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茶树起源的同工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同工酶研究植物的起源与传播,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不少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茶树方面,迄今尚少见报道。茶树成熟叶片内的酯酶同工酶比较稳定,受树龄、季节及环境等因素影响小,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可作为茶树遗传特性的生化指标。因此,本研究选用酯酶同工酶作为鉴定指标,对分布于我国各省的100余份茶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研究茶树的起源与传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花器结构、花粉生活力和酯酶同工酶等几个方面进行观察研究,探讨花生区组某些野生花生部分自交不育的机理。初步结果认为,雄蕊结构异常、花粉萌发率低以及生育后期营养组织的酯酶同工酶酶活性低,即种质的进化程度、遗传生理差异是构成野生种质开花多、结实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确诱变因子对茶树遗传物质及生理代谢的作用特点,探索准确快速的突变体鉴定技术,是茶树突变育种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酶学研究已表明,同工酶是遗传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同工酶技术为从分子水平鉴别许多从外部形态上难以鉴别的突变性状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在茶树体内,酯酶同工酶是遗传性较为稳定的同工酶,本研究利用氮离子注入诱变技术,研究诱变茶籽M_1代茶苗酯酶同工酶的变化,以期为进一步探讨茶树氮离子束诱变育种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成龄茶树及其无性苗的同工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六个无性系茶树品种(福鼎,槠叶齐,鳛水大树茶(2),政和大白,1—32号,慢奇兰)为材料,用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提取酶液,结合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成龄茶树及其无性苗之间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六个品种的成龄茶树及其无性苗之间的酯酶同工酶无差异,四个品种成龄树与其无性苗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母树的酶带数比其扦插苗要多。这些结果表明了茶树个体发育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表达,存在着“时间顺序性”,同时还体现了茶树不同发育时期某些生理生化代谢上的异同,对于材料的选择及早期鉴定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同工酶研究是生物化学与遗传学交叉领域中一门新的边缘科学。国内外学者应用同工酶技术对茶叶加工过程中的生化成分变化、品种间亲缘关系分析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茶酯酶同工酶有较稳定的遗传传递规律,可为茶树种质资源分类和亲缘关系的推测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几年来,笔者在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分离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方法的基础上,对茶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现仅就分析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引言自从1957年Hunter和Markert发明了酶谱技术之后,同工酶分析技术作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现象的重要手段,在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1]。在作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同工酶分析技术已被应用于品种资源、杂交育种、杂种优势预测、遗传基因定位、体细胞融合杂种及远缘杂种的鉴定等方面〔1-12,17-21〕。但是,至今有关种子学方面的同工酶研究报道甚少。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水稻种子发芽过程不同部位酯酶同工酶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水稻种子生理以及稻种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不同硼效率品种酯酶同工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分析甘蓝型油菜2个硼低效品种、4个硼高效品种及其4个F1苗期、蕾期和花期不同器官的酯酶同工酶,探索甘蓝型油菜不同硼效率品种及F1间酯酶同工酶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个时期不同器官的酯酶同工酶谱比效稳定,出现明显的三个带区;不同硼效率品种间酯酶同工酶谱在各个时期和器官都有差异,但苗期叶片酯酶同工酶谱在快带区的差异最显著,容易辨别,F1为共显性;缺硼时甘蓝型油菜不同硼效率品种酯酶同工酶的谱带颜色变深,酶活性增强,但同工酶的谱带数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对甜菜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贮藏物质以及呼吸强度、过氧化氢酶活性、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初期淀粉含量下降,还原糖含量增加,蔗糖在种子萌发24小时之内就消耗殆尽,蛋白质在萌发初期就存在着合成作用;种子萌发初期呼吸强度、过氧化氢酶活性、酯酶同工酶活性明显增强,可作为种子活力的生理生化指标;不同类型品种间的物质转化速度及代谢强度,均表现为高糖型品种大于丰产型品种,因此,这些代谢特点又可作为早期品种选择的参考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勐腊县象明乡倚邦村自然环境优越,种茶历史悠久,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现存古茶园400多hm2,茶树品种有普洱茶种(C.assamica)和茶种(C.sinensis)2大类。通过实地调查,在倚邦村曼拱二队发现了7株红花茶树,记录其地理位置、维量特征、花器特征等,建立了红花茶树资源档案,为进一步研究红花茶树的遗传与变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酯酶同工酶在区分籼粳品种类型上是一个有效而可靠的指标.我们以前的研究已确定,水稻品种的酯酶同工酶谱型分为三大类:籼型、粳型和中间型.近年来又发现广亲和品种的酯酶同工酶谱型是属于中间型的13457或粳型的1457(仅Aus373是1247).根据这两种谱型(13457和1457),从种质资源中可初步检出广亲和品种.在这个试验里,试图用与籼粳杂交测试的方法,去验证具有广亲和酶谱型品种是否有广亲和性.  相似文献   

11.
