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干扰素因其抗病毒、抗肿瘤、抗寄生虫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被广泛关注和研究.兔干扰素的研究与其他动物干扰素的研究相比较为落后.文章综述了兔干扰素的分类、原核表达、真核表达、抗病毒活性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兔干扰素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是一类仅由脊椎动物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在受到病毒或其他诱生剂的作用时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分泌性可溶糖蛋白。随着基因工程方法的发展,外源表达干扰素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并且大量投放市场,在医药、生物和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中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禽类干扰素研究的逐步深入,干扰素在一些禽类病毒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治疗方面取得的良好进展。本文现就家禽干扰素的分类,家禽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以及家禽基因工程重组干扰素的应用做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IFN)是一类由活化的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糖蛋白。当病毒入侵机体时,干扰素最先发挥作用。干扰素在抵抗病毒感染和干扰病毒复制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家禽流行性病毒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文章就几种不同类型禽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进行综述,包括禽干扰素的产生及分类、作用机制、应用等,为其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并建立快速、敏感、准确的Ⅰ型干扰素生物学活性定量分析方法,本研究克隆了鸡Mx启动子(Mxp),并在其下游连接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报告基因,构建鸡Ⅰ型干扰素活性检测质粒pMxp-luc。以pMxp-luc瞬时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系DF-1,24 h后用鸡IFN-α/β处理细胞,结果荧光素酶基因在Mx启动子的作用下获得转录表达;荧光素酶的表达量与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有着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并在干扰素处理细胞6 h后就可以检测;对鸡IFN-α和IFN-β检测的敏感性分别约为抗病毒活性定量检测方法的10和100倍。该检测系统与传统抗病毒定量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快速简便、准确敏感、便于高通量检测等优势,在禽类乃至哺乳动物干扰素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研究及产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的活性以及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现已成为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干扰素基因结构、作用机理及其基因工程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并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近年来,因其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干扰素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重视,以鸭为代表的水禽干扰素研究也初见成效。本文从鸭干扰素的表达、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和在临床中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鸭干扰素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猫ω干扰素的研究不断深入,因其较高的抗病毒、抗增殖和抗肿瘤效果、以及免疫调节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论文结合了ω干扰素相关研究结果,综述了猫ω干扰素的结构特征、生物学活性以及抗病毒的作用机制,综合分析了其在临床上对FCV、FHV-1、FIV、FCGS及FIP等几种常见猫病毒病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上寻求新型有效的动物抗病毒药物提供依据,为探索使用猫ω干扰素治疗其他其他动物病毒病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与实验佐证,为开发以猫ω干扰素为基础更高效的基因工程干扰素制品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梁斌 《北方牧业》2008,(4):28-28
