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矮腥菌和普腥菌的生物学特性有好几方面不同。矮腥侵染几乎都是以土壤带菌为侵染原的,而普腥侵染可以从土壤里或带在种子上的孢子起始的。矮腥孢子在商品麦田的土壤里,不种麦子也至少可存活7年,而完整病颗里的孢子,在试验小区的土壤里可以保  相似文献   

2.
矮腥在病土田里不时发生是受许多物理的和生物的因子影响的。经过一个冬季的接种试验,显示小麦植株在苗期以后一个很长时期是感病的。从雪及各种人为的冬季遮盖物对诱发矮腥发病的影响,显出侵染可能发生在冬季。purdy等证明侵染确在冬季发  相似文献   

3.
董微  陈万权  刘太国 《植物保护》2007,33(6):128-131
由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TCK)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是重要的国际检疫性病害,也是我国对外的A类检疫对象。本文就该病原菌的形态学和生物学鉴定、分子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展望了分子检测技术在病害检疫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应用各种试剂对矮腥厚垣孢子各部分进行溶解或消化,结合组织化学试验,肯定了孢子的形态,用机械方法分开了孢子各部分。厚垣孢子壁由几个明显的层次所组成,包括胶鞘,网状结构及分作两层的内孢子。网状结构被含有类脂的物质与内孢子粘合。利用化学试验及组织化学技术,对孢子各层的化学组成作了部分肯定。胶鞘主要是果胶物质的复合体,结合半纤维素(包括胼胝质)及类脂质(可能部分是磷脂)。网状结构含有果胶物质,半纤维素(包括胼胝质),蛋白质,黑色素及类脂质(可能部分是磷脂)。把网状结构粘合到内孢子去的物质含有类脂质。它的其它组成成份虽然证明有甲壳质但不能与其他层物质明显分开。内孢子外层主要是甲壳质,但用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有半纤维素(包括在不成熟孢子及不育孢中的胼胝质)。内孢子内层只少含有甲壳质,半纤维素及果胶物质。胼胝质及蛋白质可能存在,但利用所作试验不能与邻接构造区分开来。原生质体含有果胶物质,蛋白质,半纤维素(包括在不成熟孢子及不育孢中的胼胝质)及类脂质(大多是麦角甾醇。  相似文献   

5.
1996~2005年间作者多次在来自美国的紫羊茅(Festuca rubra L.)、澳大利亚和德国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中发现一种形态与小麦矮化腥黑粉菌(TCK)极为相似,但萌发生理特性不同的腥黑粉菌Tilletia vankyi,本文对该病菌寄主、形态、萌发生理特性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黄矮病春季流行指标与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崇川 《植物保护学报》1983,10(2):118-118,145
近年来小麦黄矮病在我省一些地区日趋严重,对小麦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据统计仅1970年全省发病面积达一千余万亩,减产小麦5亿斤,成为我省小麦生产中年年稳产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防治这一病害,我们对病害的准确预报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将1978~1980年主要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8.
1、与其他所有的腥黑穗菌种不同,矮腥孢子在黑暗中发芽非常的少。在黑暗中将孢子放在培养基上培育110天,发芽率仍在3%以下。 2、在选定的试验条件下,孢予于开始培养后25天开始发芽,发芽终点值于试验开始后37天到达。 3、在持续光照下,光照强度在25勒克斯时已可导致先菌丝形成,在约2000勒克斯时达到光照反应的饱和值,光照强度更高时有阻滞发芽作用。 4、在每日光照时间长短的试验中,每日短时间照射,可以获得最高发芽量。 5、与网腥不同,矮腥小生子形成与光照无关。 6、波长长的紫外光和兰光在光反应的研究中,作用最大,在单一光谱范围内,波长增长,作用减小。 (译自西德“植物病理学杂志”1977年89卷第135—145页—作者K,Schauz蒋启明译) 译者注:洗泥培养基经译者本人试做,方法如下:取粘性田土,放入蒸馏水中,充分搅碎。加水适量后,泥中粗粒即下沉,把浮游于上面渣滓撇掉。倒取中间帮分细泥悬浊液,静待片时,细泥沉淀,将上面清液倒掉留下泥土,即可倒入培养皿。按洗泥培基做法,Gassner及Rabien在1925年发表于杂志Arb.a.d.Biol.Reichsanst. f.Land-u.Forstcoirtsch.14,3:367—410页上,但该杂志无法借到,仅在西德植物病理学杂志1954年21卷367—394页Gassner及Niemann合著《腥黑穗属各个种孢子发芽与温度及光照的关系之研究》一文中的试验方法中讲到,兹将这部分译出如下: 由于用粘性田泥作的洗泥培养基对腥黑穗病孢子发芽试验巳证明特别良好,所以这个培养基在本试验中也普遍采用,培养基制作按Gassner及Rabien所描述方法进行洗泥。培养基做好后要干燥到表面不生闪光,但要求用手指轻轻按下时仍旧平而不粘手(洗泥培养基的含水量约为17—23%)。病粒在研钵中研碎,将孢子过筛,与四倍量的水混合后涂布于洗泥培养基上。检查时用双筒解剖镜,放大倍数为32倍,并从上面加光照,每星期一次(网腥黑穗病常用)。这样观察时祗可看到初生子形成而不是看到真正孢子发芽(先菌丝出现)所以这里用“发芽”一词并不十分确当。不过因为要使侵染成功必须先形成初生子或初生子接合产物,则利用这个方法检查发芽看来是确当的。初生子形成(发芽)依如下方法记数: 0=不发芽 0.1=每一培养皿(9厘米直径)发芽孢子少于10个。 0.3=每视野(21mm~2)约有5个孢子发芽 0.5=每视野(21mm~2)约有20个孢子发芽 0.7=每视野(21mm~2)约有50个孢子发芽 1.0=发芽孢子用肉眼观察像一层淡灰色霉层。每视野有200个孢子发芽 2.0=肉眼观察孢子层成明显灰色 3.0=″″″″″″″″灰白色。 4.0=″″″″″″″″纯白色厚毛层,在初生子间,孢子已不可见。两等级之间用0.2;0.4;0.6;0.8;0.9或1.5;2.5;3.5记数,为了简单起见,在工作中即用所记之数代表发芽数。  相似文献   

