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头塘小流域不同立地类型防护林树种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金沙江流域防护林建设的需要,在会泽县头塘小流域的4种不同立地类型内,进行了7个树种的生长和防护功能对比试验研究。通过4年对各树种树高、地径、冠幅等生长量因子的观测,7个树种在4种立地类型上均表现良好的适应性。立地类型与树种间的交互作用明显,多数树种在半阳坡中厚层黄红壤立地类型上生长良好。通过各树种在该立地类型上生长曲线的比较,评选出圣诞树、水冬瓜在3个生长因子上的生长速度最快。经对7个参试树种防护功能的测定分析,以圣诞树的水土保持功能最佳。  相似文献   

2.
大庆市不同立地类型适地适树造林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义国  李猛 《防护林科技》2011,(3):34-36,56
通过对大庆市不同立地类型造林树种适应性、生长量指标以及环境因子的调查分析,初步摸清了各个主要造林树种适生的立地类型,并进一步建立数学模型,提出适应性数量化指标,在适地适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3.
运用实地调查与查阅造林档案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市9种主要绿化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树高、胸(地)径、新生枝长度和冠幅,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8种树种在不同立地类型下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樟子松、云杉、红瑞木最适立地类型为沙地;油松、金叶榆的适生立地类型为硬梁地和梁地;国槐在覆沙梁地利于粗生长,梁地利于高生长;水蜡和榆叶梅在4种立地类型上生长均较好,水蜡最适合沙地,榆叶梅最适合覆沙梁地;金叶莸在4种立地类型上生长表现无明显差异。相同树种各立地类型间生长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树种对土壤的要求不同。  相似文献   

4.
半干旱风沙区立地类型划分与抗逆树种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地类型划分与抗逆树种选择是半干旱风沙区适地适树造林的技术关键。通过对山西省森林立地类型系统的分类,区划出半干旱风沙区的土石山、黄土丘陵、盆地河滩3种立地类型小区,从中划分出9种立地类型亚区和20种立地类型,并根据不同立地类型的特征、指示植物种类和近60 a来人工造林树种的生态适应性,提出了不同立地类型抗逆树种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闽北乡土阔叶树幼年生长与立地互作效应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利用设置在福建省建瓯市的闽北乡土阔叶树种试验示范林测定材料 ,研究其早期生长表现差异、对立地的反应敏感性及与立地互作等。结果表明 ,不同阔叶树种的早期生长差异巨大 ,其中南酸枣和光皮桦的早期生长最为迅速 ,火力楠、马褂木、乳源木莲、枫香、丝栗栲次之 ,观光木、罗浮栲和闽粤栲等生长相对较缓。研究发现 ,多数落叶阔叶树种的高径生长对立地条件反应敏感 ,而一些常绿阔叶树种对立地的反应则较为迟钝。统计分析结果揭示 ,不仅存在显著的树种效应和立地效应 ,而且树种与立地的互作效应也非常显著 ,不同阔叶树种的遗传稳定性差异较大。为达到阔叶树种与立地环境的优化配置 ,制定了不同阔叶树种的立地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6.
辽东山区水源林立地条件及适地适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畅 《辽宁林业科技》2005,(4):15-17,44
辽宁省东部山区是我省浑河、太子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集水区,为辽宁省中南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保障。文章通过对影响落叶松生长立地因子研究把辽东山区划分为12个立地类型,此立地类型的划分也适用于该区其他造林树种,并对各立地类型进行多树种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合各立地类型的主要造林树种,以改善该区树种单一、土壤酸化、水源涵养能力低下、生态功能脆弱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人工中、幼龄林的立地分类应把立地型和栽培型二者结合考虑。于此,对新江实验林场的樟子松、兴安落叶松、小黑杨的人工林运用数量化理论Ⅰ把定量因子、定性因子数量化,回归筛选出立地分类的主导因子,用它们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把各树种的立地条件各划分了四个立地类型。并进行了评价,最后给出各立地类型各树种的生长模型。  相似文献   

