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栀子不仅是我国绿化、美化环境优良花卉观赏树种,而且还是我国南方地区水土保持及改良土壤造林的重要经济林灌木树种.通过建立项目示范生产基地,系统地总结出黄栀子的选地与整地、类型与品种选择、苗木繁育、造林技术、抚育管理、栀子采收与加工、黄栀子干果质量地方技术标准等7项技术.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因地制宜、科学集约经营和规范黄栀子生产的各项环节技术,制订出黄栀子丰产栽培与产业开发地方标准化技术,并推广应用于本市黄栀子的生产与产业开发.  相似文献   

2.
黄栀子丰产栽培与产业开发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溪县是江西省黄栀子的主要产地,为了保护和发展该县黄栀子地理标志性产品,创建品牌,做大做强黄栀子产业,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黄栀子药材与栀子色素的需求,2005年1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立项了"金溪县黄栀子丰产栽培与产业开发示范区"项目。通过3年多的项目实施,系统地总结了有关黄栀子的选地与整地、类型与品种选择、苗木繁育、造林技术、抚育管理、采收与加工、干果质量要求等7个方面的技术规程与质量标准。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因地制宜、科学集约经营和规范黄栀子生产等环节的技术指标,制订出金溪县黄栀子丰产栽培与产业开发的地方技术标准,这不仅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大量的符合国家和地方质量标椎的黄栀子药材和黄栀子食用色素,而且栽植黄栀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促进地方林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闽东地区黄栀子的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栀子是常用的中药材,其提取的栀子黄色素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天然食品添加剂,经济价值高,是闽东地区山地开发的优良树种之一.通过对闽东地区黄栀子的物候、生物生态学特性、育苗、造林、抚育、采果期等方面的系列研究,掌握了黄栀子的栽培生物学特性,总结出一套可供闽东地区应用的黄栀子人工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4.
景谷县黄栀子引种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黄栀子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景谷县适宜引种栽培黄栀子的自然条件.阐述了黄栀子播种育苗繁殖技术措施以及栽培地选择、栽培密度、整地、中耕除草、施肥、灌水、排涝、修枝整形、冬季深翻土壤、越冬防寒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并就其鲜花、鲜果采收、加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概况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黄栀子由于其兼具药用及食用价值,被广泛在南方丘陵地区栽培及开发利用。通过吸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知识经验,对黄栀子的作用、高产栽培技术、黄色素提取工艺进行了简要综述,同时对黄栀子未来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系统阐明了黄栀子生长发育特性、生境条件、栽培与管理技术及其加工利用途径 ,指出黄栀子品种、产地、年龄、栽植密度及经营水平是影响其丰产不稳产的重要因素。通过天然采种与人工栽培试验进行黄栀子产量、种质性状和果实色泽等指标的对比分析 ,选出 3个优良种群即丰栀子 1号、大果 2号和密粒 3号。针对当前有些黄栀子林丰产期短、丰产稳产甚至栀园过早衰败等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黄栀子栽培技术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阐明了黄栀子生长发育特性、生境条件、栽培与管理技术及其加工利用途径,指出黄栀子品种、产地、年龄、栽植密度及经营水平是影响其丰产不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天然采种与人工栽培试验进行黄栀子产量、种质性状和果实色泽等指标的对比分析,选出3个优良种群即丰栀子1号、大果2号和密粒3号。针对当前有些黄栀子林丰产期短、丰产稳产甚至栀园过早衰败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黄栀子八个栽培无性系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闽东及浙南地区8个黄栀子栽培无性系物候期的观察,外部形态特征的比较,产量及药用成分含量的测定分析。综合评价认为1号无性系可做为黄栀子产业化开发,营造果用原料林基地主要推广栽培的无性系,并适当配置5号和7号无性系。  相似文献   

9.
选择具有高效益经济价值的植物品种进行产业开发,形成特色产业开发体系,是沙产业建设的基本方向。基本途径第一是筛选出具有开发价值的优良品种。第二是对选择的开发品种进行规模化、工厂化、现代化的培育建立雄厚原料基地。第三是搞好产品的系列化生产与加工,形成生产—加工—市场—效益紧密联系体系,取得沙产业的高效益。而选择好开发品种和实施相应的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为给黄栀子的资源评价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对引种栽培的各类型黄栀子的树高、冠幅、叶片性状、果实表型性状以及单株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型黄栀子农艺性状间差异显著,主要经济性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LH黄栀子多数农艺性状均优于其它类型黄栀子。在果实纵横径、单株果数以及单株产量等方面尤为明显。黄栀子单果鲜质量及单株果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可达0.989和0.929;果实纵横径、树高及冠幅与单株产量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萼长及叶片相关性状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J.Ellis)为茜草科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Rubiaceae)栀子属(Gardenia)常绿灌木,广泛分布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2];作为优质的天然于长江以南各省区[1],它是重要的森林食品及药材色素,其提取物常添加在面条、糖果等食品中[3-4];资源。其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因其果肉含有抗癌作用的藏红花素、藏红花酸、苦红  相似文献   