9.
水稻黄矮病的发生及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稻黄矮病,是六十年代以来新发现的一种病毒病,目前分布范围广,一般发病损失产量2-3成,是南方稻区的一个重要病害。
本病的症状特征是:始病叶位,在水稻生长前期,从顶叶以下一、二叶开始;病斑先从叶尖端开始向叶基扩展,全叶形成叶肉黄化、叶脉绿色的条状或斑驳状花叶,以后向上纵卷枯黄;病叶与茎杆夹角增大。  相似文献   

10.
1、矮腥孢子发芽与光照、温度及氧有关。 2、关于光源,不论是天光或用涂有发光物的水银蒸气灯持续光照都可以。但没有光照不能发芽。 3、温度作相当变化时,对发芽无影响,在无光中的试验,温度变化从 6℃到 14℃发芽仍很好。 4、在持续光照下,在冷藏箱中温度在 5℃发芽良好。 5、经光照活化的土壤绿色植物设想可作为氧源,高锰酸钾证明也可作氧源。 6、在天光照射下的试验,孢子发芽约在四周后开始,于7到8周后达到最高。在人造光照射下,发芽约在3周后开始,在4到5周后达到最高。 7、在实验室中对矮腥孢子的种子处理试验,可用下法进行:将染病的用药剂处理过的麦粒,分散放在粘土培养皿中,置于合适的光照与温度的环境下。 8、土壤消毒药剂可在实验室里用下列办法得到证明:在涂有矮腥孢子的粘土培养基上用供试药剂在大的罩子下喷粉,置于适当的光照及温度之下培养。  相似文献   

11.
矮腥在太平洋沿岸西北部地区冬小麦生产上是个久未解决的问题,由于十年前突然出现新的小种使原来抗病的商品小麦也受侵染,而变得更加复杂了。这件事发生的意义可以从蒙他拿州东部,爱达荷州南部及犹太州北部等局部地区相继发生矮腥而看出来。矮腥伸展到华盛顿东部及爱达荷相邻地区是  相似文献   

