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从患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乌骨病鸡中分离出一株IBD病毒(IBDV)。该病毒是一株IBDV强毒株,可使4周龄健康乌骨鸡100%发病,死亡率80%左右,死亡鸡群的死亡率有明显的尖峰式曲线,死亡病鸡具有IBD的曲型病变。法氏囊呈弥漫性出血,外观呈“紫葡萄”样外观。  相似文献   

2.
从河北省6个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鸡群中,分离到6株强毒,均能使易感鸡36小时发病并死亡,发病率达60~100%,死亡率10~70%。人工感染鸡能见到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变。经血清学试验、鸡胚接种、电镜观察均证明,分离物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其中有的毒株,毒力非常强。利用其中毒力最强的1株病毒,经鸡胚多次传代培养育成1株免疫原性好,免疫期长,免疫效果容易监测的弱毒株,经野外试验证明,该毒株是防治IBD的一个很理想的毒株。  相似文献   

3.
从患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鸡中分离出一株IBD病毒(IBDV)。该病毒是一株IBDV超强毒株,可使10周龄健康鸡100%发病,83.7%死亡。死亡鸡具有TBD的典型病变。  相似文献   

4.
2011年8月,从河南省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群采集病料,通过鸡胚接种、琼脂扩散试验和RT-PCR等方法,证实分离的病毒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IBDV),命名为HB/11株。序列分析表明,HB/11株VP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发表的部分国内外IBDV超强毒株VP2基因序列相似性在99%左右;HB/11株VP2高变区基因含有七肽基序为SWSASGS,在222、253、256、279、284、294和299位上的氨基酸残基分别是A、Q、I、D、A、I和S,具有IBDV强毒的分子特征。动物回归试验表明,30日龄鸡群接种该毒株后引起鸡群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70%,剖检可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典型病变。因此该病毒为IBDV强毒株。  相似文献   

5.
1 前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易感鸡群中一旦流行便可100%感染发病,但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死亡率差异很大,在研究法氏囊病毒的毒力及疫苗的免疫效果时,无法用临床表现和死亡率作为评价指标,但患病鸡群的法氏囊、脾脏、胸腺、肝和肾的病理变化有明显的规律可寻。对这些器官进行了动态的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病理组织学变化是评价IBD是否发生及其发病程度的客观、准确的指标之一。2 材料和方法2.1 IBD强毒株由平原县当地发病鸡群采集的法氏囊(经琼扩和核酸电泳鉴定为该毒),研磨后1:5稀释,反  相似文献   

6.
朱子洁 《动物保健》2009,(7):29-29,3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和青年鸡的法氏囊等器宫,破坏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更易感染其它疾病。上世纪80年代末,欧洲、亚洲等国家开始逐渐有超强毒IBDV(vvIBDV)的流行。致使IBD的流行出现发病鸡群的死亡率可达到90%,发病年龄增高的新特点,使IBD成为严重影响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的烈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和青年鸡的法氏囊等器宫,破坏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更易感染其它疾病。80年代末欧洲、亚洲等国家开始逐渐有超强毒IBDV (vvIBDV)的流行。致使IBD的流行出现发病鸡群的死亡率可达到90%,发病年龄增高的新特点,使IBD成为严重影响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的烈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无论是在鸡群集中的鸡场,还是在分散喂养的农村,都有爆发流行。IBD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的传染病,具有发病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在自然发病鸡群中死亡率高达30%以上。尽管有的鸡场已使用过国内外法  相似文献   

9.
朱子洁 《兽医导刊》2009,(7):29-29,3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和青年鸡的法氏囊等器官,破坏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更易感染其它疾病.上世纪80年代末,欧洲、亚洲等国家开始逐渐有超强毒IBDV(vvlBDV)的流行.致使IBD的流行出现发病鸡群的死亡率可达到90%,发病年龄增高的新特点,使IBD成为严重影响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的烈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已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的蛋鸡群发生非典型IBD的原因,从2019年检测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阳性的病料中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从5份阳性病料中分离到5株IBDV,5株分离株均不致死SPF鸡,剖检后仅发现法氏囊萎缩,无其它典型病变;对5株分离株VP2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5株IBDV均属于新型变异株分支,而且5株IBDV分离株均具有IBDV变异株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222T、249K、286I、318D,另外也具有新型变异株的独特氨基酸位点221K、252I和299S;攻毒保护试验表明,使用当前的IBD灭活疫苗对IBDV经典强毒株可提供100%保护,对2019年分离的IBDV流行株保护率为50%~80%。研究提示,IBDV新型变异株已在部分蛋鸡群中流行,而且当前疫苗不能对鸡群提供完全保护,有必要研发用来预防IBDV新型变异株感染的疫苗。  相似文献   

