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缩短平凉红牛母牛的产犊间隔,试验选用维生素ADE与LRH-A3和PGF2a两种激素分别对产后不同时期的牛群进行处理,观察处理后牛群繁殖性能的变化,记录平凉红牛繁殖母牛产犊间隔;试验选用60头经产平凉红牛繁殖母牛,根据产后的时间分为试验A组(产后3周内)、试验B组(产后30~50d)、试验C组(产后60~70d)和对照组,按直检卵巢黄体情况用维生素ADE、LRH-A3、PGF2a进行配合处理,每组选择不同胎龄的牛15头,再利用B超探查,对比产后母牛经过药物处理前后的卵巢变化状态。结果表明,平凉红牛繁殖母牛产后3周内用维生素ADE+LRH-A3针处理有利于缩短产犊间隔。  相似文献   

2.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牛的选择与分组在规模养牛户中选择母牛年龄、胎次和膘情相接近,饲养管理条件基本相同的经产本地西杂牛60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300头,1组用弗莱维赫牛冻精授配,即弗莱维赫(♂)×本地西杂(♀)杂交组合为实验组;另1组采用西门塔尔牛级进杂交本地西杂牛(对照组)。产犊后,2组均以出生为顺序,选公、母犊各40头作为出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妊娠后期(后142d)母牛、带犊哺乳母牛的不同阶段饲料营养配合试验,探讨母牛的饲养技术方案。选择条件大致相同的妊娠后期母牛36头,随机分为试验1、2组和对照组各12头。试验1组和试验2组根据妊娠月份及粗饲料种类不同,粗饲料日喂量各有所调整,对照组牛则采用当地的传统饲养方式。试验结果,试验1组母牛产仔成活11头,哺乳期平均117d,断奶成活10头,繁殖成活率83.3%,母牛产后开始发情时间平均  相似文献   

4.
2001年以来,我们进行了诱导母牛双胎生产试验,具体是选择卵巢上部有间情周期黄体存在、生殖器官无疾病的母牛,将12~14毫克促卵泡素(FSH),在3日内分6次肌注投给。供试牛在配种时期随机选择性功能活动正常。共选择处理18头。一胎双犊母牛12头,双犊率为66.67%(12/18),一胎单犊母牛6头,单胎率为33.33%(6/18),共产犊30头,总产犊率为166.67%(30/18)。12头产双犊母牛中,有3头同胎同时产两个不同品种的后代。现报告如下:1试验牛的选择供试牛只均是双庆乡太安村牛场和村民个人饲养的2~5周岁可繁母牛,其中:奶×本一代改良牛12头,本地黄牛6头;经产…  相似文献   

5.
奶牛产后药物处理子宫与受胎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牛产后子宫感染直接影响受胎。为此我们就加强母牛产后子宫处理对受胎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材料与方法根据我场黑白花奶牛群情况(年平均单产6500公斤的高产群),试验时间选择在秋季产犊高峰期,该阶段气候适宜,饲料稳定;试验方法根据产犊顺序随机分组。试验牛产后第三天子宫内填塞土霉素  相似文献   

