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机插水稻高产稳产的田间管理技术要领口诀:薄水灌溉、浅水活苗、巧施蘖肥、少吃多支、适时晒田、看苗施肥、化学除草、灭虫防病。机插水稻的田间管理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机插早稻秧苗返青期应坚持薄水灌溉、浅水活苗早稻机插秧苗后的3-4天,不要高速灌水,防止刚刚插下的秧苗随水漂移。如果田间缺水,可缓速灌水,薄水扎稳根。一般田间水层深宜在0.5-1.5cm之间,要防止长时间深水,造成秧苗的根系和秧心缺氧,返青期延长。  相似文献   

2.
机插秧的返青期,是指秧苗从秧床机插至大田后到正常生长的时期,一般返青期在2~7天.影响机插秧返青期的因素较多,除机插过程中插植部件存在伤根的客观现象外,秧苗素质、水、肥、天气均是影响返青期的关键因素.机插秧苗健壮根系发达、大田养份水份充足、气候适宜,机插秧返青就快,甚至不体现返青期 ;如果秧苗个体瘦弱,水、肥不当,连续阴雨、气温低,返青就慢.返青期过长,影响水稻的成熟期,甚至影响产量.如何缩短机捕秧的返青期,成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水稻机械化插秧与常规手工插秧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秧苗小(四叶一心,高度15~18厘米),二是栽插时大田水少(水层高度只有1厘米左右),三是插得浅(秧苗入土深度为1~2厘米)。因此机械化插秧在大田管理中要注重用肥、水分管理,才能使机械化栽插的水稻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要使水稻获得高额丰产,必须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期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水和施肥,而灌水层的深浅,又必须分别不同土质、不同气候特性、不同生长期等条件决定。在一般情况下,插秧期灌水深3—5分,浅水插秧可保证全苗,防止浮秧。假如插秧时水层过浅,则水中合泥量少,这样秧苗根部就有一个手  相似文献   

5.
(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表土过硬或过软;秧爪磨损。排除方法:除采取对应措施外,可减慢插秧速度,非乘坐式插秧机还可往下压手把。(2)插过秧后秧苗散乱。推秧器推出行程  相似文献   

6.
1 返青期:深灌露田插秧时,田面水应很浅,最宜1.67cm(0.5寸)左右。插秧后,在次日上午灌水,早稻可灌5cm(1.5寸)左右,晚稻灌6.66cm(2寸)。如果灌水后降雨,在不淹没秧苗叶心的情况下尽量不排水;若雨量大必须排水时,田缺不能全开挖,可压低田缺,排泄6.66cm(2寸)以上的雨水、以防失肥。插后5天左右返青结束,应露田。若田间尚有水层,应排水露田。  相似文献   

7.
正经几年水稻机插实践和总结,促早发是机插水稻获取高产的关键。(1)培育机插壮秧。早稻机插育秧采用养分全、肥效长有机基质,培育出的秧苗健壮、叶片厚实、基部扁蒲、根系发达、短白根多,机插后返青快。(2)加强水浆管理。机插后宜采用深水活棵、浅水分蘖的灌溉方式,确保秧苗早活棵、早发分蘖。(3)强化肥料施用。大田施足基  相似文献   

8.
秧田灌水深度对水稻秧苗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稻二优培九秧苗期2叶1心期至7叶期不同的灌水深度处理对秧苗分蘖及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秧苗期灌溉水的深度与秧苗分蘖和根系生长密切相关,灌水越深,分蘖发生和根系生长越不利。浅水层灌溉,能促进秧苗分蘖的发生,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秧苗素质;而灌水深度达到4 cm,则不利于秧苗分蘖的发生和根系生长,根冠比不足。提出在水稻生产秧苗期用浅水灌溉或无水层灌溉的有效水分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机插秧苗的损伤程度往往要比手工栽插的大一些,如果不正确掌握机插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则会出现“败苗”多,发根弱,返青晚等现象,严重影响粮食产量。那么,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机插秧苗早扎根、早返青呢?嵊州市农机管理总站经过多年试验,认为在品种选择、育秧、机插、管理等四个环节加以调控,机插秧苗就能早扎根、早返青,保证增产。1.品种选择首先必须选好适合机插的水稻品种。必须通过实际考察,确定合适的水稻品种。一般说来,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由于发根、分蘖能力都较强,所以机插后秧苗返青快,“败苗”就少。选用这类品种,秧苗机插后恢复力强…  相似文献   

10.
水稻栽插后,应采用科学合理的用水方法,才能促进禾苗健康生长,以增加水稻产量。 (1)少水分蘖 当秧苗进入分蘖期,应少灌水,田面保持1.5~3.0厘米水层即可,过深会抑制水稻分蘖,推迟分蘖时间,造成高位分蘖;过浅则导致分蘖过多,形成大量的无效分蘖,消耗太多的植株养分。  相似文献   