11.
鸡新城疫强毒株的分离及其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鸡胚接种法从安徽凤阳某患病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HA、HI试验及知清中和接种鸡胚试验,确定为新城疫病毒。参照国际上规定的新城疫病毒力判定的标准及其方法,测定该分离株的鸡胚是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鸡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分别为44h、1.74和2.39。表明该分离株具有与新城疫病毒发型相类似的毒力,属强毒力毒株。用该分离株对16日龄的鸡、鹅、鸭分别进行了人工试验感染,其发病率均为100%,而死亡率为分别为40%-80%、40%-60%和0。  相似文献   

12.
王宝国 《中国家禽》2001,23(10):29-29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 (IBD)是一种主要侵害鸡免疫器官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病鸡免疫机能下降,很容易造成其他病原体感染。目前由于环境中野毒污染严重,致使免疫不当的鸡群常有 IBD发生。现将一例 IBD弱毒疫苗二免后肉鸡群发生 IBD并发肿头综合症的病例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2000年 7月,辽宁省葫芦岛市某养鸡户饲养肉鸡 5000只, 14日龄进行 IBD弱毒苗饮水免疫, 24日龄进行二免。二免后第二天发现一栋鸡舍 (存栏 1500只 )中鸡群开始发病,三天内死亡约 300只,死亡率 20%。 2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腹泻,排…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性疾病。本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若诊治不及时可造成鸡群大规模的死亡。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一例非免疫鸡群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自冀南地区发病鸡群分离到的4株(H株、W株、S株、X株)病原经鸡胚培养传代后的鸡胚病变、死亡及侏儒胚的出现、胰蛋白酶处理前后对鸡红细胞的凝集性及幼鸡攻毒试验证明,此4株病原均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IBV)。采集发病鸡群病死鸡的脾和肾制成灭活组织液治疗NIB,对两市46000只发病鸡治疗后的死亡率为7.83%~14.86%,而同地邻近鸡场发病后未注射组织灭活液的鸡群死亡率均高于30%,其差异极为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5.
新城疫病毒强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从发病率为100%、病死率为97%的鸡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凝集鸡红细胞的作用可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证明所分离的毒株为新城疫病毒。鸡胚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时间、1日龄雏鸡脑内致死指数、6周龄雏鸡静脉致死指数、血凝解脱及血凝素热稳定性等试验表明,分离毒为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其毒力比标准强毒F48E8株还强。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表明,分离毒的血凝性与F48E8相同,但中和特性与F48E8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地方流行毒株的免疫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省一些发病鸡场分离到JD1~JD10共10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毒株,用IBD标准阳性血清以琼扩试验进行了初步鉴定.并进行了IBDV分离物及其鸡胚适应毒免疫原对标准强毒IBDV-BC6/85株免疫保护试验,D78弱毒疫苗对IBDV各分离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以及分离毒株间交互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D78疫苗对JD2,JD5和JD10 IBDV分离株的保护率较低,分别为40%、50%和60%.分离毒株JD5、JD2及其鸡胚传代物E-JD2对强毒株的免疫保护率可达100%.交互免疫保护试验表明,JD2对其余各分离株的免疫保护指数达到80%以上,对标准强毒株和地方分离株均可产生有效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17.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病发病突然、病程短、发病率高,强毒感染时死亡率高,还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从而导致免疫失败,容易造成其它疫病的继发,是目前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目前认为有两个血清型,即1型、2型,两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1型属于强毒,致病力强。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用接种鸡胚法从南京地区某发病鸡群中分离出一株病毒。通过血清学试验和致病性试验等研究确定该病毒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该分离株可人工感染鸡,接种20日龄鸡后第2 d即开始发病,于第4 d出现死亡高峰,病死率达70%。免疫原性研究结果表明,用该病毒制成的灭活苗对鸡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19.
用接种鸡胚法从南京地区某发病鸡群中分离出一株病毒.通过血清学试验和致病性试验等研究确定该病毒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该分离株可人工感染鸡,接种20日龄鸡后第2 d即开始发病,于第4 d出现死亡高峰,病死率达70%.免疫原性研究结果表明,用该病毒制成的灭活苗对鸡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20.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或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近年来该病在我镇各养鸡场零星发生,对我镇林下养鸡产业造成严重危害。1发病情况印茶镇一林下养鸡户饲养6 500多只土鸡,该鸡群于5日龄用IBD弱毒疫苗进行了饮水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