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在农地私有化改革过程中,确立了农民的农地私有产权。但是这种私有产权只是名义上的权利,是一种份额权利,而不是实质性对土地的所有。叶利钦政府看到这个问题的缺陷,推进农地流转的尝试,但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农地流转尝试并不成功。因此,叶利钦时代的农地私有化改革只是确立了产权形式,而未能发挥农地产权的激励效应。普京政府看到了私有产权在没有土地流转下的困境,于是,通过《俄罗斯联邦农地流转法》,建立私有产权的自由流转制度,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俄罗斯农地制度变迁史证明,单纯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并不能发挥农地作为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只有将农地制度改革和农地流转制度进行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地产权的全部权能和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了波兰农地私有化工作不尽人意的方面,其国有农地私有化大多采取了租赁经营形式,取消农业合作社的工作经历了反复,私人农场的经营规模没有明显扩大,私有化后农业生产一度滑坡并长期起伏.波兰农地私有化对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农地私有化不是政府一相情愿,私有化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必须高度重视和培育适宜改革的宏观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引入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使得土地制度内部权利体系更加精细化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农地自身具有独特的属性:土地的边际递减规律对农地使用权制度设计的影响,中国当代农村土地状况对农地使用权制度设计的影响,农地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这些决定了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模型无法全部适用。因此,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农地私有化行不通,土地私有化不利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农地的利用规律决定了不适用农地的私有化。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的基础性制度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经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及研究价值。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分析范式,对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模式进行识别。由封建土地所有制经过制度更替后变迁至农民土地所有制,由农民所有制经过制度转换与更替后变迁至农民集体所有制,由农民集体所有制经过制度层叠后变迁至"两权分置"产权制度,由"两权分置"产权制度经过制度漂移后变迁至"三权分置"产权制度,这表明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是渐进式的并且具有极强的路径依赖特征,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是多因果作用下的产物。未来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应从多角度出发,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农地产权结构、以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农村土地价值观念、以农业数字化助力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升级,推动农地产权制度的良序变迁。  相似文献   

5.
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小农户是俄罗斯3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其中,小农户经济是游离于俄罗斯土地制度体系之外的经济体系,在苏联时代的国有农场与集体农庄的夹缝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俄罗斯时期已经与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经济体系三足鼎立。小农户经济具有稳定的私有土地产权,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逆市场性,受制于家庭消费规模决定了其发展的下限,同时又存在着劳动时间的分配决定着其发展的上限。上下限之间是在一个防止衰退和阻碍高速增长的范围内。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的小农户经济是一种半商品化的农业组织,具有私有产权属性,但又有悖于私有产权激励的特质,同时劳动时间分配与家庭消费规模决定了其发展空间,在农业人力资源匮乏的俄罗斯,小农户经济的存在有着合理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时期保加利亚实行高度集中的农业经营体制。私有化转轨后,保加利亚把土地退还给社会主义集体化时的土地所有人或者继承人。保加利亚农地私有化进展并不顺利,私人农场未形成主导地位,新的农业合作社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经营组织形式,农业生产经历了大幅度下降后恢复缓慢。保加利亚农地私有化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私有化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私有化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必须高度重视和培育适宜改革的宏观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7.
所谓"农地半私有化"制度,就是说这种制度名义上规定农地公有,实际上已经私有或近于私有.根本不存在是否或者怎样扩大农民地权的问题,农民的地权已经相当大了.从法规上看,虽然<宪法>规定农地集体所有,但是,<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已经把农民的农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农地的承包经营权被赋予农民财产权的性质,"公民财产权不可侵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地的所有权已经被掏空了.  相似文献   

8.
农地具有多种功能,农地承包经营权所承载和表现的功能特征变化与农户的流转选择具有紧密的关联.笔者通过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简要回顾,总结了农地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功能及执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探讨了此类特征对农地流转的现实影响,并从产权、制度基础、外部环境、组织选择等方面提出了主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凡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2):270-272
东欧国家由于其历史原因,农地制度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特殊性。选取东欧国家之一的捷克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农地制度私有化改革中的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以土地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引起土地所有权结构的变革以及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同时也产生了对土地流通以及建立和完善土地流通制度的需求,而这些变革是由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推动和约束的。一、土地所有权结构的变革俄罗斯(前苏联)曾效仿中国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却没有能释放农民家庭经营的潜能,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转向仿效西方的办法,实行土地全面私有化。1990年12月颁布《俄罗斯农民农场法》,将农地私有合法化,后又在1991年4月通过新的土地法典——《俄罗斯联邦…  相似文献   