6.
芬兰专家研究了在当地条件下,奶牛产前产后血液中葡萄糖、尿素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AT)水平与繁殖性能之间的关系,以便预测以后的繁殖力。   研究采用来自芬兰南部 3~ 10岁 45头高产奶牛。奶牛按芬兰饲养标准舍饲喂给牧草青贮、精料和干草。产犊季节从 12月至 3月。产犊前 1个月和产犊后 2周采血样,当日分析尿素、 ASAT和葡萄糖。产后 2个月第一次正常发情时授情。用乳硝酸盐试验诊断酮病并根据是否需要治疗将牛分为酮病组和非酮病组。   在被测母牛中,产前葡萄糖值高,产犊后下降,以后逐渐增加。在泌乳早期 ASAT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选择26头初配西杂育成母牛,按体重分为3组,每组8头,以研究日粮营养水平对妊娠期母牛体增重、产犊及犊牛初生重的影响。按照肉牛饲养标准设定试验Ⅰ组(高营养水平,第一阶段:综合净能能28.80 MJ/d、蛋白533.00g/d;第二阶段:综合净能能39.13 MJ/d、粗蛋白778.05 g/d)、试验Ⅱ组(中等营养水平,第一阶段:综合净能能27.99 MJ/d、粗蛋白486 g/d;第二阶段:综合净能能36.83 MJ/d、粗蛋白707.29g/d)和试验Ⅲ组(低营养水平,第一阶段:综合净能能26.05 MJ/d、粗蛋白463.6 g/d;第二阶段:综合净能能33.66 MJ/d、粗蛋白671.03 g/d)。试验包括2个时期,分别为:配种~妊娠6个月(180 d)、妊娠7个月~产犊(110 d),每月4次对试验牛采食量进行测定;每2~3个月对试验牛进行称重,并对母牛产犊情况及犊牛初生重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妊娠6个月时与初始体重相比,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分别增重85.00,84.50和84.00 kg,差异不显著(P0.05);妊娠3~6个月,试验Ⅰ组增重分别比Ⅱ组、Ⅲ组高14.61和13.61 kg,差异极显著(P0.01),妊娠6~8个月,试验Ⅰ组增重分别比Ⅱ组、Ⅲ组高17.93和12.83 kg,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Ⅰ组母牛所产犊牛初生重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产犊难易比例也高于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整个妊娠期试验Ⅰ组饲养成本分别高于Ⅱ组、Ⅲ组103.4元和341.40元。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试验Ⅲ组(低营养水平)日粮可满足西杂母牛妊娠期的营养需要,且可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母牛带犊和犊牛早期补饲相结合养殖方式下,日粮营养水平对哺乳期母牛繁殖性能及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设计方法,按照产犊顺序选择体重350 kg产后带犊的安秦杂母牛(安格斯×秦川)24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8头。按照肉牛饲养标准设定试验Ⅰ组(综合净能35.14 MJ/d、粗蛋白650.94 g/d),试验Ⅱ组(综合净能41.62 MJ/d、粗蛋白766.17 g/d),试验Ⅲ组(综合净能46.58 MJ/d、粗蛋白873.16 g/d)。试验期140 d。结果表明:分娩后3个月,试验Ⅲ组母牛体重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犊牛初生重和1,3,4月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母牛产后100 d受胎率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安秦杂带犊母牛哺乳期饲喂试验Ⅰ组日粮产后体增重适宜,繁殖性能好,且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掌握产后云岭母牛最佳诱导发情时间,以到达缩短产犊间隔,提高母牛繁殖效率的目的。[方法]采用CUE-MATE+PG法分别对产犊后4个不同时间阶段的带犊母牛进行了诱导发情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随着产后时间的增加,产后母牛子宫复旧和卵巢机能逐渐恢复,诱导发情效果更明显。[结论]试验结果表明,对带犊云岭母牛在产后45d左右用CUE-MATE+PG法诱导发情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泌乳奶牛所需干物质采食量产后逐渐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应较平缓,其泌乳高峰期一般出现在产后90~100 d,之后再缓慢平稳下降。产奶量从奶牛产犊后逐渐上升,低产牛在产后20~30 d,高产牛在产后40~50 d,产奶量达到最高。奶牛体重产后开始下降,产后2个月左右降至最低,以后体重又逐渐增加。为了使奶牛高产稳产,延长利用年限,建议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科学饲养管理。1分群按产奶量高低进行分群,并采用阶段饲养法,这对提高产奶量、增加经济效益都很显著。中小型奶牛场可按不同类别的成年母牛集中饲养。2合理配制日粮奶牛的日粮一般要由3~4种青、粗饲…  相似文献   

11.
产犊季节及胎次对甘肃会宁地区荷斯坦牛产奶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掌握产犊季节和胎次对奶牛产奶的影响。【方法】以会宁地区一奶牛场的荷斯坦牛为研究对象,选择2011~2013年不同产犊季节及不同胎次产奶量记录完整的健康母牛共200头,主要探讨产犊季节及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将所有产奶数据校正到305d产奶量,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做出不同产犊季节和不同胎次305d产奶量的整体分布曲线。对4个季节和5个胎次的产奶量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SR法多重比较,确定不同季节和各胎次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产犊季节和不同胎次对荷斯坦牛的305d产奶量的影响均极显著。秋季(9~11月份)产犊的母牛305d产奶量最高,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属高产奶量季节;夏季(6~8月份)产犊的母牛305d产奶量最低,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其他季节,属低产奶量季节。第2胎产犊的母牛305d产奶量较佳,随着胎次的增加,特别是第3胎及以后产犊的母牛305d产奶量逐渐下降。【结论】产犊季节及胎次对甘肃会宁地区荷斯坦牛产奶量的影响,在保证全年牛奶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在高产季节产犊和加强对高胎次奶牛的饲养管理,对提高奶牛群体产奶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318头蜀宣花牛母牛的繁殖性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蜀宣花牛母牛初配年龄在16~20月龄之间,发情和产犊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以9~12月最高,5~8月最低;从牛群结构看,成年母牛占42.9%,1.5~4.0岁青年母牛占55.67%,1.5岁以下小母牛占1.43%;从产犊胎次看,产犊4胎以上的占10.67%,产犊3胎的占11.99%,产犊2胎的占19.69%,产犊1胎的占26.51%,初胎怀孕母牛占13.64%,后备小母牛占17.49%。在所调查的1076头繁殖母牛的2157个胎次中,共产犊牛2163头,其中产公犊1102头,占50.95%,产母犊1061头,占49.05%,公母比为1.04∶1;在2157个产犊胎次中,产犊间隔平均为381.48d,难产率为0.28%,双胎率为0.28%,犊牛成活率为99.26%,群体第一情期受胎率为33.75%。  相似文献   

