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金针菇生产发展迅速,许多单位引进我所选育的三明一号和日本信浓二号等菌株。三明一号菌株出菇快,栽培周期短,产量高,菇形圆整,菌柄较粗壮、抗病力强。经多年栽培,产质量稳定,但菌盖肉薄,较易开伞,菌柄基部也易褐变,制罐产品色泽较深。而日本信浓二号菌株菇体洁白,菌盖内卷,肉厚,开伞慢,较适合制罐,但出菇慢,栽培周期长,抗病力差,产量低,生物效率仅25~60%。为了选育出更优良的金针菇栽培菌株,笔者从1983年开始以这两个菌株为杂交亲本,进行杂交育种研究,获得了一批杂交菌株,其中19号菌株经四年的栽培结果表明,是  相似文献   

2.
杂交选育工厂化生产的金针菇菌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白色金针菇菌株FM、F21、F10和F3-W为亲本,各亲本分别选取30个有性孢子单核体进行3个组合间的相互交配实验。对杂交后代的综合分析表明,不同组合间在杂交成功率、杂交子代菌丝生长速度和子实体单产等性状方面表现各自特点,其中FM×F21组合的交配获取双核体成功率最高,为79%;FM×F3-W和F10×F3-W的成功率分别为28%和42%;3个组合可统计栽培产量的菌株数占参加栽培实验的菌株数的比例分别为59%、83%和84%。两组数据分别反映了不同组合间交配型因子的差异程度和杂交子代对栽培条件的适应性。3个组合获得杂交子代的子实体颜色均为白色,栽培实验结果显示,菌丝生长速度和单产间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浅黄色金针菇品种,以白色金针菇菌株QFC和黄色金针菇菌株Q100为亲本进行多孢杂交,获得24个长势较好的双核杂交菌株。对其进行工厂化栽培出菇初筛,结果 9个菌株未出芽,7个菌株产量低,8个菌株生长表现好、单瓶产量超过360 g。对8个优势菌株进行二次出菇筛选,得到菇形整齐、菇柄粗壮、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浅黄色杂交菌株ZX112。将ZX112与两亲本进行比较,结果为菌丝形态同黄色亲本较为接近,产量稍高于黄色亲本,低于白色亲本;菇形和菇体紧实度优于黄色亲本,与白色亲本相近。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浅黄色金针菇菌株,以黄色金针菇"新苏6"和白色金针菇"金杂15"为亲本进行两两配对单孢杂交。对获得13个生长快、抗病强的双核体杂交菌株进行工厂化出菇筛选。结果其中8个杂交菌株子实体为浅黄色,5个杂交菌株子实体为黄色;杂交菌株产量与"吐水"量大体呈负相关;筛选到产量高、颜色浅黄、抗性强、"吐水"少的适合工厂化栽培的菌株F1、F17和F9,产量分别达到296 g/瓶、278 g/瓶和271 g/瓶。试验为浅黄色金针菇进一步的杂交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四川省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福建三明真菌所引进的5个金针菇菌株以及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筛选保藏的4个菌株,连续栽培试验。统计头潮菇产量、商品外观,营养品质和脆度测定,筛选出适宜于加工专用的金针菇菌株F3-1,其每袋平均产量达到420.83 g,每100 g蛋白质含量为2.33%、氨基酸总量为1.66 g,脆度值达到330 g。经人体咀嚼测试,该菌株完全不塞牙,适合用于休闲、即食食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金针菇原生质体优良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针菇原生质体优良菌株的选育(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微生物室北京100094)周宗俊,吕和平,武艳霞,张学敏实验以本组辐射及再生后的金针菇(Fla-mmulinauelutipes)原生质体菌株为材料,根据各菌株子实体外观差异,设计了菌柄颜色浅淡,菌盖...  相似文献   

7.
金针菇高游离氨基酸菌株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DA培养基中,接入金针菇菌株日本信浓二号,置26-28℃中培养1—5天,在诱变箱中用30瓦紫外线灯管、距离5—15cm分别照射1—10分钟进行诱变,然后在28—31℃中并于黑暗条件下培养5—7天。依据菇类生长发育中的最佳形态与干物质指标;筛选出诱变菌株F_(331),是一个优质高产菌株。不仅菌丝生长速度和增殖量比原菌株和参与比较的杂交种10号提高一倍以上,并有特异性生育形态;其游离氨基酸含量在菌丝体中为3.2%,比原菌株和杂交种19号增高1.3—1.7%,在子实体中为6.4%,比原菌株和杂交种19号增高2.6—3.3%。  相似文献   

