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是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的第4年。这一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对推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村入户产生了极大的作用。根据示范县对科技示范户的调查,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达到100%,转化率迭到98%,科技示范户户平增加粮食236.5公斤,增加收入2252元。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作,本刊开辟“科技入户”专栏。主要介绍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意义和政策、优良品种、目前主要推广的技术、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工作典型以及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先进事迹。竭诚欢迎农业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更为简便、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  相似文献   

2.
奇台县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种植业大县和产粮大县,2005年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一年来,经过县、乡、村各级密切配合,专家组、指导员和示范户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1主要做法1.1健全管理机构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县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的县长任组长,农业、农机、推广、科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起草制定了《奇台县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行动管理和实施方案》、《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考核办法》、《科技入户工作制度》和《示范户遴选工作方案》等,明确了项目…  相似文献   

3.
实施农业科技人户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创新与提高推广能力的有效途径。2007年建瓯市被确定为福建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项目首批实施县,通过对示范户进行培训和入户指导后,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六、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工作主体和对象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工作主体是以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和企业等单位作为技术指导单位派出的技术指导员.工作对象是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及广大农户.通过技术指导员的进村人户,将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送到农村,送到千家万户,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按照农业部关于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工作部署,黑龙江垦区4个科技入户示范县(分局)圆满完成了2008年科技入户的工作任务。通过技术指导员对示范户的面对面培训和手把手指导,实现了科研成果直接到田、先进技术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确保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农民青壮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农业生产和经营面临巨大的压力。由于留守的农业劳动者的素质相对较低,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不足,加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农产品质量偏低、农业增效迟缓、农民增收困难。因此,农业部于2005年在全国100个县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为提升农业科技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探索。郫县是2009年开始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通过3年的实施,郫县科技入户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对郫县3年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调查,并对今后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项城市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在小麦生产上催生出一大批高产典型,王国连就是其中一员。在农业种植上他是人们公认的"老把",大家效仿的对象,2009年被村里推荐为"农业科技入户示范户"。3年来,在农业技术员"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下,王国连学到了新知  相似文献   

8.
2007年靖江市第2次被江苏省定为稻麦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市(县),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抓户”的要求,通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探索机制、创新方法等措施,稻麦科技入户工程在全市11个镇(区)的191个行政村实施,共聘请技术指导员81人,迷选1000户稻麦科技示范户,示范辐射带动全市2万多户农户。实施稻麦科技入户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我区作为川南粮食生产大县,2006年被四川省农业厅列为全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水稻试点县。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结合我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和省增粮增收“三百”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  相似文献   

10.
刘君红  潘大平  罗绍岳 《农技服务》2012,29(8):993-994,996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是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直接动力,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梁平县目前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实施背景、采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抓好动员宣传、示范户遴选、力量整合、机制创新等方面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赛辑 《新农业》2005,(1):53-53
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整体规划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2005年科技入户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意义、目标及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阐述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产生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概念、目标任务、特征特性;初步论证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体现中国国情、符合WTO规则,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反映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给农业科技示范户以及周边农户、技术指导员、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带来的震撼和影响,它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正>自2014年5月份以来,河南省巩义市农委深入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组织31名农技指导员围绕"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的主题,深入镇村农户、田间地头,通过面对面技术指导、培育科技示范户、建设示范基地等方式,向农民传播科技知识,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截至目前,累计指导培训示范户900余人次,发放技术指导资料10000多份。巩义市农委根据种植业区域布局,按照"抓点带面、突出重点、全面  相似文献   

14.
黔江区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黔江区农业科技入户实施过程为对象,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针对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加强示范户建设和推广主体建设的建议,对推进黔江区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辛集市从2004年11月份开始安排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市共招聘技术指导单位3个,技术指导员50名,遴选科技示范户1 000户.2005年以来,技术指导员入户技术指导平均每户8次,发放技术明白纸15万余份、科技书籍10 000册,免费提供示范户农药2 700瓶,优惠补贴小麦专用配方肥190 000公斤.通过技术指导员的入户技术指导,全市示范户8 298亩小麦平均单产达471.3公斤,比普通农户增长17.5公斤,收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泰州市姜堰区农机科技入户的新机制,包括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机制、技术指导员服务责任机制、科技入户推进管理机制、科技入户整村推进机制、建立平安创建机制等内容,以促进该区农机科技的尽早入户。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文章阐述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符合世界农业发展导向、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等现实意义;描述了满足温饱型、多样化,引导小康型、专业化,推进发展型、产业化的工作内涵;提出了政府引导、立法保障、以人为本等方面建立农业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分析了农业科学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全员推进农业科技入户的相互关系。对如何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深度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技入户的目标和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目标 一是要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二是要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三是构建并逐步形成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业“七大体系”建设、“优粮工程”实施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提供科技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泗阳县自实施生猪科技入户项目以来,严格按照上级领导要求,把生猪科技入户工程列入畜牧兽医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全县40名专业技术指导员的辛勤努力,围绕畜牧生产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做了大量工作,深得农民信赖。通过生猪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科技人员的技术服务能力及养殖户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明显增强,示范带动能力明显提高,推进了生猪生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将选择200个县(市、区、旗)作为示范县,培育2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00万农户。通过推广50个主导品种和120项主推技术,带动各地推广、应用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使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产量比前3年平均水平增长10%以上,单位产量节本1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