13.
1后备牛饲养目标1.1总体目标:保证后备牛正常生长发育,注重瘤胃、乳腺和骨骼的正常发育;提高后备牛成活率,减少发病。1.2配种:14~15月龄配种,体高≥127cm,体重≥375kg。2.2初乳要点2.2.1初乳特指母牛产后第一次挤的乳,第二、三次挤的称为过渡乳。推荐产后1~2h内将母牛初乳挤尽。1.3产犊:23~24月龄产犊,体高136~140cm,体重570~620kg,体况评分3.5分。1.4生长:日均增重750~800g;体高增加3cm/月(2~14月龄),1cm/月(14~24月龄)。  相似文献   

14.
选用83头14~15月龄的育成母牛,将其分成两组进行早期配种试验。试验1组选小型公牛冷冻精液配种。试验2组,对公牛不进行筛选,即用大、小型公牛的冷冻精液配种。对照组为46头18月龄的母牛,称其为晚配牛,所用公牛类型与试验2组相同。试验结果表明,与晚配牛相比,早配的试验1组每头母牛的投产月龄提前4.1个月/头,可使乳牛终生产奶量高,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每头可增收节支2373元,胎衣不下率减少2.3%,产活犊率提高3%,母牛的利用率提高6%左右。  相似文献   

15.
以会宁地区某奶牛场的荷斯坦牛为研究对象,选择2011~2013年不同产犊季节及不同胎次的健康母牛共200头,主要探讨产犊季节及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将所有产奶数据校正到305d产奶量,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做出不同产犊季节和不同胎次305d产奶量的整体分布曲线。对4个季节和5个胎次的产奶量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SR法多重比较,确定不同季节和各胎次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产犊季节和不同胎次对荷斯坦牛305d产奶量的影响均极显著。秋季(9~11月份)产犊的母牛305d产奶量最高,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属高产奶量季节;夏季(6~8月份)产犊的母牛305d产奶量最低,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其他季节,属低产奶量季节。第2胎的305d产奶量最高,随着胎次的增加,特别是第3胎及以后产犊的母牛305d产奶量逐渐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全年牛奶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在高产季节产犊和加强对高胎次奶牛的饲养管理,对提高奶牛群体产奶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在奶牛业的生产实践中,常遇到母牛产犊后长期不发情或屡配不孕,致使产犊间隔延长,影响其泌性能的充分发挥。为了探索其原因,我们曾于1985年春至86年末,利用乐山市家畜冷冻精液站附属奶牛场的黑白花奶牛群进行了奶牛妊娠后期的体况对产后繁殖和泌乳性能影响的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牛的选择和分组: 我们选用了年龄相近、胎次和分娩季节相同的黑白花母牛21头,根据妊娠后期的体况分为上等、中等等、下等3个组。上等和中等体况的牛各选8头,下等体况的选5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试验探究科尔沁肉牛犊牛最佳的饲养模式,为后续科尔沁肉牛早期补饲的推广和普及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体型相近,初生体重在34~50 kg之间健康的科尔沁肉牛犊牛60头,分为对照组、补饲组1、补饲组2,每组20头,补饲组按试验方案进行早期补饲,对照组按传统饲养模式饲养,对比6月龄各项数据及试验牛母牛产后发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补饲组与对照组相比,犊牛生长发育效果差异显著,试验母牛产后恢复明显加快,产后90 d内发情母牛占比显著提高。[结论]科尔沁肉牛犊牛早期补饲更利于犊牛后期生长发育,促进母牛早发情提高繁殖能力,结合数据分析得出早期补饲至6月龄是更为适合科尔沁肉牛犊牛的饲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界首县养牛户秦学饲养的一头5岁母牛,一胎产四犊,三公一母。分娩时由于难产死一公犊,其余三头生长良好。据畜主介绍:这头母牛是1984年8月份从外地买回的,产史不详。买回后并未当孕牛管理,几个月不见发情,腹围又逐渐增大,方才加强了饲养。1985年4月3日中午  相似文献   

19.
正牛的繁殖是用优质公牛细管冻精通过人工授精,使母牛受胎,产犊而完成。繁殖是增加牛的数量、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在营养与饲养管理条件满足其需要的情况下,母牛一年可繁殖一胎,一头母牛终生可产犊5~9头。现有的肉用杂种牛体成熟期通过改良  相似文献   

20.
人工诱导母牛一胎双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MSG、HCG、氯前列烯醇,处理肉用母牛以期达到促使卵巢同时排双卵、产双犊的目的。本试验共分三组,每组5头。在母牛发情周期的不同时期,按不同的剂量及注射次数。对母牛进行药物处理。其中I、III两组产犊结果相同,5头母牛其中产单犊3头,产双犊1头,产三犊1头,双胎率20%,三胎率20%,多胎率达40%(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