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家致富》2024,(4):56-57
<正>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积极组织开展“农业保险创新年活动”,在农业保险机制、险种、服务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提升了农业保险服务质效,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一是农业保险机制创新将玉米保险区级财政补贴比例提高至25%,农户自缴比例从30%降至10%,切实提高玉米种植户的参保积极性和玉米保险覆盖率;  相似文献   

2.
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效机制,家庭农场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相比于传统的小规模农户,家庭农场更需要农业保险为他们分散风险,降低损失。在全面把握湖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基于2017年7~10月对湖北省武汉市郊区、荆州、潜江、襄阳等地家庭农场的农业保险情况的调研,从农业保险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客观分析湖北省家庭农场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湖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业保险作为保险行业的一个分支,可以降低农民的风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经营目标,可直接性的对农业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其对不同结构不同规模的农户存在需求量不一的局限性。政府对保险公司没有太多的期待,在农业保险方面没有完善的发法律法规。农业保险投保群体中绝大多数均为小规模种植,对此农业保险并没有太大的需求,建议政策上加强对保险公司的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参保农户获得强有力地获取赔偿保障,同时可普及更好的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并提高农户参保意识,便可扩大参保群体,增加种养殖农户收入,确保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稳固,提高农民参与保险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深入分析影响农户购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意愿的显著因素,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改进产品、提升服务、激发农户潜在购买需求,发挥国家财政补贴政策作用,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交易成本视角,利用黑龙江省6个地市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购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尽管66.7%的农户有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但仅有17.7%的农户非常关注农业信息,9.8%的农户认为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54.2%的农户表示对保险公司不够了解,58.0%的农户认为当前农业保险品种不能满足需求,6.1%的农户完全不懂保单条款,同时,农户对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公司服务、财政补贴力度及相关法规完善等方面满意度均不高。在影响农户购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意愿的因素中,种植面积、农户对农业信息的关注度、对公司了解程度、险种能否满足需求、农户对保障水平评价、财政补贴力度、相关法规完善程度等7个指标作用显著,且除农户对保险公司了解程度外,其余6个指标均对农户购买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研究阐明了为提升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购买意愿,应从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执行成本三个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建立农业保险数据库,降低信息成本;创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险种,提高保障水平,降低谈判成本;分档设计补贴比例,完善相关法规,降低执行成本等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江芸 《广东农业科学》2020,47(10):166-172
【目的】为推动广东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分析广东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方法】利用 2007—2019 年广东省农业保险的统计数据,并结合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的具体情况 , 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农业保险险种、财政补贴机制、发展水平、市场经营环境、农户风险意识和获得感等方面,分析广东省农业保险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险种仍偏少,农业保险补贴机制不完善,保险密度和深度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存在明显垄断现象,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较低和获得感不强。【结论】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需从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业巨灾保险机制、优化财政补贴政策、完善承保机构遴选机制、优化提升保险服务入手,推动广东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2007年以来,农业保险取得重大发展,成为分散农业风险、强化农户收入保障的重要手段。但农业保险除了直接的收入保障作用外是否还起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基于第二期“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数据,使用处理效应模型(TEM),分析农业保险对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三类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收入和购买农业保险比例方面均明显高于普通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粮食作物收入和经济作物收入均明显高于未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农业保险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和粮食作物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经济作物收入难以起到保障作用。进一步使用OLS模型验证农业保险对家庭经营收入的促进作用,结果依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风险承担和经营创新是农业保险影响家庭经营收入和粮食作物收入的主要途径。鉴于此,政府应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研发适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险种、将农业保险支持与其他支农惠农政策相结合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农业保险对农民种粮收益的保障效果,基于2021年山东和辽宁省1 546份入户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工具变量法和IV-Tobit等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及保障深度对农户种粮收益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赔付额度对种粮收益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实际赔付中理赔不规范所致。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农业保险主要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信贷可得和降低生产风险来保障农户种粮收益。相较于低兼业水平农户,农业保险对高兼业水平农户种粮收益的保障效果更明显;与未受灾农户相比,农业保险对受灾农户种粮收益的保障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日本农业共济制保险是农户、共济组合、政府3个层次构成的农业保险组织结构,通过保险、再保险的运行模式为日本农业提供有效保障。根据新情况,日本引入实施农业收入保险,通过准入门槛、精准测算、划分等级等措施,为农业经营者提供收入保障。中国农业保险可借鉴日本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从立法、制度、保险与其他农业发展对策相结合等多角度提高中国农业保险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风险保障是农业保险的核心功能,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是提升农业保险政策效果、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评估中国农业保险保障核心功能的发挥程度,基于客观数据,对近年来中国农业保险保障的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国农业保险存在保额设定不科学、费率厘定不精准、承保理赔不规范、发展速度与产业转型不匹配、产品创新不足、补贴效能未能较好发挥等突出问题。对标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和农业产业发展的现实迫切要求,建议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重点从加快推进农业保险风险区划工作、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扩面提标增品、提高科技支撑农业保险精细化和精准化水平、加速推进农业保险大灾基金建设、构建农业保险多元化和动态性补贴机制、提升农险政策普及度和人才队伍素质等方面发力,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农业保险及其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日本的农业保险日本农业建立在分散的、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之上,农业保险是日本政府为了应付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后果,以保障农业再生产的经营稳定,使之适应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重要的支持形式。早在1888年,日本政府的一位德国顾问保罗·迈耶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信息》2004,(10):17-17
日本农业建立在分散的、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之上,农业保险是日本政府为了应付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后果,以保障农业再生产的经营稳定,使之适应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重要的支持形式。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保险,对国家而言是保护和发展农业的重要举措:对农民来说是转嫁风险、分摊损失、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径。首先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作了分析,然后对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作了探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比如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完善法制环境、建立适宜的经营模式、提高农户保险参与率、积极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等。  相似文献   

13.