12.
采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和HPLC、UV分析方法对栀子愈伤组织环烯醚萜苷合成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栀子愈伤组织的生长和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累积并不同步,而是先生长后合成.蔗糖对环烯醚萜苷合成具有调控作用,在30~80 g/L时栀子愈伤组织生长和环烯醚萜苷合成明显增加.有机添加物牛内膏和蛋白胨均能促进栀子愈伤组织的生长,但对环烯醚萜苷的累积都有抑制作用.适当增加Murashige & Skoog(MS)培养基中Fe2+和Mn2+能促进愈伤组织增殖,但Fe2+对环烯醚萜苷累积无明显影响,Mn2+有一定促进作用.单独以铵盐或者硝酸盐为氮源,都对愈伤组织生长和环烯醚萜苷合成不利.c(NH+4):c(NO3)为1:1,总氮为60 mmol/L时,生物量和环烯醚萜苷量均达到最高.在KH2PO4的浓度为0~0.5 mmol/L时增加MS培养基中的KH2PO4促进愈伤组织生长明显,在1.5 mmol/L增加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报道了河南引种栽培栀子的研究结果。主要介绍了栀子的5个自然类型,即:(1)栀子,(2)大花栀子,(3)小果栀子,(4)红果栀子,(5)兰紫果栀子。  相似文献   

14.
从栀子果实中提取的黄色素,与铁、铜、锡、铝等金属离子进行反应,结果表明:铁、铜离子可导致栀子黄色素褪色,使其稳定性减弱;锡、铝离子不使栀子黄色素褪色,也不改变其吸收峰波长,且增加了其吸光度,使其保存鲜艳黄色,说明铁、铜对栀子黄素色素有不良影响,应在生产、贮存、包装、运输中避免接触;而锡、铝对其不产生不良影响,宜作为栀子黄色素生产、贮存、包装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从面积、分布、品种、栽培、产量、品质等方面介绍希腊油橄榄产业资源情况,同时,对果实采收、橄榄油制取及副产品生产、历史与文化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重点关注希腊乃至欧盟对油橄榄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以及为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提供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果树对低温的响应及抗寒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冷害是果树生产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果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综述了果树抗寒性的评价、抗寒机制研究和抗寒基因工程研究,提出了该研究领域的前景展望,以期为果树抗寒性研究和抗寒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选育丰产、稳产、质优、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青花椒品种,为昭通市青花椒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种源和技术支撑。【方法】在鲁甸县青花椒人工种植林中选出优良青花椒单株进行区域试验、扩繁和生产试验,选育出“鲁青1号”优良品种;通过与本地青花椒比较,评价“鲁青1号”的产量性状和品质。【结果】“鲁青1号”具有果大、质优、丰产及稳产等特性,其果实呈绿色,成熟后呈紫红色;果穗塔型,紧凑,平均单株产量鲜果12 kg,10年以上20 kg;平均穗粒80粒,鲜果千粒重90 g。果皮挥发油含量0.0969 mL·g^-1,水分含量11.9%。【结论】“鲁青1号”具有生长旺盛、适应性和抗逆性强、果大、色泽鲜亮、丰产等特点,适宜在昭通市干热河谷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榆林沙区经济林发展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榆林沙区经济林的现状及有利的环境气候条件,提出榆林沙区发展经济林的前景是广阔的,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即在沙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基础上,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小杂果,生产优质品种、优质果实,走规模化生产道路。  相似文献   

19.
Methods for introduction of an improved cultivar of Ber tree (Ziziphus mauritiana Lam.) also called Jujube and its management on farms through intercropping with African eggplant (Solanum aethiopicum L.) and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were tested in Sanankoroba, Mali. An experimental plantation was established on-farm with seedlings of the local variety of Ber half of which were grafted in situ with an improved cultivar of Ber called Seb. Crop production, Ber growth and fruit production were assessed over two cropping seasons. Both the improved and local varieties of Ber had no detrimental effect on either eggplant or sorghum, both in terms of yield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In fact a beneficial effect of trees was found on the performance of both crops (yield and dry matter production) which suggests complementarities in resource use. The high level of fruit production by the improved variety of Ber observed on farms under rain-fed conditions may be a source of additional income and diversification of diet for rural communities in West Africa. Therefore, farmers’ adoption of growing improved Ber varieties in association with food crops may help considerably in improving food security and alleviating poverty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