<正>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IFN的抗病毒活性是通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主要叙述了干扰素的分类基本特性,作用机理及其在人医和兽医上的应用,并指出了当前干扰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重组鸡α-干扰素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研究,本试验对重组大肠杆菌进行诱导表达,收集重组鸡α-干扰素包涵体后进行复性纯化及免疫印迹试验,并通过测定病毒EID50,在接种H9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鸡胚中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活性试验,运用微变量细胞病变抑制法进行重组鸡α-干扰素抗病毒效价的测定。结果显示复性后重组鸡α-干扰素的免疫印迹试验成功获得了预期条带,在鸡胚中重组鸡α-干扰素具有显著的抗H9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活性作用。在CEF/VSV细胞系上测定重组鸡α-干扰素的抗病毒效价为1.5×210 U/mg左右,高浓度重组鸡α-干扰素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重组鸡α-干扰素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在鸡胚内具有较好的抑制或杀灭H9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效果,呈广谱性,抗病毒效价较高,为下一步抗病毒制品的创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初步发掘、整理了英、德、拉丁、俄、日等五种文字、语言中草坪一词内积淀的有关草坪起源与演化的信息。三证草坪草的分化 ,草坪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均属自然。人类活动于草坪中 ,认识、利用和发展了草坪 ,可以劲直、也可以曲折。人类利用草坪的方式 ,无论中、外大致相同 ,利用的水平与社会整体发展的水平大体相应。草坪由草地分化发育 ,是草地的一个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2.
瘙痒是犬皮肤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之一,通常除瘙痒外还常伴脱毛、红斑等皮肤症状。瘙痒问题不仅困扰动物本身,也影响到饲养者的生活质量。瘙痒的发生机制复杂,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对人和犬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揭示了瘙痒和神经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引入了"瘙痒-抓挠"循环的概念,且表明了免疫系统、皮肤屏障和神经系统的单独促进作用和交互作用是瘙痒产生的关键因素,任一环节的问题都可开启"瘙痒-抓挠"的恶性循环。临床上引起犬瘙痒的病因复杂,参照2007年由国际瘙痒研究论坛成员提出的瘙痒分类,将引起犬瘙痒的疾病根据病因类比对应分为了六大类,引起皮肤病性瘙痒的疾病分为了感染性、过敏性、肿瘤性等,其中在临床上最主要的是犬过敏性瘙痒。犬瘙痒性皮肤病的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多样,需从多方面对患病犬进行信息收集,按一定顺序进行排查和鉴别诊断。犬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周期长且疾病易反复,目前常用的西医药物存在副作用大、靶点单一、价格昂贵等不足,中药方剂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多,可从多通路多途径治疗机制复杂的瘙痒,在犬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上具有优势和广阔前景。文章对瘙痒发生的机制、犬瘙痒性疾病的分类、诊断及中西医治疗思路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小动物临床瘙痒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手术去势技术正受到动物福利和规模化标准化畜牧生产需求的挑战,作为手术去势的优势替代方法,免疫去势能够很好地阻滞睾丸发育,控制性行为,避免手术带来的痛苦。免疫去势是采用免疫学方法破坏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激素平衡,通过降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的水平,进而使性腺激素水平降低,最终抑制性腺功能,达到去势的目的。免疫去势分为激素免疫去势和基因免疫去势,其靶标经历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自下而上的筛选,依次为睾酮、LH、FSH、GnRH、吻素-1(KISS-1),其中位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上游的GnRH激素、GnRH和KISS-1基因3种靶标去势效果较好。免疫去势效果及机制的相关研究表明,免疫去势具有改善生产性能、安全和可逆的特点,但其可逆性机制还不清楚。去势导致肾上腺发挥代偿作用,但目前免疫去势的肾上腺代偿研究鲜见报道。文章首先介绍了几种靶标的免疫去势机制,其次对免疫去势的特点和应用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推动免疫去势技术在动物生产繁殖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透射电镜对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裂殖生殖阶段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描述。其第二次裂殖生殖方式为外裂殖生殖,裂殖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裂殖子逐渐变圆形成裂殖体,此过程中裂殖子的棒状体首先消失,引后锥体和极环消失、最后微浅、淀粉颗粒和折光体消失。裂殖体长大后,细胞膜下陷,将裂殖体分成几个部分,随后裂殖体进行核分裂成多核裂殖体,此后在靠近细胞核处细胞膜加厚外突,临近部位的细胞膜凹陷,同时近突起部位内膜复合体加厚形成极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幼稚裂殖子,幼稚裂殖子后部与残体相连,此过程中裂殖子的锥、极环、微线、棒状体、淀粉颗粒、折光体依次逐渐形成。裂殖子成熟的标志为从残体脱离,裂殖子的膜下微管24根纵向贯穿裂殖子直达顶端和极环相连,裂殖子内部由锥体、锥体前环1、锥体前环2、极环、微线、线粒体、折光体和3-多个棒状体等组成。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犬常见肿瘤的发病规律,试验收集哈尔滨地区2016-2017年宠物医院部分犬肿瘤病例71例,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对犬肿瘤进行病理学诊断,并对患病动物的品种、性别、年龄、发生部位和饮食情况与肿瘤发生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71例确诊肿瘤病例中,恶性肿瘤28例,包括鳞状上皮细胞癌3例,基底细胞癌5例,乳腺癌14例,淋巴瘤2例,肾母细胞瘤、精原细胞癌、生殖细胞癌、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各1例;良性肿瘤43例,包括良性乳腺肿瘤15例,纤维瘤10例,平滑肌瘤5例,乳头状瘤和精原细胞瘤各3例,造釉细胞瘤、耵聍腺瘤、脂肪瘤、结节样增生、性索间质细胞瘤、颗粒细胞瘤、肛周腺瘤各1例。