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小麦—滨麦—偃麦草三属杂交后代进行了形态学、育性和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 :三属杂种杂交结实率较低 ,平均为 2 1 .8%。F1 自交结实率很低 (平均 2 .6% ) ,形态介于双亲之间 ,生长旺盛 ,熟期晚 ,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F2 、F3出现严重分离。 F1 根尖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 n=5 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平均构型为 1 2 .2 3 2 1 .0 6 0 .2 3 0 .1 3 0 .0 3 0 .0 2 ,同时出现大量多价体。说明普通小麦近缘种属染色体组 J和 E、St的部分染色体之间能形成不紧密的配对。PMC后期 ,有落后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末期 、末期 分别出现大量的二分孢子带微核和四分孢子带微核现象。这是 F1 育性极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小簇麦与小厘麦进行三属间杂交,首次获得了小麦—偃麦草—簇毛麦三属杂种.杂种兼有三属亲本类型的特征,为中间型,植株粗壮,穗大多花、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呈现较强的杂种优势.细胞学鉴定表明,三属杂种体细胞2n=49,与 AABBDEV 染色体组的期望值相一致.减数分裂行为十分复杂。PMCs 中期Ⅰ出现大量单价体.末期Ⅱ由于落后染色体的大量存在,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异常四分体。三属杂种自交可孕,结实率为0.2%.  相似文献   

3.
继首次获得小麦─偃麦草─簇毛麦三属杂种后,又进行了小簇麦/小偃麦//小黑麦异源多倍体间杂交,首次获得了小麦─堰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杂种F1形态兼有四属亲本类型的特征,为中间型,生活力旺盛,株穗数、株高、穗长、主穗小穗数的平均值均高于亲本的平均值,显示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根据F1植株颜色、芒形、颖形、颖肩、颖嘴及颖脊刚毛、茎基鞘毛、颈毛的有无等主要性状与亲本比较分析,确证我们用三种异源双二倍体或部分双二倍体之间杂交,已获得了真正的四届杂种。杂种F1能少量结实。  相似文献   

4.
以六倍体小簇麦为母本,天蓝偃麦草为父本,经杂交获得小簇麦─天蓝偃麦草三属杂种F1。杂种自交不孕,形态上呈双亲中间型,并保持双亲所具有的优良抗性。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2n=6x=42,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30.75Ⅰ+5.24Ⅱ+0.22Ⅲ+0.03Ⅳ。讨论了克服F1不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小麦与堰麦草属间杂种的幼嫩叶片、茎节、叶鞘和幼穗为外植体进行了离体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外植体之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及分化率都存在明显差异,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及分化率均以幼穗外植体为最高,余者较低。最终,建立了各种供试基因型的体细胞无性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小偃麦与小簇麦杂交育成三属杂种,并着重对其杂种后代结实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中间型小偃麦与小簇麦作为桥梁亲本获得三属杂种的结实率较高,平均为20.5%。F1自交结实率很低,仅0.2%,回交结实率为1.5%;F2自交、回交结实率都较F1有所提高,分别为0.37%、4.6%,F2中有两株全部结实。  相似文献   

7.
小麦近缘植物偃麦草属中有许多小麦缺乏的优良基因,如抗病、抗旱、耐盐、耐寒、耐高温及优质、高产等基因,通过远缘杂交将其优良基因导入小麦基因组中,对小麦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已将偃麦草的抗病、抗逆等多种基因导入小麦中,并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偃麦草属的其他农艺性状如优质、高产等报道较少。围绕偃麦草生物学分类、农艺特性、染色体组成及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对小麦遗传育种实践中高效利用偃麦草种质资源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设置了6种恒温温度、4种变温温度、3种芽床处理、2种光暗水平对偃麦草属(Elytrigia.Desv.)4种牧草种子发芽的适宜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种牧草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毛偃麦草(E.trichpphora):20;15~25;10~20;长穗偃麦草(E.0elongata):20;10~20;偃麦草(E.repens):15~25;20~30;20;中间偃麦草(E.intermdeia):20;15~25;20~30。在15~25℃和20~30℃变温处理下,胚根、胚芽生长健壮,使萌发种子的全株重量和简化活力指数极大提高。光暗条件不影响种子的发芽势,但光照显著促进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种子提高发芽率,而黑暗条件,对毛偃麦草和长穗偃麦草种子的发芽率有明显或显著促进效应。4种偃麦草种子的发芽率有明显或显著促进效应。4种偃麦草种子的发芽方式均以纸上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以5种偃麦草属牧草为试验材料,在增施氮肥后测定其株高、分蘖数、鲜草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后5种偃麦草属牧草株高、分蘖数、鲜草产量都显著增加。说明增施氮肥能够提高偃麦草属牧草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中间偃麦草含有丰富的优良基因,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对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与普通小麦复合杂交后代中选育的小麦种质系CH-9916进行细胞学鉴定,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为六倍体普通小麦,在苗期和成株期CH-9916对条锈病均表现免疫,中抗白粉病。通过SSR标记鉴定分析,其可能是由偃麦草的染色体代换了小麦的2D染色体。以上结果表明,种质系CH-9916可能是一个异代换系。  相似文献   