叶晗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7):206-209+246
发达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备和成熟的农业保险体系,但也存在着道德风险和寻租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我国农业保险应该推出多种农业保险产品和模式来保障和补贴农业生产者从而促使社会公平稳定;建立系统的基层服务体系,明晰基层服务与农业保险公司的责任边界;稳步扩展农业保险支持的范围和领域,在规模较大涉及人数较多的领域以政策性农保为主体,保障和满足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基本需求,同时小规模试点鼓励商业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军  帅朗  胡蝶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173-179
以水稻保险为例,利用湖北省4个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县市545个水稻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保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每公顷保障额度增加额、年龄、对完全成本保险的了解程度、对保险公司服务的满意程度、种植面积对农户参保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总保费增加额、从事农业生产时间、受教育程度、受灾比例和每公顷赔付金额对农户参保意愿影响不显著。基于研究结论,从调整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保险政策的相容性,加快建立多保障水平下农业保险产品体系;鼓励农业保险产品设计的精细化,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精准性3个方面提出了增强农户参保意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财政部修订出台《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相关专家表示,2021年,财政部已经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此次修订的《办法》更系统、全面地明晰了中央财政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方面的支出责任,并将其上升为制度,对提高自然灾害风险抵御能力、保障广大农户收益、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以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更好地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业保险能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但由于存在高赔付和高风险等容易引发市场失灵的特征以及基于中国的现实国情,需要政策支持体系保驾护航。通过分析美国和日本两个农业强国运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践经验,挖掘其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即推进农业保险立法、建立三级风险保障机制和公共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对中国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经验借鉴,并提出立法—机制—补贴的路径,驱动中国农业保险健康发展,达到农业保险稳定农村经济,实现农户、市场和国家利益多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蔬菜价格保险作为一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稳定蔬菜供给、保障农户收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保险试点情况及特点,指出保险实施具有分散市场风险、降低农户损失及稳定蔬菜市场供给等作用;系统总结了试点地区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财政资金、区域联动、结构与季节性协调及农户投保意识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了健全蔬菜价格保险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区域联动机制、扩大覆盖范围及提高农户认识等政策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往有关农业保险决策的研究较多从静态视角展开。本文在传统静态的农业保险参保决策模型之上,结合中国农业保险产品的特征,构建动态视角下的农业保险决策分析框架,阐释了农户的参保、在有参保经历之后选择退保以及对农业保险呈现需求排斥的动机。实证部分基于华中三省1051名从事农作物生产农户的调研数据,证实了获取政府补贴提高预期收益和转移农业风险的参保动机,风险赔付水平较低是农户退保的原因,以及务农风险较低或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是农业保险排斥的原因。而私人风险信息并未影响农户的参保选择,不存在明显逆向选择的参保动机。除此之外,结果还显示同群效应会显著正向增加农户的参保概率,并降低退保的概率。本文从动态视角理解农户的农业保险决策,为中国农业保险项目更好地发挥风险保障作用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有助于化解农业规模化经营带来的风险扩大问题。然而,现阶段赔付水平下的农业保险对农户规模化的影响仍有待研究。本研究基于山东和辽宁两省1 377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农地转入角度分析了农业保险对农户农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并通过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农业保险赔付对农户农地转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及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参保决策。农业保险可以促进农户农地转入规模的增加,有利于规模化经营。然而,当前农业保险赔付水平较低,风险保障作用有限,导致其仅能促进大规模农户进行农地转入。此外,农业保险对农地转入的影响还具有地区异质性。鉴于此,本研究建议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助推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优化农业保险赔付方式;同时推动农业保险精细化发展,注重“普惠性”与“差异性”并存。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民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当前我国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给农产品质量控制带来了较大困难,农民合作社可以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组织和治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从本质上看,农产品的内在属性和农产品市场结构是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农民合作社内部的利益共享机制、重复博弈机制、关系嵌入机制及权力约束机制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控制农户生产行为。农民合作社通过组织标准化生产、为农户提供安全生产服务、加强质量监督控制以及建立质量激励机制,既可以保障农户利益,强化其质量意识,又可以约束机会主义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