上述病例中,乳腺和皮肤是犬肿瘤的高发部位,分别占全部患犬的40.8%和34.0%;患病犬年龄1~16岁不等,平均发病年龄为9.1岁,7岁以后是肿瘤的高发期,中老年犬仍为主要发病群体,但低龄犬发病数量上升;各品种犬均可发生肿瘤,其中杂种犬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贵宾犬和京巴犬,且主要为乳腺肿瘤;饮食习惯主要以剩饭剩菜类和肉拌饭类为主,分别占患犬总数的39%和30%;部分肿瘤类型与犬的性别、是否绝育有关,如乳腺肿瘤多发生于未绝育的老年母犬。本研究结果为犬肿瘤的流行病学及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对犬肿瘤的预防和诊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22~42日龄肉鸡铜、铁、锌、锰不同用量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铜、铁、锌、锰含量对22~42日龄肉鸡生长性能和粪中铜、铁、锌、锰排泄量的影响,进而对微量元素的平衡模式进行探讨。选取940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公鸡,1~21日龄统一饲喂铜、铁、锌、锰含量分别为16.96、166.66、46.01、60.26 mg/kg的玉米-豆粕型饲粮。试验选用22日龄、体况良好、体重接近的AA肉公鸡900只,随机分为1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基础饲粮中铜、铁、锌、锰含量分别为8、125、40、60 mg/kg,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按照均匀设计原则添加2~8 mg/kg铜、10~35 mg/kg铁、10~40 mg/kg锌、15~60 mg/kg锰组成的14种试验饲粮。测定肉鸡试验期生长性能,并于38~42日龄时采集粪样测定铜、铁、锌、锰含量。结果表明:1)饲粮铜、铁、锌、锰含量在NRC推荐量至2倍NRC推荐量范围时,对22~42日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无显著影响(P0.05)。2)由最优解分析得出,粪中铜排泄量最低为23.11 mg/kg时,饲粮铜、铁、锌、锰含量分别为7.15、116.28、82.82、60.95 mg/kg;铁排泄量最低为438.34 mg/kg时,饲粮铜、铁、锌、锰含量分别为14.78、116.81、38.15、63.72 mg/kg;锌排泄量最低为102.60 mg/kg时,饲粮铜、铁、锌、锰含量分别为7.69、127.40、40.70、133.26 mg/kg;锰排泄量最低为159.37 mg/kg时,饲粮铜、铁、锌、锰含量分别为11.07、136.97、46.13、59.05 mg/kg;粪中铜、铁、锌、锰总排泄量最低为218.94 mg/kg时,饲粮铜、铁、锌、锰含量分别为7.36、125.74、38.23、62.76 mg/kg。综上所述,饲粮铜、铁、锌、锰含量在NRC推荐量至2倍NRC推荐量范围时对22~42日龄肉鸡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粪中铜、铁、锌、锰任一元素的排泄量均受饲粮中其他微量元素添加量的影响,且针对不同元素最低排泄量存在不同的最佳组合;饲粮铜、铁、锌、锰的含量分别为7.36、125.74、38.23、62.76 mg/kg时,能够满足肉鸡微量元素需要量,同时粪中铜、铁、锌、锰总排泄量最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1(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1,GDF11,又名BMP11)在胸腰椎数变异中的作用,本试验克隆了该基因包含外显子2在内的部分编码区,并进一步采用RT-PCR技术对其在猪胚胎和初生仔猪中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35d的猪胚胎中,后肢、牙龈、脑、肝脏、肾脏、胸椎、腰椎各组织均有明显的表达,而在前肢、眼、心脏、肺脏中的表达较弱,在颈椎和荐尾椎中没有观察到GDF11的表达。在45d猪胚胎的后肢、脑、眼、胸椎组织中GDF11的表达较强,而在前肢、牙龈、肺脏、肾脏、腰椎和荐尾椎的表达相对较弱,在肝脏中的表达极其微弱。在心脏和颈椎中没有检测到GDF11的表达。在55d的猪胚胎中,前肢、后肢、脑、眼、肝脏、颈椎、胸椎、腰椎组织中有明显的表达,肺脏和肾脏组织中的表达较强,牙龈和荐尾椎中的表达较弱,而在心脏中没有检测到GDF11的表达。3d仔猪的后肢、牙龈、脑、肾脏和腰椎组织中GDF11有明显的表达,脾脏组织的表达量较高,前肢、肝脏、心脏、背腰最长肌和肺脏中的表达相对较弱,在眼、颈椎和荐尾椎中的表达极弱,在胸椎中没有检测到表达。在所检测的不同时期的所有组织中,脑和肾脏组织表达明显地高于其他组织。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荒漠灌溉地区青贮玉米农艺性状和发酵品质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筛选第三师地区最佳青贮玉米栽培品种,选择4个青贮专用和11个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灌浆期、1/4乳线期、1/2乳线期和3/4乳线期进行农艺性状测定并调制青贮饲料。发酵60 d进行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和体外消化测定,以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消化特征为评价指标,利用相似优先比法对15个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生育期推进各青贮玉米株高、穗位、鲜草产量、全株鲜重、茎秆鲜重、果穗鲜重、籽粒鲜重、干物质(DM)、粗蛋白(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淀粉含量和代谢能(ME)不断递增,到3/4乳线期达到峰值;其中,3/4乳线期大丰30鲜草产量最高,金玉9号DM含量最高,新饲玉10号CP含量最高,先玉696 WSC含量最高,屯玉765淀粉含量最高,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随生育期推进,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氨态氮∶总氮(NH3-N/TN)、有机物消化率(OMD)和产气速率不断递减,ADF、NDF、NH3-N...