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俄罗斯在转轨时期,农业经济发展与农地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而当时农地初始状态复杂、农业市场环境不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元,三者交织在一起造就了俄罗斯农地制度改革的复杂逻辑。基于此,本文从苏联时代农地产权的复杂性入手,分析了俄罗斯农地私有化作为激进式改革,却取得了渐进式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公共领域、私有产权和低效率劳动并存的局面,农业企业的"公共领域"与"私有产权"居民经济的相互补充,造就了低效率劳动和高收入回报,农民从中获得的效益明显大于单独组建家庭农场所获得的收益,这就是其农地制度变迁的基础。认清了其农地制度变迁的逻辑基础,才能真正理解其私有化改革和农地流转改革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阿尔巴尼哑的土地改革包括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彻底解体,以及土地无偿分发给农户.这是阿尔巴尼哑改革与其他中欧和东欧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主要特点.介绍了阿尔巴尼亚的农地私有化政策和农地改革进程,对阿尔巴尼亚进行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集体土地市场化流转是一种正向的制度变迁,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和正义公平。因此从制度上承认与规范农地流转是应有之义。依笔者之见,清晰界定公共利益,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与非公益性用地,确立政府征用公益性用地与市场供给非公益性用地并存制度是承认和规范农地流转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4.
厦门特区农地制度变迁开始进入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旨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它的核心环节是营造具有厦门特色的农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制度和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形式,它的主体角色是农民、农业企业家与特区政府;从制度变迁理论与厦门特点看,农业企业家与特区政府的作用尤重要。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制度的创新思考——土地银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永生  朱连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932-14933
现有的土地流转模式难以达到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目的。阐述了农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土地银行的流转模式,并提出了运作策略。  相似文献   

6.
所谓"农地半私有化"制度,就是说这种制度名义上规定农地公有,实际上已经私有或近于私有.根本不存在是否或者怎样扩大农民地权的问题,农民的地权已经相当大了.从法规上看,虽然<宪法>规定农地集体所有,但是,<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已经把农民的农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农地的承包经营权被赋予农民财产权的性质,"公民财产权不可侵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地的所有权已经被掏空了.  相似文献   

7.
农地流转制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抛弃传统的综述框架,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近年来学者们关于农地流转障碍、制度创新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8.
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从包括制度创新、交易费用在内的诸多角度,深入探讨了农地流转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研究进行归纳:土地所有制关系、土地权利体系、农地制度创新模式、农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确定合理的农地制度变迁的衡量标准、正确处理土地承包经营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关系、转变认识和观念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依靠机制创新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调动了国有农场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了垦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迅速成熟的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又把农地流转制度的建立提上了农业体制改革的日程。关于农地流转制度的理论探讨,对农垦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两田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地方出于土地重组的需要而推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创新,经历了实验、大面积推广到90年代中期否定和1997年中央发文明令禁止,一直充满着争议.两田制实行暴露出了中国第二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分析对两田制存在的问题,并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一些反思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地流转制度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农村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研究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和俄罗斯、中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农地流转制度。研究表明,农地流转制度是实现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晰的权利界定,赋予农民充分的土地权利是实现农地流转的必要条件;完善的土地交易市场,市场一方面是农地交易的平台,另一方面能够在国家的监督下实现土地的公平交易;其他制度的保障,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能够在农地流转中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1978年秋天小岗村的大包干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2015年4月芜湖市获批全国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市;从小岗村的手印契到芜湖的土地流转试验,安徽省始终走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沿。制度决定发展绩效,把握时代脉搏能带动当地经济的活跃、进而在全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两次土地制度改革所处历史阶段、面临的时代背景、改革目的及推动主体有着诸多相同点,芜湖市土地流转试验对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示范作用,它可诱致全国土地制度再变迁。  相似文献   

14.
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地制度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地制度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它既包括一系列正式制度安排的改革与更民包括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扬弃,在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正式制度安排,但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本文在对非正式制度安排、现行农村神经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1978年开始发生的农地家庭承包制进行了新注释:家族意识与激进式的农地制度变迁,家庭、家庭观念与农地制度变迁;平均主义与农地  相似文献   

15.
<正> 随着城乡经济差别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弃”土离乡,有的甚至举家搬迁,造成大量土地闲置抛荒。这些土地只有部分通过转包等形式得到重新利用,更多的则是被撂荒。农村出现大而积撂荒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令人惋惜。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处于种地和打工的游离状态,他一部分耕地处于“半休耕”状态。而另一方面,一些  相似文献   

16.
17.
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韩鹏  许惠渊 《世界农业》2002,(12):14-15
中国和日本有着相似的资源秉赋和农地经营规模。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正在稳步提高,同时农业也面临着要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地的流转已不可避免,关键是如何引导和规范,因此研究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农地制度的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日本农地制度的改革历程“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农业领域内的封建生产关系仍严重存在,广大农民无地或少地,被迫成为佃农,地主利用对土地的占有权收取高额地租。这种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也给国家的工…  相似文献   

18.
土地流转: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是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回顾了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变迁的历史 ,从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存在的缺陷 ,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等方面阐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并为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健康有序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地使用权是对集体所有的农用土地直接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具有物权性质。我国现行法律对土地使用权流转规定模糊,可在物权立法中明确规定农地使用权的物权性质,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地使用权进入流通领域,实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运用制度形成原理及产权理论解释了我国农地流转制度形成的困境,地方集体组织与政府、农户之间相悖的利益关系以及农户残缺的农地产权是农地流转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地方集体组织利用职权通过对农户农地产权的侵蚀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依靠政府的力量变革农村中的部分生产关系、削弱地方集体组织的权利是农地新制度形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