茶树抗寒生理的研究——酶和细胞膜透性与茶树抗寒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对10个抗寒性不同的茶树品种有关酶和茶树叶片细胞膜透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季茶树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增加。抗寒性强的品种过氧化氢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早,严寒期活性较高并且有较多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茶树叶片细胞膜在低温作用下透性变化的程度依越冬时期,处理的温度和时间以及不同品种而异。抗寒性不同的品种在-6℃下膜透性变化差异明显。茶树叶片对 TTC 的还原能力随低温损伤而下降,它和细胞膜透性变化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对茶树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功酶的提取方法,不同器官和不同品种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某些酶(例如酯酶)宜在茶树某些器官(例如茶子叶)内检测;在花蕾或茶子为材料可以不考虑多酚类的影响,因而可大大简化测定方法;茶树的不同器官和品种的同功酶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选育的福云半同胞系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18对SSR引物PCR扩增13个参试品种,共获得10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占67.59%.遗传相似系数分析发现,半同胞系品种间相似系数在0.75~0.91之间,而对照种相似系数在0.68~0.97之间,说明对照种遗传多样性比半同胞系更丰富.13个参试品种聚类结果表明,早春毫等3个对照种与其它品种遗传距离最远,同时这3个品种由于相互间的遗传距离较远而没有聚合成簇:剩余10个品种聚合成2组,其中5个半同胞系全部聚合于Ⅰ组,而母本福鼎大白茶与其它4个对照种聚合于Ⅱ组.从聚类图中进一步看出对照种的遗传多样性比半同胞系丰富.通过分析聚类结果与遗传相似系数发现遗传距离与品种间的地理距离、品种的亲本来源及品种性状特征具有重要的相关性.茶树遗传多样性分析为茶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茶树杂交育种及遗传改良提供依据,以及为茶树栽培选种及引种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84~1987年对10个苎麻当家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以及果胶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研究,根据苎麻根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冰图谱中主酶带SS和FF的表现特征,把苎麻品种分为三种类型:类型Ⅰ的苎麻品种为低质类型;类型Ⅱ的苎麻品种为优质类型;类型Ⅲ的苎麻品种为中质类型,酯酶同工酶中具有强活性的5C酶带或4C和5C酶带是高产苎麻品种的特征,苎麻叶中果胶、可溶性总糖和非还原糖含量与苎麻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研究茶树的生殖特性与生殖能力,对指导茶树杂交育种、遗传选种、种子生产、种苗繁育以及研究茶树遗传规律、茶树分类等,均至为重要。为了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状况与规律,我们利用目前已拥有的450多种茶树品种群作为最广泛的研究材料,开展了一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茶树遗传资源研究、茶树品种选育研究、育种鉴定和诱变技术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研究以及良种良法技术研究等方面综述了2013年中国茶树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从茶树再生系统构建、茶树育种鉴定技术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外茶树育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以19个具有代表性的乌龙茶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花器性状的基本遗传参数,结果表明。9个花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为2.31%—21.47%,其大小顺序是花柱非分裂部分长>花梗长>花丝数>花柱长>最大花瓣长>花冠直径>花瓣数>萼片数>花柱分裂数。广义遗传力为53.48%—93.45%,其高低位次是花梗长>花丝数>花瓣数>花柱非分裂部分长>花冠直径>花柱长>最大花瓣长>萼片数>花柱分裂数。花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指出,茶树花器性状遗传参数的直接估计值,往往因试验群体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变异,因此,有必要进行遗传参数变异性的研究,同时,使用遗传参数的直接估计值应结合使用其相对估计值(大小顺序、高低位次),这样,遗传参数可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豆同工酶与杂种优势及产量性状变异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大豆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同类型内及类型间共15个杂交组合,研究大豆同工酶与主要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及遗传变异的相互关系的结果表明,大豆F_1代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有关,具有互补带的组合,杂种优势最高。试验还显示,类型内杂交组合,F_1代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均没有出现互补酶带;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组合,F_1代具有互补带比率最高。本试验结果证实:F_2代单株同工酶酶谱表型丰富的组合,其主要产量性状变异潜力大。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种间杂交后代,与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比较,F_2代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达类型丰富。从酶学以及分子标记的角度,明确了秣食豆种质向栽培大豆的渗进。  相似文献   

19.
以18个乌龙茶品种为材料,对其花器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多样性和显著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8个乌龙茶品种的花器性状品种内表现稳定,差异不显著;品种间差异显著,变异幅度较大,多样性丰富。这为今后研究这些品种间的系统发育、遗传、分类和寻找低开花结实的茶树种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大豆21个品种(系)和5个组合F_2代各生育期的过氧化物酶及酯酶同工酶谱.结果表明,这两种同工酶在大豆不同生育期显示酶谱带数不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共显示28条带,酸酶同工酶可显示29条带。在同一生育期内,不同品种(系)及F_2代的酶谱存在着差异.同一品种(系)或F_2代,不同生育期的酶谱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