8.
金针菇新品种菌株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江山白菇(F21)为育种亲本材料,经系统选育,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白色金针菇新品种—江山白菇(F21-2),菌丝生长温度3℃~33℃,原基分化温度4℃~24℃,子实体正常生长温度5℃~22℃,比同类品种高2℃。新菌株平均单产0.51 kg.袋-1,生物学效率136%,种性稳定,现已成为浙江省金针菇常规栽培的当家品种。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单交配的方法,对两个不同温型平菇亲本菌株(白色高温型菌株和灰黑色中低温型菌株)的单核菌丝体进行随机组合交配,共获得209个杂交组合;杂交后代菌株在子实体颜色、菌丝生长速度、出菇期、子实体性状和产量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性状分化;黑色亲本菌株与白色亲本菌株杂交后代子实体颜色介于两亲本之间,表现为灰色,出菇期延长,杂交后代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以黄色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株FV7为材料,采用紫外线诱变、氯化锂诱变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等多种诱变方法对金针菇的菌丝细胞进行诱变,诱变后的菌丝细胞经过菌丝体生长阶段33℃高温初筛和子实体发育阶段20℃中温复筛,并经过多轮筛选获得耐高温突变菌株FV7EMS。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甲基磺酸乙酯对金针菇菌丝细胞的诱变效果明显,突变菌株FV7EMS能在20℃温度出菇,且生长速度快、菌柄较长,生物学效率比亲本FV7提高了28.82%,与亲本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金针菇耐高温新品种的培育,对于降低工厂化栽培能耗、多季节栽培金针菇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金针菇速生高产菌株选育初报罗昭亮(湖南省浏阳市古港中学410301)金针菇生产中,由于传代次数大多或外界条件不适,导致菌种退化,造成生产失利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近年来,笔者采用基质分离配合破瓶提纯法,对金杂19菌株进行连续分离选育,不但避免了菌种退化...  相似文献   

12.
在前期菌株筛选试验基础上,选取适宜金针菇再生法栽培模式的3个杂交新菌株进行出菇比较试验。结果表明:FZ8、FJ49、FZ11的生物学效率分别达到92.97%、90.33%、86.89%,比对照均有所增加,其中FZ8和FJ49的生育期分别比对照缩短11天和2天,FJ49子实体基部粘连较少。  相似文献   

13.
14.
用杏鲍菇9号菌株和11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杏鲍菇14号杂交新茵株。杏鲍菇14号杂交新菌株的子实体呈棍棒形,生物学效率达到84.64%。  相似文献   

15.
白灵菇15号杂交菌株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白灵菇4号菌株和10号菌株为亲本,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白灵菇15号杂交新菌株。白灵菇15号杂交新菌株的子实体呈手掌形,柄较短,产量较高,平均生物学效率达48.26%。  相似文献   

16.
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选育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杏鲍菇1号菌株和9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的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到109.20%。 ?A ?A ?A ?A ?A  相似文献   

17.
郭美英 《食用菌》1989,(4):9-10
金针菇杂交19号菌株,是以日本信浓二号和三明一号为亲本进行孢子杂交选育出来的,已于1988年底通过鉴定,是国产的一个优良杂交菌株。该菌株的选育及栽培试验情况,笔者在1988年第3期《食用菌》上已作了报道,现将其品种特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由于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而已经成为我国第六大食用菌,生产上需要培育更多颜色不同、商品性状好、产量高的优良品种。以颜色较浅的毛木耳栽培菌株ZP (浅褐色、大片,扁圆形)与野生菌株YS (白褐色、小片,近圆形)为亲本,单单杂交制备了100个杂交菌株。选择ZP的1个单核菌株与YS的3个单核菌株分别杂交以及ZP的3个单核菌株与YS的1个单核菌株分别杂交,得到5个杂交菌株(ZY1、ZY2、ZY3、ZY4、ZY5),随后进行拮抗试验与商品性状(颜色、耳片形状、大小)的遗传分析,并在海南进行生产试验(对照品种CK为当地栽培品种)。结果表明,5个杂交菌株之间及其与两亲本之间均产生拮抗现象;与较浅色亲本能够杂交出较深色的F1菌株,而且一个亲本的单核菌株与另一亲本的不同单核菌株进行杂交,杂交菌株商品性状不同,5个F1菌株均比亲本颜色深(ZY1、ZY3、ZY4为深褐色,ZY2、ZY5为褐色),耳片更宽,呈扁宽圆形,厚度超过双亲;5个杂交菌株适宜在海南省栽培,产量均超过对照品种,并且其中4个杂交菌株的泡发度也同时高于对照品种,可以作为新品种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香菇杂交26号菌株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种质标记法,以可出菇的交配基因型为遗传标记,以胞外酶种类,对底物专一性及酶活为生化标记,通过对糖苷酶的筛选进行育种。香杂26号是带有种质标记的新菌株,遗传标记:A_(14)B_(13)×A_1B_2,生化标记:内源纤维素酶酶活:45mm及外源纤维二糖酶酶活:45mm。香杂26号与亲本No.8.No.40酯酶同工酶谱比较,除同源酶带外分别出现了互补型酶带谱,显示出强优势组合的新菌株。生物学特性表明,香杂26温度适应范围广(10~30℃),菌丝生长期短(60天),生物效率高(室内栽培:118.44%比对照No.40增产62.8%,生产中试:90.98%),子实体中型匀称,柄细而短,伞厚,含水量低。用交配基因型做遗传标记可将杂交组合控制在可出菇范围。  相似文献   

20.
早熟金针菇新品种G1的杂交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针菇菌株F3-31和FM-83为亲本,经过杂交选育出优良白色金针菇菌株G1.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子实体农艺性状及栽培周期等为指标,对金针菇菌株G1与其亲本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G1菌丝生长速度快且生长势旺盛;平均单瓶产量达216 g,比亲本分别增产54 g、20 g,生物转化率也比亲本菌株高,达到72%;栽培周期43 d,比亲本分别缩短1 d、6 d;子实体各项农艺性状优良,是适于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的早熟白色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