11.
从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研究进行归纳:土地所有制关系、土地权利体系、农地制度创新模式、农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确定合理的农地制度变迁的衡量标准、正确处理土地承包经营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关系、转变认识和观念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依靠机制创新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确定了基本的土地经营制度,其决定了土地分散和细碎经营的特征性,但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分散占有与规模化经营之间的矛盾性降低了农地资源的高效配置,而农地流转制度可一定程度上弥补该缺陷,但因制度的缺失和不足,影响了农民流转意愿和行为,针对此,文中以农地流转制度变迁动因和农地流转现状为逻辑起点,围绕农地流转长期稳定性、规模化经营阐释其目标取向,并结合农地流转的主要瓶颈,提出制度完善的相关措施,以确保农地加速流转,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的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3.
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农户的意愿和选择,以有效地降低制度变迁的阻力。以现代产权理论为指导,基于湖南省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农户对农地产权制度的意愿和信心进行了研究,并对农户农地“产权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农地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兴 《甘肃农业》2006,(6):50-51
中国的农地产权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必须承认,中国对农村进行的改革发展到今天的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不凡的业绩;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深层次的矛盾和弊病日益暴露和突显,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焦点,所有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集体制经济;只有变革这种土地产权制度确立农民对土地的私有产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口农村现今面临的各种棘手问题;而事实上,通过对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历史回顾我们发现这种演变其实是在渐进地向私有产权过渡。  相似文献   

15.
从农业发展阶段性理论上看,中国和俄罗斯在城乡关系、工农业关系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基础性地位这3个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对于农村土地(农地)制度和农地流转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中俄两国农地流转制度变迁及其在微观边际效益、宏观资源配置以及对农业生产主体生产效率提升3个方面的绩效。在变迁和绩效的基础上,比较了中俄两国农地流转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6.
农村妇女土地产权贫困主要表现为农地使用权贫困、农地处分权贫困和农地收益权贫困,妇女土地产权贫困导致了其家庭贫困.从习俗元制度的视角来看,农村妇女土地产权贫困可以通过从夫居习俗、"丁口制度"、农地流转习俗及习俗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解决农村妇女土地产权贫困应确认土地承包权物权性质及加快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逐渐改变农村妇女从夫居习俗制度,加大《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7.
当前,都市农业的深入推进面临法律困境,包括农地产权结构失衡抑制都市农业增长、农业现代化立法滞后于农业技术探索、都市农业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等问题。应以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为都市农业发展的逻辑起点,以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建立我国都市农业法律制度,确立都市农业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18.
农地产权“三权分置”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当前的农地制度已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农地产权"三权分置"的改革成为了理论界和政策界关注的焦点。以1990年以来学者们对农地产权"三权分置"的研究为基础,探讨了农地产权"三权分置"的内涵与意义;阐述了农地产权"三权分置"的研究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农地产权"三权分置"目前存在的困境。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对农地产权"三权分置"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从博弈论和行为学的视角,地方政府联结了农地变迁两种推动力和在三方参与者中的特殊中枢地位,同时参与了农地产权变迁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区域内农民两种类型的博弈。在我国农地产权变迁出现原地不动和部分产权制度创新难以获得深化的背景下,笔者将地方政府行为纳入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的视野。选取山东平度"两田制"为实证研究对象,从地方政府的行动地位、地方政府行为主体及其行为、行为政府行为目标、地方政府行为手段和地方政府行为结果等5个方面对地方政府在农地产权变迁中的行为加以系统分析。最后,为了有效促进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建议充分认识地方政府在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的比较优势和重要作用;建立地方政府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地方政府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20.
农地产权抵押融资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从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路径来看,经济法律的滞后性是阻碍农地产权抵押融资开展的掣肘。为探索农地产权抵押融资的出路,分析了产权视角下我国农村土地改革路径和现行法律对农地产权抵押融资的约束,提出了建立专门法律和完善修改相关法律,规范建立专业化农地产权价值评估机构,银企加强协同合作,推动确权工作开展,规范农地流转经营制度,加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等四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