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用菌》2021,(3)
详细介绍了高棚(双拱棚)层架栽培辽抚4号生产时间安排,原材料选择,发菌转色管理,爆发性出菇预防等技术。为该品种反季节栽培优质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食用菌》2015,(1)
<正>猴头菇长袋层架平卧栽培,以福建古田的"中棚、长袋、层架3穴出菇、出菇口朝下"的栽培模式最具有代表性。其技术原理是,长袋栽培利于"井"字型摆放发菌袋,散热好,利于防止"烧菌",减少了发菌层架投资;3穴出菇,大小适宜,菇形美观,商品性好;层架中、下层空气相对湿度大,容易满足菇体对空气相对湿度的需求;出菇口朝下,既能防止水分从出菇口进入菌袋,而造成积水烂袋,又符合菌刺向下生长的生物极性原理;中棚摆放菌袋,棚内菌袋密度适宜,空气流通性  相似文献   

3.
庆元县大力推广高棚层架栽培花、厚菇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制菇经济效益,减少菇粮争地矛盾。庆元县把大力发展高棚层架栽培花、厚菇生产,作为香菇生产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革新和提高香菇品质、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来抓。高棚层架栽培花、厚菇是庆元县食用菌...  相似文献   

4.
高棚层架式香菇栽培技术 ,搭建棚架 ,需消耗一定的林木资源 ,成本高。为了提高香菇栽培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从1998年开始探索低棚畦式栽培香菇花厚菇模式 ,经过三年的试验 ,取得了良好效果。1 低棚畦式的规格与制作  1场地选择 :场地要求干燥 ,环境无污染源 ,通风良好 ,阳光充足 ,有水源 ,排水方便。 2低棚畦式的规格与制作 :低棚为拱型弹篾塑料棚 ,棚宽 3 m,拱型篾长 5 m,塑料膜宽 5 m ,遮阳网宽 4m。长度视场地而定 ,棚内作两畦菇床 ,每畦宽 1.1m,中间走道宽 80 cm,菇床面比人行道及排水沟高2 0 cm ,菇床上每隔 2 5 cm横架一根…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2021,(5)
长根菇属偏高温型珍稀高档食用菌,发菌与出菇期较长,以覆土栽培为主,其菌棒和菇体极易感染霉菌。在分析近年来导致长根菇霉菌重度污染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棚地栽和控温菇棚层架立体周年生产条件下针对霉菌污染的绿色有效防控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根据秀珍菇经低温刺激,可有效促进原基分化,子实体形成后能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生长发育的特点,通过多年实践,探索总结出了利用制冷设施和搭建专用菇棚进行反季节栽培秀珍菇的生产管理技术:包括制作菌袋时间应安排在3~4月,搭建适宜的菇棚,选择中高温型品种,选择适宜的培养配方,制作适宜的菌袋,分潮做好发菌管理,防控菇蚊菇蝇等。  相似文献   

7.
所谓平菇“1 1>2”栽培模式,是指运用一次性爆发出菇技术,同时启用两个菇棚,一个发菌、一个出菇,两棚交替利用的全新生产模式,其生产效益远远高于相同的两个菇棚、相同时间段常规发菌和出菇的管理方式。1)栽培时间安排。运用该模式生产平菇,可参考表1合理安排栽培时间。表1栽培  相似文献   

8.
滑菇反季节栽培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玉谦 《食用菌》2001,23(5):17-19
滑菇栽培在东北地区主要采取春天接种、秋冬季出菇形式、为适应春季市场对滑菇鲜品的需求,笔者探索了冬季接种春季出菇的反季节栽培。通过小试和中试,选出了适合反季节栽培的滑菇品种03号,与参试的其它品种相比较,具有发菌快、出菇积温少、蜡层薄、出菇号、转潮快、菇质好等优良特性,小试平均单产1590g,中试平均单产1049g,在反季节栽培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苹果木屑反季节栽培香菇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栽培季节安排、栽培场地选择、菇棚建造、优良菌株选用、菌袋制作、出菇管理、虫害防治等各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苹果木屑反季节栽培香菇技术,为北方地区夏菇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90年代研究与推广的高棚层架代料栽培花厚菇技术,促进了我国香菇栽培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奠定了我国香菇生产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但这一栽培模式尚有2个技术问题未曾解决,一是割袋出菇操作十分烦琐,二是出菇时间过于集中,不仅费工费力,还严重影响香菇产量和品质。定向出菇技术同时解决这两个瓶颈问题。其技术思路是将大部分菌皮用保水剂覆盖,不使出菇,只留3 cm~5 cm空白菌皮以通气并出菇。其出菇特点是:无张力,免割袋,持续均匀出菇,营养分配合理,菇形极佳且产量高,真正做到优质、高产、省工目的。目前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1.
朱满堂 《食用菌》2021,(3):40-42
以香菇中香68、辽抚4号为试材,研究立棒、七层架等栽培模式的生产设施及生产工艺,掌握反季节香菇栽培的关键技术,为反季节香菇栽培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2.
徐占波 《食用菌》2010,(1):62-62
1采用两场制、减少重茬带来的损失 笔者所说的两场制,就是通常所说的室内发菌、室外出菇,可以根据需要搭建一个或多个发菌棚,棚内用木方、竹杆搭成栅栏式,分5-7层,中间用木方或竹杆隔开。香菇菌棒放在上面,间距3cm,上层与下层间距5cm,这种养菌棚既通风,又散热。养菌棚上方用弓型或三角型拱架均可,罩上塑料膜再用草帘遮光,草帘上方再罩高密度遮阳网,遮阳网与草帘间距50cm,防止阳光直射。这样的发菌棚基本上满足了发菌、转色的条件。棚内要定期消毒。  相似文献   

