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交水稻》2015,(1):19-24
选择8个不育系进行制种母本机插秧特性试验,设计不同用种量、不同秧龄期机插秧处理,研究对播始历期、主茎叶片数、群体苗数、穗粒结构及抽穗动态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种母本机插秧的播始历期比人工移栽延长,机插秧龄延长则播始历期明显延长,机插用种量对播始历期影响较小;母本机插秧的基本苗数、最高苗数、有效穗数、总颖花数均高于人工育秧移栽;机插秧与人工移栽、不同秧龄期处理、不同用种量处理的群体抽穗特性差异较小。根据母本机插秧特性的变化提出了杂交水稻制种母本机插秧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制种母本采用工厂化育秧、机插秧的栽培管理模式,对其主茎总叶数、苗穗数、播始历期、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等进行全程跟踪调查,同等条件下与手插母本作对照,结果表明:机插田母本的主茎总叶数减少、播始历期延长,总颖花数量、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有所降低。探索的结果认为:机插秧制种通过合理安排播差,肥水的协调统筹,可以取代手栽制种,不但解决了劳力的紧张和手工栽秧的实效性,而且达到了降本增效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为使杂交水稻制种获得成功,重点围绕父母本花期相遇的播差期安排、花期预测与调控、异交群体结构的培养、异交态势的改良、父母本花时动态与人工辅助授粉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研究。利用"叶龄差、播始历期差、有效积温差"安排父母本播差期,"母本靠插、父本靠发"和"1期父本"定向培养父母本异交群体结构,利用父母本幼穗发育进度、叶龄余数、对应叶龄法预测花期,"氮控钾促、旱控水促"调控花期,"九二○"解除不育系抽穗包颈,协调父母本异交态势等,是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重要进步。对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重点研究了适宜制种的温光条件、制种区域及基地选择和"两个安全期"的协调安排。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均已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目前杂交水稻制种存在基地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杂交水稻制种应向基地规模化、操作机械化、技术标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3,(3):21-23
根据4 a来杂交水稻制种母本机插的试验示范结果,对杂交水稻制种母本机插的育秧方式、机型选择、播种量与适宜秧龄、用种量与每穴插植苗数、育秧管理、大田耕整与基肥施用、播期差调整、父本行间距与插植方式、取秧量与插植深度调整等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机插密度对杂交水稻制种母本群体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杂交水稻制种母本适宜的机插密度,选用湘陵628S、丰源A、广占63S、深95A、Y58S和隆科638S等6个不同生育期和分蘖成穗特性的母本,以人工移栽16.7×20(cm)作对照,研究不同机插密度对母本群体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母本中随着机插密度的减小,播始历期、抽穗历期及盛穗历期呈延长趋势,穗平颖花数有增长趋势,成穗率则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抽穗历期与盛穗历期在机插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单位面积最高苗、有效穗、颖花数在湘陵628S、丰源A、广占63S、深95A中随着机插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均以高密度18×14(cm)最高。综合抽穗特性和穗粒构成,湘陵628S、丰源A、深95A、广占63S、隆科638S五个母本均以机插密度18×14(cm)最为适宜,Y58S以机插密度20×14(cm)最为适宜。机插条件下,应根据机插密度对不同特性母本播始历期的影响,相应调整父母本播差期以确保花期相遇。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制约了杂交水稻持续发展。为降低制种成本,实现制种轻简机械化,以恢复系湘农恢887为父本,小粒型两系不育系卓234S、梁2329S、展998S为母本,从父母本粒型、播始历期、异交习性、混播比例、产量性状、混收后机械分选等方面对湘农恢887与小粒型不育系的混播制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湘农恢887与3个小粒型不育系混播制种花期相遇稳定,湘农恢887表现为花时晚、散粉集中且花粉量充足,小粒型不育系均表现花期长、花时早、柱头外露率高。成熟期混收父母本种子通过机械分选,其杂交种纯度在99.79%以上。卓234S/湘农恢887、梁2329S/湘农恢887、展998S/湘农恢887的父本混播粒比为3.5%时,混播制种产量分别为3.385、3.142、3.013t/hm2,分别比以传统方式制种增产20.2%、16.1%、11.1%。因此,湘农恢887与小粒型不育系配制的组合适合杂交水稻轻简机械化混播制种。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母本机插秧制种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引进杂交水稻制种母本专用插秧机,在Y两优1号制种基地进行母本机插秧试用试验,以母本人工移栽、人工撒直播作对照,观察3种方式的生育特性、苗数动态、群体穗粒构成和抽穗开花特性.结果表明:机插秧母本的播始历期较人工移栽长2d、比撒直播长7d,群体穗粒构成和抽穗开花特性与人工移栽、撒直播方式无太大差异,完全能达到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要求,且能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加速机械化在杂交水稻生产制种中的应用,引进了杂交水稻制种母本专用插秧机。以传统母本人工移栽为对照,分别进行了机插秧株行距为16cm×17.5cm和20cm×17.5cm的栽插试验。结果表明,在生育期方面,机插秧母本的播始历期较手工移栽长3d;在产量方面,株距为20cm条件下的理论产量比株距为16cm的产量高0.34t/hm2,并且机插秧母本两种栽插规格下的田块产量均比手工移栽母本田块的产量高。这不仅说明了株行距在机插秧母本中占有重要作用,又表明此次机插秧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正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高低,与母本、父本相互协调的异交特性密切相关,研究制种大田父本栽培技术对提高制种产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确保父母本花期相遇,父本花粉量足,分蘖成穗多,颖花数达300万~400万朵/667 m2,开花时间长,花时长,有良好的授粉态势,制种产量才能得到保障。我们现将近几年的杂交水稻制种母本机插田的父本大田栽培技术作出总结,为大面积母本机插制种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协优64是用协青早A与测64配组的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为了加速该组合的开发利用,我县在1985年小面积摸索制种技术的基础上,1986年扩大了制种面积,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全县制种面积1149.49亩,生产杂交种子552392斤,平均亩产480.5斤。其中,新唐乡郎村制种153.5亩,平均亩产548.1斤。该村章正双户1.92亩,总产1171斤,平均亩产 60 9. 9斤。获得制种高产的原因主要抓了以下三条。 一、根据父母本生育特性,确定合理的播种期和播差期,促使花期全面相遇 父本测64在我县单季制种5月下旬播种,平均播始历期71.5天,母本协青早A平均播始历期59.8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