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野燕麦(Anena fatua L.)在我县部分稻麦两熟地区的危害有发展趋势。为此,我们于1989~1991年进行了稻茬小麦田野燕麦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为综合防除提供依据。一、观察内容与方法 (一) 观察地点泰县苏陈镇双河村、鲍徐镇新建材。 (二) 研究方法 (1) 杂草田间消长动态:设两个播期,每块田定5点,每点0.11米~2,5天查1次,计数后拔除,直至停止发生。(2) 杂草生育期:野燕麦出苗后定20株,记载叶龄、分蘖、拔节期,抽穗期、落粒期,并与同期扬麦5号的生育进程比较。(3) 籽粒灌浆速度:以穗顶刚露出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野燕麦草害问题,自60年代初就进行防除研究,对上百种除草剂进行了试验比较,确定燕麦畏是防除野燕麦的一种好的除草剂,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灭草效果高,可稳定在95%左右,比人工除草三次都好;第二,对小麦、青稞等多种作物安全,小麦药害一般在1%以下;防除后小麦增产一般在30%以上;第三,使用剂量低,药价较廉,每亩约2元,防除后的经济效益达1∶10;第四,使用期长,比较灵活,可作播前处理,亦可作秋季施药,还可在三叶期结合灌水施药,使用方法简便。近年,青海、甘肃、西藏、陕西、黑龙江、新疆等省(区)已开始大面积使用,总面积达350万亩,深受农民欢迎。但是,这些农药都是从美国进口,需要花费巨额外汇,有时还不能及时到货,影响农业生产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稻茬麦田野燕麦的发生危害特性与防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茬麦田野燕麦的发生危害特性与防除技术张剑玲,张国林,朱凤生,汤志华,施惠芳,仇善明,毛玉群,桂国英(高邮市植保植检站225600)(高邮市界首八桥农技站)近年来,野燕麦(AuenafatuaL.)在本市不断扩展蔓延,危害水旱两熟制麦田,损失严重。自...  相似文献   

4.
国产燕麦畏防除农田野燕麦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青海电化厂委托,经全国农药大田药效试验网下达,对40%燕麦畏乳剂进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除草增产效果。理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一、试验内容与剂量(一)试验剂量:试验设青海燕麦畏效成分60、80、100、140克/亩,美国产燕麦畏有效成分80克/亩,均为苗水期进行土壤处理,以不施药为对照。(二)小区面积:本试验在固原县杨郎乡进行。小区面积10平方米,3次重复。为消除边际影响,各小区和区组间均留有30厘米宽走道相隔,四周设保护行。  相似文献   

5.
6.
野燕麦最适发芽温度为15℃,其发芽速率(1/N)与温度(T)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9~(**),起点发芽温度—8.01±7.77℃,有效积温215.83±64.47日度。播种至出苗,出苗至3叶和播种至3叶的各期发育速率与期内温度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紫野燕麦分别为0.704~(**)、0.800~(**)和0.915~*:白野燕麦分别为0.691~(**)、0.977~(**)和0.909~(**)。起点发育温度,紫壳野燕麦分别为2.04、1.51和—1.592℃;白壳野燕麦分别为2.17、3.03和—3.32℃。有效积温,紫壳野燕麦分别为135.88、187.0和494.6日度,白壳野燕麦分别为139.68、261.56和526.67日度。大田野燕麦出苗历期92天,以旬均温13℃的10月中下旬出苗最适,其耐寒力低于小麦,当日均温下降到—0.2~0.1℃,极端最低气温出现—10.4℃时即大量死亡,其中白壳种的耐寒力又低于紫壳种。田间野燕麦出苗最适深度4~10厘米,种子埋深大于25厘米不能出土。野燕麦种子自抽穗后18天开始脱落,历时34天脱落结束,大小麦收获时仍有65~95%的种子留在穗上,其中部分种子可随收获混入麦种中,是野燕麦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恶性杂草野燕麦的萌发特性和化学防除技术,采用培养皿与盆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温度、光照、水势、盐胁迫、pH、土层深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并评价麦田常用除草剂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野燕麦种子最适发芽温度为15~20℃。对光周期不敏感,全黑、全光照条件下均可正常萌发。当水势为-0.2~0 MPa时,发芽率可达80%左右,当水势降低至-0.8 MPa时,不能萌发。覆盖2~15cm的土层均可萌发,其中2~10cm土层中发芽率最高。适宜pH范围较广,在pH 5~9范围内,发芽率大于70%。耐盐胁迫能力较强,NaCl浓度160mmol/L时,发芽率大于50%。除草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炔草酯、唑啉草酯、精噁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啶磺草胺对4~6叶期野燕麦均有较好防效,供试药剂防效高低排序为:炔草酯、唑啉草酯精噁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啶磺草胺异丙隆。  相似文献   

8.
野燕麦(ArenafatuaL.)别名:燕麦草、铃铛麦。为小麦伴生性杂草,在我省北部嫩江、依安、北安、德都等市县的国营农场以及牡丹江市危害面积较大,成为当地生产的障碍。一、形态特征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株高80~120厘米,茎直立,丛生或单生。叶鞘长于...  相似文献   