13.
袋栽香菇,一般在秋季进行,近几年我省又推广春栽(即反季节栽培),提高了菇棚利用率和延长了供菇时间,但有的菇农对春菇生长习性还不熟悉,导致减产少收。现将反季节栽培香菇成功的要诀介绍如下: (一)适当安排种菌时间 春栽香菇季节性很强,若菌筒制作排场过早,菌筒遇低温难以转色,表面会形成偏厚的“人造树皮”;若菌筒制作太迟,气温升高,接近或超过出菇的上界温度,菌筒转色深褐,会匆匆出菇  相似文献   

14.
根据南方气候特点,结合黑木耳生长特性,采用全日光、间歇弥雾长袋栽培模式栽培黑木耳.以福建省尤溪县海拔250 m的气候为例,黑木耳8月中旬制袋接种,10月中旬下地摆场,11月~翌年3月出菇.从出菇场地选择、发菌棚搭建、菌棒制作、接种发菌、刺孔晒筒、出菇喷水、清洁化干制、病虫害防控等环节,总结集成出一套适合南方长袋栽培黑木...  相似文献   

15.
利用高棚层架栽培夏菇时 ,由于高温、高湿香菇丛生易造成烂筒 ,刈袋挑蕾有不少好处 ,但太费时 ,鉴于这些原因 ,笔者做了采用涂布保水膜试验 ,现简介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菌株 选用武香 1号 (引自浙江省武义县 )。菌袋规格17cm× 5 7cm ,采用现有高棚层架。1.2 试验方法 保水膜为 90 %石腊 + 10 %皮带腊在一定温度下熔化混合配制而成 ,操作时用一个家用铁桶放入石腊和皮带腊后放在火上加热 ,待蜡熔化后 ,保持小火不至于腊凝固为准。然后剥去菌筒外面塑料袋 ,手持菌筒一端 ,浸入蜡液中 2 /3待 2 0秒钟左右 ,再翻倒过来 ,浸入另一端…  相似文献   

16.
香菇反季节低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宝军 《食用菌》2017,(5):63-65
<正>平泉县2007年开始香菇反季节覆土栽培,品种以L18为主。由于多年覆土栽培,黏菌危害严重,三潮菇后菌棒腐烂严重,经济效益严重下滑。2011年引进新品种L808,进行香菇反季节立棒栽培试验,经过四年的试验、示范、推广,栽培技术成熟,经济效益显著,单棒纯收入达到2元以上。香菇立棒栽培的子实体,菇柄弯曲,相对层架栽培,优质菇少,采菇、注水不方便。为了利用原香菇反季节覆土栽培设施,生产出优质菇,操作时又方便  相似文献   

17.
茯苓棚室代料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松木屑、松枝碎块、棉籽壳为主要培养料,采用“鲜菌核”作为“诱引”,进行菇棚层架菌袋覆土和大田坑穴菌袋覆土两种栽培方式的茯苓栽培实验。其中,以松木屑和松枝碎块为主要原料的栽培料配方栽培效果优于以棉籽壳和松枝碎块为主要原料的配方;菇棚层架栽培和自然露地栽培的产量均低于大田低矮简易棚栽培,在大田搭置低矮简易棚栽培方式获得最好成活率达92.85%,平均生物学效率达18.25%,这一栽培结果与对照的段木茯苓栽培结果接近。  相似文献   

18.
平菇冬季生料栽培,具有发菌速度快、时间短,能有效利用自身发酵温度发菌的特点。冬季栽培的平菇,出菇期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通过菇棚温度的升降调控出菇量,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北方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冬闲时间,进行平菇冬季生料栽培,使冬季农闲变农忙,增加经济收入。根据多年的生产指导工作,总结出了一套全开放式的发菌培养模式,使发菌成品率达100%。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发酵料加短时间高温灭菌处理技术,栽培、观测北京地区9个平菇品种的发菌情况、出菇情况、子实体形态及产量。结果表明,灰美2发菌快,子实体颜色好,产量较高,适宜晚秋栽培;8105出菇快,产量高,适宜秋季栽培;平菇009,发菌较慢,产量较低,但韧性好,菌盖厚,适宜早秋栽培。抗3单菇最重,650菌盖直径最大。  相似文献   

20.
山发育 《食用菌》2008,30(2):35-36
金针菇是一种低温小型菇类,适合高寒地区在温室中反季节栽培,栽培前景与效益良好。但在栽培过程中金针菇在发菌期间和出菇期间由于多种原因,常出现很多异常现象,对菇农造成重大损失。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栽培实践,对金针菇在发菌期间和出菇期间的很多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与总结,供广大菇农在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