值呈现下降、上升、下降、平稳的趋势;接种M1、M2处理的油菜发芽指数达到100%;C/N逐渐下降,30 d时接种处理由最初的27.75∶1下降到14.47∶1~17.27∶1,而对照仅下降到20.55∶1;堆肥结束时,菌剂处理的有机质、N+P_2O_5+K_2O含量与NY525-2012标准接近,发酵产物适合做生产商品有机肥的原料。综合各项指标,菌剂1和菌剂2的发酵效果优于菌剂3,菌剂1和菌剂2更适合牛粪和秸秆混合物料发酵。  相似文献   

18.
里氏木霉FS10-C对伴矿景天吸取修复镉污染土壤的强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伴矿景天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木霉(Trichoderma)对伴矿景天生和Cd修复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d的加入抑制了伴矿景天的生长;伴矿景天在Cd含量为5 mg/kg模拟污染土壤中对Cd提取效率最高.在不同Cd污染水平下,里氏木霉(T.reesei)FS10-C使伴矿景天地上部干重比对照组增加了17.1% ~42.5%,显著提高伴矿景天地上部对Cd的积累;在15 mg/kg Cd处理下,里氏木霉FS10-C处理组植物地上部Cd积累量高于对照组46.2%但对于土壤中NH4OAc提取态Cd含量影响不显著.说明里氏木霉FS10-C能提高伴矿景天对Cd的抗性,增加其生物量,从提高其修复效率.因此,里氏木霉FS10-C具有强化伴矿景天修复Cd污染土壤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饲料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abuli,P)、深红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rubidus,S)和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T),组合构建了3种单菌剂(P、S和T)、3种两菌种复合菌剂(PT、PS和ST)及1种3菌种复合菌剂(PST),并将之添加到红壤中,监测各菌剂添加后土壤总磷脂脂肪酸(PLFAs)量、特征微生物PLFAs百分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及总代谢熵的变化,旨在探明外源腐解微生物的物种组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活性的影响,进而为优化有机物分解菌剂种群配置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添加单菌剂的P、S和T处理及添加两菌种复合菌剂的PT和PS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增加,增幅17.2%~121.6%(P0.05)。添加外源腐解微生物后,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细菌百分含量基本稳定在79.6%~83.1%,真菌百分含量显著增加8.8%~50.6%;而放线菌百分含量除P和ST处理外,其他处理显著降低9.4%~69.8%。PLFAs数据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外源菌剂处理与CK处理间的群落结构变异由小到大依次为:接种单菌剂的P、S和T处理,接种两菌种复合菌剂的PT、PS和ST处理,接种3菌种复合菌剂的PST处理。添加单菌剂的P、T处理以及添加两菌种复合菌剂的ST处理,在短期内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对数生长,使土壤呼吸速率的峰值分别提高48.7%、53.7%和78.7%;且外源腐解微生物组合的物种数量越多,土壤微生物进入潜伏期所需的时间越长。从外源腐解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长期影响来看,两菌种复合菌剂ST的添加使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提高28.9%,因此该处理的土壤碳矿化量增加11.1%;添加单菌剂的S处理使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降低32.4%,因此该处理的土壤碳矿化量仅降低7.3%;而添加两菌种复合菌剂的PS处理和3菌种复合菌剂的PST处理,在保持代谢活性不变的情况下,其土壤碳矿化量也降低5.8%~8.7%,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外源腐解微生物的添加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生长轨迹,且随外源腐解微生物组合的物种数量增多这一干扰程度越大,而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与外源腐解微生物组合的物种数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产甲烷复合菌剂的性能评价及中试试验产气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产甲烷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很容易导致厌氧发酵失败,如何保证产甲烷菌的活性是厌氧发酵稳定进行的关键。在考察RY3、SH4、G1、G2和G3产甲烷菌株主要生理生化特征和拮抗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了产甲烷复合菌剂,并对产甲烷复合菌剂的pH值耐受性、温度耐受性和不同接种量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5株互补共生构建的产甲烷复合菌剂可在pH值5.5~10.5的范围内生长,且在pH值5.5~9.5的范围内培养3 d后甲烷总产量在1 706.7~2 026.7 ?mol之间,具有较优良的耐酸碱性能;产甲烷复合菌剂的生长温度范围在15~70℃,且在30~55℃范围内培养3d后甲烷总产量在1 906.9~2 028 ?mol之间,温度适应范围宽泛。产甲烷复合菌剂接种量试验表明,在低温20℃下,接种产甲烷合菌剂的试验组比未接种复合菌剂对照组在产甲烷的时间上平均缩短14 d,在高温50℃下,接种产甲烷复合菌剂的试验组比未接种产甲烷复合菌剂的对照组在产甲烷的时间上平均缩短5 d,无论低温还是高温下,复合菌剂的接种均可明显促进产甲烷过程的启动,缩短启动时间。中试产气效果及动力学分析表明,20℃低温下,接种10%复合菌剂的试验组21 d内沼气总产量和甲烷总产量均为接种10%活性污泥试验组的1.6倍;50℃高温下,接种10%复合菌剂的试验组21 d内沼气总产量为接种10%活性污泥试验组的2.7倍,甲烷总产量为2.8倍,无论低温20℃还是高温50℃下,接种复合菌剂的可显著提高厌氧发酵产沼气效率,缩短产甲烷进程,为厌氧发酵系统优化调控提供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