8.
对太行山山地防护林立地类型划分、组合立地类型、各林种立地范围及参考树种进行探讨 ,并对太行山山地不同防护林营林模式、整地方法、造林密度、栽植技术等营林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总结 ,旨在为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龙脑香科5个树种--青皮、坡垒、望天树、羯布罗香和盈江龙脑香在海南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和中部地区不同的立地环境进行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海南原生树种青皮和坡垒的适应性较强,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存活率几乎达到100%;羯布罗香和盈江龙脑香喜湿但不耐旱,在东部滨海砂土地几乎全部死亡,而在低矮灌丛荫蔽的潮湿环境长势非常旺盛;望天树既不耐湿也不耐旱,在西部积水或者东部滨海砂土地的存活率仅有百分之几;可见,在海南热带季风气候下,不同的立地环境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各树种的生长,适应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青皮坡垒羯布罗香盈江龙脑香望天树。  相似文献   

10.
造林树种生态适应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树种选择和立地类型研究这两个造林的必备条件,综述了单一树种、同类树种、多类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评价方法。旨在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树木生长表现出的差异性进行生态适应性评价,确定不同立地类型适宜的造林树种,为选择造林树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优良濒危珍稀树种--秃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秃杉是我国重要的优良珍稀树种,具有较高的观赏,用材价值和保持水土生态功能。文章概述了秃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总结了其育苗。整地,造林等栽培技术。提出了发展秃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秃杉是优良用材树种和园林树种,各地多有栽培,目前尚未发现秃杉胸径超过2 m的记录。2013年8月,在全国第二次野生重点保护植物调查中,于维西县发现野生秃杉巨大植株及其群落。在该秃杉巨树附近存在较大面积的天然秃杉林群落。维西县野生秃杉林的发现扩大了秃杉在云南的自然分布区域,为今后秃杉造林和培育提供极为难得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3.
秃杉(Taiwania flousiana)又名“(木屠)杉、土杉,系杉科台湾杉属的大乔木,树高可达75m,胸径2.5m。本树种寿命长(滇西有一千多年的老树)、出材率高(如云南台山,54年生的人工林,每公顷出材达1729.9m~3)、生长迅速、树形挺拔壮丽;材质轻软、结构细致,是优良的绿化和用材树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  相似文献   

14.
台湾杉、秃杉引种栽培试验及生长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福建省闽清美菰林场引进台湾杉与秃杉进行育苗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或不同海拔营造台湾杉与秃杉纯林,其两种树种间或不同海拔之间的林分主要指标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试验还表明台湾杉与秃杉是福建省高海拔山地造林较为优良的用材树种,速生期长,可以扩大造林范围。  相似文献   

15.
秃杉混交林生产力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秃杉檫树混交林、秃杉杉木混交林及秃杉、杉木纯林的生产力及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秃杉混交林的生产力高于秃杉、杉木纯林,混交林中以秃杉檫树混交林的生产力最高;秃杉混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改善作用强于秃杉和杉木纯林,秃杉檫树混交林改土效果最明显;秃杉生长速度快于杉木。  相似文献   

16.
秃杉与杉木、木荷混交林林分生长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秃杉×杉木、秃杉×木荷混交试验,并与秃杉纯林、木荷纯林、杉木纯林、杉木×木荷混交林对比,15 a的试验结果表明:秃杉与杉木、木荷混交后,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混交林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量都大于秃杉纯林,增益可达18%~28%以上。其中秃杉×杉木、秃杉×木荷混交林是种间关系较为协调并且具有较高生产力的混交模式,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秃杉人工林林下植物和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0年生不同造林密度秃杉人工林林下植被生长状况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秃杉人工林造林密度增大,林下植被高度、覆盖度和生物量减少,土壤物理性质不良,土壤养分含量降低。秃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要经常调整密度以促进林下植被生长,从而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不同整地方式及抚育措施对秃杉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福建德化葛坑国有林场进行的不同整地方式及不同抚育措施对秃杉幼林树高、地径生长影响的试验表明,带状整地和6月份穴状抚育,9月份全垦抚育对秃杉幼林树高、胸径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19.
秃杉种内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RAPD技术 ,通过 1 1个多态随机引物对 3个秃杉种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秃杉天然群体内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各位点平均基因多样度为 0 41 92 ,3个秃杉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明显 ,1 9.5 %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间。通过秃杉种内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为今后有效保存和合理利用秃杉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测定了秃杉的纤维形态和化学组成;研究了硫酸盐法蒸煮特性和强度性能;并采用模糊数学理论中的欧几里德贴近度法全面评价秃杉的制浆造纸适应性能。结果表明,秃杉可作为造纸用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