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通过研究伊犁夏牧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绵羊羊毛与血液中铁、铜、锰、锌、硒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变化规律,为夏季放牧绵羊科学补饲微量元素提供依据。选择在新疆伊犁夏牧场卡拉卓恩(南坡)和唐布拉草地(北坡)1 400~2 999 m垂直带放牧的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羊毛和血液样品,测定其铁、铜、锰、锌和硒含量,并评估其微量元素的营养生态环境。结果表明,放牧绵羊羊毛铁、铜、锰、锌和硒含量分别为520.70、3.89、30.16、102.64 mg/kg和41.18 μg/kg,其中铜和硒分别低于正常值48.3%和79.7%,而铁高于正常值603.4%;血液中铁、铜、锰、锌和硒含量分别为357.05、4.18、0.25、3.08 mg/L和45.23 μg/L,其中铜、硒分别低于正常值29.9%和73.9%,而铁高于正常值95.5%。羊毛与血液中铁、铜、锰、锌、硒含量均随年龄而增加。不同性别绵羊间血液中锌、硒含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five pulse oximeters in dogs, cats and horses with sensors placed at five sites and hemoglobin saturation at three plateaus. Study design Prospective randomized multispecies experimental trial. Animals Five healthy dogs, cats and horses. Methods Animals were anesthetized and instrumented with ECG leads and arterial catheters. Five pulse oximeters (Nellcor Puritan Bennett‐395, NPB‐190, NPB‐290, NPB‐40 and Surgi‐Vet V3304) with sensors at five sites were studied in a 5 × 5 Latin square design. Ten readings (SpO2) were taken at each of three hemoglobin saturation plateaus (98, 85 and 72%) in each animal. Arterial samples were drawn concurrently and hemoglobin saturation was measured with a co‐oximeter. Accuracy of saturation measurements was calculated as the root mean squared difference (RMSD), a composite of bias and precision, for each model tested in each species. Results Accuracy varied widely. In dogs, the RMSD for the NPB‐395, NPB‐190, NPB‐290, NPB‐40 and V3304 were 2.7, 2.2, 2.4, 1.7 and 2.7% respectively. Failure to produce readings for the NPB‐395, NPB‐190, NPB‐290, NPB‐40 and V3304 were 0, 0, 0.7, 0, and 20%, respectively.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tongue, toe, ear, lip and prepuce or vulva were 0.95, 0.97, 0.69, 0.87 and 0.95, respectively. In horses, the RMSD for the NPB‐395, NPB‐190, NPB‐290, NPB‐40 and V3304 were 3.1, 3.0, 4.7, 3.3 and 2.1%, respectively while rates of failure to produce readings were 10, 21, 0, 17 and 60%, respectively.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tongue, nostril, ear, lip and prepuce or vulva were 0.98, 0.94, 0.88, 0.93 and 0.94, respectively. In cats, the RMSD for all data for the NPB‐395, NPB‐190, NPB‐290, NPB‐40 and V3304 were 5.9, 5.6, 7.9, 7.9 and 10.7%, respectively while failure rates were 0, 0.7, 0, 20 and 32%, respectively.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tongue, rear paw, ear, lip and front paw were 0.54, 0.79,.0.64, 0.49 and 0.57, respectively. For saturations above 90% in cats, the RMSD for the NPB‐395, NPB‐190, NPB‐290, NPB‐40 and V3304 were 2.6, 4.4, 4.0, 3.5 and 4.8%, respectively, while failure rates were 0, 1.7, 0, 25 and 4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Accuracy and failure rates (failure to produce a reading) varied widely from model to model and from species to species. Generally, among the models tested in the clinically relevant range (90–100%) RMSD ranged from 2–5% while failure rates were highest in the V33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