9.
研究结果表明,野荸荠适宜生长在质地疏松、呈中性、有机质含量较高、长期湿润的连作稻田内。地下球(块)茎分布较深,具体眠期。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15d左右地下茎开始形成,50d左右为分株高峰期;移栽稻田栽后7-10d发生,15-25d为出草高峰;抛栽稻田抛栽后5-7d发生,10-20d为出草高峰。地下球茎形成时间较短,8月下旬至9月上旬开始形成,持续到10月中下旬。球茎不耐干旱、日晒和严寒,寿命在土下可保持5年以上,在田间呈核心分布,由核心向四周扩展,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种子。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内蒙古、河北地区燕麦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及18S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以离体和活体叶片接种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分离到3株菌株R1、H44和B8,根据形态学特征和18SrDNA序列分析将3株菌株均鉴定为燕麦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avenacea(M.A.Curtis ex Cooke)Shoemaker,有性态为燕麦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ae S.Ito et Kurib.。3株菌株均为致病菌,在离体和活体叶片上均能产生腐烂坏死病斑。3株菌株的菌丝在5~30℃、pH 5~11范围内均可生长,其中菌株R1和H44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为8,菌株B8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生长pH为7~8。3株菌株对碳源的利用效果中均以淀粉最好,对乳糖利用效果最差;菌株R1的最适氮源是硝酸铵,对蛋白胨和尿素利用效果最差;菌株H44和B8的最适氮源是蛋白胨,菌株H44对硫酸铵利用效果较差,3株菌株都不能利用碳酸铵,且菌株B8也不能利用尿素。  相似文献   

11.
李天银 《杂草科学》1995,(2):37-37,8
野燕枯防除高龄野燕麦田间试验初报李天银(甘肃省黄花农场农业试验站玉门735213)野燕枯是一种高效、低毒、选择性除草剂,主要用于麦田防除野燕麦。其作用在于叶面处理后,被心叶和嫩叶吸收,移动到分生组织,作用于生长点,破坏野燕麦的细胞分裂,使顶端和节间分...  相似文献   

12.
野燕麦种群遗传多样性的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燕麦AvenafatuaL.分布极为广泛,因各地自然地理、气候和作物栽培制度不同,不同地区的野燕麦通过长期的适应和进化,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型[1~3]。这些类型的确认和划分,对于野燕麦的生物学特性、危害以...  相似文献   

13.
孙艳梅  陈殿元 《植物保护》2016,42(5):210-213
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定点观察的方法,对苦参野螟(Uresiphita prunipennis)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苦参野螟在吉林市1年发生3代,以茧蛹在枯枝落叶下或表土中越冬。每年5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幼虫分别于6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严重为害苦参,老熟后分散于地被物下或表土层中结茧化蛹。针对苦参野螟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4.
6.9%骠灵水乳剂防除麦田野燕麦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9%骠灵水乳剂对小麦田野燕麦的防除效果有对小麦增产效应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6.9%骠灵水乳剂有效成分41.4g/hm^2-10.35g/hm^2,第30d、第45d、第60d对野燕麦株防效均在90%以上,第60d的鲜重防效在95%以上,此药剂对野燕有很好的防除效果,并对小麦有很高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5.
麦田野燕麦综合防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野燕麦综合防除技术赵刚,李海军(盱眙县植保站211700)我县地处江苏省宁钲丘陵山区的北缘,过去麦田没有野燕麦发生为害。由于1986年秋播时从外省调进的小麦种中混有野燕麦种子,导致1987年小麦田间野燕麦的零星发生。以后,由于群众串换麦种,施用带...  相似文献   

16.
西藏青稞籽粒燕麦镰刀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藏青稞籽粒中分离到的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Hb39分离株为对象,研究了温度、湿度、pH、光照、营养对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以便为进一步研究由燕麦镰孢引起的青稞病害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奠定基础,并为研究由此引致的人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该菌株在供试的10种不同固体、液体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量均有很大差异,PDBA、PDA、PSA培养基有利于该菌的生长,而HA、CMA和WA不利于该菌的生长.比较不同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发现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可溶性淀粉作碳源,其中葡萄糖、蔗糖、麦芽糖较好;能利用蛋白胨等有机氮和硝酸钠等无机氮作氮源,其中蛋白胨最好.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0℃.菌丝生长最适pH为6,也能在pH 3~12的范围内生长.连续光照不利于菌丝的生长,而光暗交替或黑暗条件下菌落生长无显著性差异.大型分生孢子萌发的温湿度范围分别为10~30℃、RH 85%~100%,pH值3~12,最适萌发条件为25℃、RH100%和pH 6.该菌株的致死温度为45℃10 min.  相似文献   

17.
用15%顶尖可湿性粉剂200~300 g/hm2,对水300 kg/hm2,于小麦苗期茎叶喷雾,对春小麦田野燕麦防除效果达95%以上,增产20%以上,与对照药剂6.9%骠马EW 750 m l/hm2除草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8.
野燕麦与小麦竞争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燕麦(Avena fatua L.)原是我国北方春小麦及旱作冬小麦田的主要恶性杂草。但近几年来,野燕麦在本县稻麦两熟地区的发生逐渐加重,现已开始成为麦田新的杂草优势种群。为此,1990~1992年我们采用系统测定和大田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野燕麦与小麦之间的竞争力及其危害损失率测定的初步研究。一、内容与方法 (一) 野燕麦与小麦竞争力观察系统观察田分别设在泰县苏陈镇双河村和鲍徐镇新建村,在小麦主要生育阶段,分别取杂草和麦苗各20株,考察其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干物重。 (二) 野燕麦发生量与小麦产量损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高效氟吡甲禾灵微乳剂防除野燕麦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剂型的高效氟吡甲禾灵防除青海春油菜田野燕麦效果基本一致。10.8%高效氟吡甲禾灵ME375ml/hm^2,在油菜2~4叶期,野燕麦2叶1心~4叶期兑水300kg/hm^2作茎叶喷雾,防除野燕麦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野燕麦是麦田严重害草之一。近年来由于调种换种频繁,传播扩展迅速,危害日趋严重,部分农场麦田受害面积占麦田总面积的50~80%,最高密度达每亩60余万株,受害严重的田块减产五成以上,防除野燕麦已成为麦子生产的重要课题。为此,省农垦局组织了野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