11.
水稻机插秧返青慢,返青期一般要比人工手插秧和抛秧慢3~5天,有的甚至慢5~7天。机插秧为什么返青期慢呢?这是因为机插水稻适宜移栽的秧龄为15~20天。此时,叶龄基本处于4叶期,刚刚进入自养阶段,根源基发育数目相对较少,加上播种密度高,根系盘结紧,机插时被拉伤的根系需要几天时间生长恢复。实践中还发现,水稻秧苗在运送过程中被伤害也很普遍甚至很严重,而且最容易被农民忽视。主要原因是,秧苗从秧田苗床铺放到插秧机秧箱上这一运送过程中,秧块卷成筒且多层叠压在一起,肩挑或用板车等运送到大田间,再打开秧筒,一块一块地摆到插秧机秧箱上。由于嫩绿的秧苗脆弱,容易折伤或折断。运送距离越长,叠压时间越久,秧苗伤害越严重。机插后秧苗要经过几天时间才能愈合生长,导致秧苗返青慢,严重的会造成死苗缺蔸。有些人没有明白和理解这一现象的本质,反而责怪于插秧机。针对造成机插秧返青慢的原因,应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2.
第四讲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续2) 第四节水稻机械化摆秧技术一、机械化摆秧技术的产生和特点在推广机插秧、机抛秧技术之后,人工摆秧苗技术和摆秧机应运而生。所谓摆秧技术就是将水稻带土规格化育秧秧苗,按规定行距和株距抛摆在水田表面的一种浅裁技术。它兼有插秧和抛秧的优点,并克服了其缺点。摆秧机与插秧机工作机构不同,插秧机的栽插机构需模仿人手取秧插入土中,机构复杂,造价高,钩秧、伤秧率高,返青迟,难以达到水稻生育前期的农艺要求:摆秧机又区别于抛秧机的无规则抛撒秧苗,影响水稻生育后期的农艺要求。摆秧机吸取抛秧机抛落秧苗的优点,达到浅植早扎根,立苗快,分蘖早,适应水稻生  相似文献   

13.
李君 《四川农机》2006,(5):36-37
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原因: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表土过硬或过软;秧爪磨损。解决办法:除采取对应措施外,可减慢插秧速度,非乘坐式插秧机还可往下压手把。2.穴株数偏多原因:苗床上水分过大;取秧量调节不当。解决办法:按每穴3-5株进行调整。3.插过秧后秧苗  相似文献   

14.
水稻插秧机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插秧机常见故障主要有:秧苗姿势不好,产生浮苗,田土插秧困难,插植叉带回秧苗,产生倒苗,插秧株数过多,产生漏穴现象,株数不均匀,苗箱上秧苗起拱,秧苗不滑动,秧针碰秧门,各行秧苗减少量不均匀,各行插深不一致,浮板浮动不良,插秧及行驶速度慢,秧门处积秧,插深调节失灵,某组栽植臂不工作,秧箱跳槽,秧箱不工作,送秧抬把后端过高,送秧齿轮不转,送秧轴工作转角小,送秧轴不工作,送秧轴间歇工作,定位离合器手柄卡滞,定位离合器分离不彻底,主离合器分离不彻底。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以便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一、机插秧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湖北省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水资源充足,是水稻主产区。因机械化插秧是小苗带土移栽,要求田块平整,浅水栽插、薄水勤灌。相对于传统手插秧秧苗小、秧龄短、发生虫害机率大、成熟期相对较晚,因此对水利、田块、气候等要求较高。机械化插秧要求水的深度应保持在1—3cm之内。秧苗普遍分蘖时,  相似文献   

16.
水稻机插秧具有稳产高产优势.在把好育秧环节后,重点就是搞好大田的整理和栽插后的生长培管.据观察,机插秧大田生长特点一般表现为:机插后秧苗返青期较长,分蘖表现为前慢后快,一般始见于5叶1心期.  相似文献   

17.
水稻插秧机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插秧机由于受到秧苗情况、地形环境、机器状态、操作不当等因素的制约,在机插过程中容易出现下面的故障: 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 (1)分析原因: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麦土过硬或过软,秧抓磨损。  相似文献   

18.
在双膜或软盘育秧机插栽培中,“超秧龄”的现象常有发生。“超龄秧”秧苗栽人大田后,秧苗成活率低下,返青慢,分蘖迟缓,严重影响机插稻的大田产量。连云港市农机监理所根据前两年的生产调查和部分试验结果进行技术初探研究,旨在研究秧床氮肥运筹与秧苗素质变化的关系及其机理,探求  相似文献   

19.
插秧机故障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原因: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表土过硬或过软;秧爪磨损.  相似文献   

20.
针对深泥脚田的泥脚深度30cm以上、田面积水层深浅不一致,以及土壤的硬底层较深、表层土壤流变性大、剪切应力小和运动阻力大等特点,设计研制了一种适应深泥脚田的SNJ2行插秧机,并在田间进行了机插秧试验,对SNJ2行插秧机的秧苗栽插质量(包括漂秧率、漏插率、伤秧率)、插秧效率和产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