11.
以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2n=6x=42)为母本,荆州黑麦为父本,经杂交获得硬粒小麦-簇毛麦-黑麦三属杂种F_1代。杂交结实率为8.2%。杂种自交不孕。形态上呈双亲中间型,并保持双亲具有的优良抗逆性。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x=28,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26.63Ⅰ 0.68Ⅱ 0.004Ⅲ。用普通小麦作回交亲本获得的回交一代仍自交不孕,染色体数目的变幅为37~49。本文对簇毛麦、黑麦的有用种质在小麦改良中的综合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普通小麦─大赖草6N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情况及染色体C-分带,在中国春-大赖草杂种回交后代中选育出1个稳定的二体异附加系92G460。通过分析亲本及92G460的苗期叶片GOT同工酶酶谱表型,推测92G460中临时编为第11号的大赖草染色体来自N染色体组,该染色体携有属于第6部分同源群的同工酶结构基因Got-N2,故可以将大赖草中临时编为第11号的染色体命名为6N。  相似文献   

13.
稻米垩白直感遗传和杂交稻垩白米遗传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垩白是一胚乳性状,表现直感遗传(xenia);F_2的分离可在 F_1稻株上的米粒观察到。要选育无垩白米的杂交稻,必需不育系、恢复系均无垩白。观察了 F_1、F_2、B_1和 F_3的垩白分离,认为垩白由二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
应用P_1、P_2、F_1、F_2、F_3、B_1,和B_2世代,研究籼-粳杂种亚优2号(籼品系3037×带有广亲和基因的梗品系02428)的杂种优势和基因效应。结果表明:(1)单株产量和株高在F_1代有着突出的超亲优势,优势率分别为103.34%和28.61%。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由显性效应引起,株高优势则由上位性效应引起。(2)出穗期、每株穗数和粒重在F_1代均不存在超亲优势;每穗粒数虽超亲,但不显著。杂种优势的大小,决定于遗传机制,与双亲的表型差异无关。(3)单株产量和每穗粒数在F_1代就有较大的(接近于异质群体)个体间变异,可能是籼、粳的杂合性或亲和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高邮杂交鲫杂种优势利用及其遗传性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高邮杂交鲫(鲫?×白鲫?)的生长、生物学特性、食性、胚胎发育和遗传性状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一龄高邮鲫的个体增重平均比双亲高101%,群体增重比双亲高99.6%;二龄高邮鲫的个体增重平均比双亲高90.5%,群体增重比双亲高97.8%。除此之外,高邮鲫还具有肉质好、含肉率高、抗逆性强和制种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遗传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一个玉米6×6双列杂交系列中15个组合的7个主要经济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所研究性状中千粒重、穗行数、穗粗、行粒数和出籽率等籽粒产量有较大的正直接作用,并且以前两者最为重要这表明在玉米育种中,通过对这些性状的改良,并协调好千粒重与穗行数等的关系,可望进一步提高玉米杂交种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利用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作为将簇毛麦种质导入普通小麦的桥梁亲本,进行了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的杂交。以双二倍体作父本时,平均结实率可达26.32%,而其反交结实率仅1.49%。F_1对白粉病免疫,自交高度不育,但与普通小麦回交平均结实率高达25.09%。MI染色体构型主要是14Ⅱ+14Ⅰ,平均值为14.35Ⅰ+13.75Ⅱ+0.05Ⅲ,其构型的组成为(13.59D.V+0.76AA.BB)Ⅰ+(0.20D.V+13.55AA.BB)Ⅱ+0.05Ⅲ。减数分裂构型分析还得出,D组与V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频率仅为2.96%,说明D、V两染色体组间亲缘关系很远。  相似文献   

18.
中国赖草(Leymus chinensis)为中国特有,用它与普通小麦(T. aestivum)杂交并经连续选育已获得小 - 赖麦(Triticum-Leymus)新种质7个品系,主要特点是高蛋白质、高赖氨酸含量和抗条锈、叶锈及白粉病。细胞学研究结果:F#-2时在1个完整细胞内只有1,2,3,4,6……等少数染色体,还有大环、长链、桥、落后染色体等异常现象。1987年观察了大量花粉母细胞(13892个)及根尖细胞(435个)染色体,从中筛选出7个品系,其2n=43 - 49者占75.63%,其中n = 22Ⅱ和2n = 49各占90%以上者各有2个品系。叶片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杂种品系具有双亲互补酶带。  相似文献   

19.
对来自杂交组合中5/“S”265的1个抗条锈病小麦新材料011077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观察表明,011077具44条染色体,6条随体,为二体附加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分析表明,011077二价体总数是21.48,虽附加1对外源染色体,但染色体配对相对较好。C-带分析表明其22对染色体中有1对染色体具中间偃麦草强端带特征。基因组原位杂交(G ISH)结果显示,011077为二体附加系,所附加的1对染色体是源于中间偃麦草的St染色体,这对St染色体已与普通小麦染色体发生了遗传重组。011077高抗条锈病,且遗传稳定,可以作为优质抗病种质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