12.
对西北地区半干旱气候区小麦黄矮病1992—2009年发生、流行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分析,选择制约小麦黄矮病发生、流行的23个因素,利用三层人工神经网络可以逼近任意连续函数,对非线性预测系统进行模拟处理的特点,分析所选预测分子,提出一套完整的建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方法,并建立陕西省BP神经网络长期预测模型。对1992—2006年数据进行网络训练,利用2007—2009年数据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以发病率为指标,输出结果误差在0.001~0.034之间;以发病级别作为预测结果,模型计算得出的数值与实际病级完全吻合,准确率为100%。说明利用神经网络建立小麦黄矮病预测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水稻锯齿矮缩病毒均可以引起水稻矮缩病。于2011-2012年,利用dot-ELISA和RT-PCR方法对江苏、浙江、江西、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省的水稻矮缩病进行调查。检测结果表明,2011年水稻中3种矮缩病的病毒感染率分别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10.9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30.67%,水稻齿叶矮缩病毒4.62%。2012年水稻中3种矮缩病的病毒感染率分别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0.40%,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48.38%,水稻齿叶矮缩病毒26.32%。检测结果说明2012年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害、水稻齿叶矮缩病害重于2011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害轻于2011年。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发生于江苏、浙江等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在广西、海南、云南、贵州、重庆、浙江等省区流行;水稻齿叶矮缩病在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均有发生,且往往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小麦矮腥黑粉菌Tilletia controversa g9890基因编码效应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根据小麦矮腥黑粉病菌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出效应蛋白g9890,通过PCR技术获得g9890基因cDNA的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以及亚细胞定位分析。多种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分析表明,g9890基因全长为1 038 bp(包括终止密码子),共编码345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37 353.32,理论等电点为5.02。g9890效应蛋白不稳定系数为15.94,疏水性指数为-0.312,是一种亲水性且稳定的蛋白。将g9890基因与pbin-GFP载体重组,利用冻融法转化至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GV3101中,将其注入烟草进行瞬时表达分析,并通过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测该基因的定位状况,结果显示,g9890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核上。  相似文献   

15.
水稻黄矮病是我县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研究黄矮病田间分布,对阐明其群体动态,发生发展规律,提高取样技术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于1981年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滴灌次数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冬18号为材料,利用双管分根管栽法,模拟田间试验研究了拔节期后不同滴灌次数W1(6次)、W2(7次)、W3(9次)、W4(11次)(每次内、外管分别滴30 mm )对0~100 cm土层含水量,0~100 cm土层初、次生根干重和长度、根系活性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滴灌次数及总滴灌量的增加,0~40 cm土层的含水量增加,并延缓该土层的初生根干重和根长的衰减、促进次生根干重和根长增长,增加孕穗期至花后20 d初、次生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及根系活性,而对40~100 cm土层根系的生长影响较小。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W4最高,分别为25.5 g·管-1和1.36 kg·m-3。当滴灌量少、湿润土层浅时,小麦深层初、次生根生长易受严重抑制,且根系分布浅,初生根提前衰老,导致千粒重降低而减产。  相似文献   

17.
18.
甘肃陇东1985年小麦条锈病特大流行,其特点:一、是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二、是流行速率快,盛发期提前。近年来,陇东及毗邻地区条锈病频频发生和该区连年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这是特大流行的重要基础;84年冬季积雪时间长,85年早春及五月份雨量充沛则是特大流行的决定因素。今后五年,以菌源基础而言,86年春,秋两季大范围内条锈病发生极轻;在品种上,整体抗性、耐锈性将有所加强,抗锈基因比较丰富,抗源布局将趋合理;从长期天气趋势来看,今后五至十年,天气将进入干期。再者,由于粉锈宁等高效杀菌剂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甘肃省80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伏期(7—8月)历年降水资料对伏旱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年代际变化的统计分析表明:河西走廊伏旱频率为30%~55%,是甘肃省频率最高的区域,其次为陇中北部、陇东和陇南,陇中南部和甘南伏旱发生频率最小,为20%~30%。近55 a甘肃全省和河东伏旱频率的增加趋势为3.7%~5.7%;伏旱发生范围在1961—1985年期间呈9.6%·10a-1的缩小趋势,而在1986—2015年期间呈0.2%·10a-1的扩大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伏旱强度大于中伏旱的年份共有7 a。伏旱导致了1985—2015年甘肃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呈1.1%·10a-1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们为着了解稻瘟在广东省的发生情况和寻求本病的发生规律,曾自1951年至1954年深入病区调查,并根据调查的经果进行试验,总结了四年来的工作和报导,作为今后防治措施的初步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