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区冷浸烂糊田水稻垄畦改良的增产效果和操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垄栽稻萍鱼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阐明了潜育性稻田水稻起垄栽培,形成垄面种稻,水面养萍、水中养鱼的立体种养结构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水稻,红萍,鱼类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国情出发,中低产田改良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基本需求的必由之路。针对商洛山区耕地资源状况,分析研究了该区主要中低产田分布情况及土壤特性。提出了各类中低产田的改良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低产田的形成原因与培肥改良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低产田是由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培肥改良中低产田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深厚的土壤熟化层,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常用于中低产田改良的有播种绿肥,秸还田,增离有机肥,防治水土流失4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中低产田的类型,成因及改良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中、低产田的类型及其成因,并提出了改善灌溉条件、调剂质地、合理轮作、重施肥料、防除杂草等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玉门市中低产田现状,从增施有机农家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协调基肥与追肥的比例、推广绿肥种植、秸秆直接还田等综合改良技术,并按盐化僵湿型土壤、瘠薄型土壤、漏水漏肥型土壤、沙化型土壤分类提出了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与培肥改良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低产田的产生是由自然条件和耕作管理制度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针对黑龙江省耕地利用和生产力现状,分析了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提出了以防治水土流失、合理调整耕作制度、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培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促进粮食增产,保护粮食基础地位,改造中低产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阐明了潜育性稻田水稻起垄栽培,形成垄面种稻、水面养萍、水中养鱼的立体种养结构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水稻、红萍、鱼类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10.
粉垄耕作改良盐碱地效果及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本辉  申章佑  周佳  周灵芝  胡泊  张宪 《土壤》2020,52(4):699-703
在重度盐碱地上,采用粉垄专用机械2 a内耕作3次,并以拖拉机旋耕为对照,比较了两种耕作方式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容重、含盐量以及作物产量,探讨了粉垄耕作改良盐碱地的效果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粉垄耕作3次,0~20 cm土壤容重由试验前的1.27 g/cm3降至1.06 g/cm3,降幅达16.54%;而对照土壤容重降至1.12 g/cm3,降幅为11.81%,粉垄耕作比对照降低29.1%。第1次耕作后,粉垄耕作土壤0~20、20~40和40~60 cm土层全盐量分别为8.6、5.7和4.4 g/kg,对照分别为9.2、4.9和4.2 g/kg,粉垄耕作较对照的变化幅度分别为–6.52%、16.32%和4.54%,第3次耕作种植夏玉米,粉垄耕作玉米产量(鲜重)为12 150 kg/hm2,比对照(7 020 kg/hm2)增产73.0%。试验结束时,0~20、20~40、40~60 cm土壤全盐含量粉垄耕作分别为4.3、7.2和4.9 g/kg,比对照(分别...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为确定薯片专用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在高垄膜上覆土栽培条件下的最佳播种深度,设10、15、20、25 cm 4个播种深度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垄膜上覆土栽培条件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适宜播种深度为10~20 cm,以15 cm最佳,播种深度不宜大于25 cm。  相似文献   

14.
开沟起垄式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研制   总被引:21,自引:28,他引:21  
根据水稻种植农艺要求,研制了一种开沟起垄式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可同步进行开沟、起垄和播种。采用穴播方式将破胸露白的稻种播在垄上的播种沟中。采用瓢形型孔轮和两个充种室设计方案,可实现播量可调和精量穴直播。采用弹性随动护种带代替传统的固定式护种板,减少了稻种的破损率和对排种轮的磨损。采用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底盘,四轮驱动,在水田中的通过性能好。由于行距可选、穴距可调、播量可控,可适应不同茬口、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的水稻种植要求。在全国10省(区)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精量穴直播方式,可比人工撒播增产10%以上,比人工抛秧增产8%以上,比人工插秧增产5%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使稻田半旱式进行连续免耕,解决半旱式杂草争肥与习惯番耕作埂,对半旱式复盖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推广,用一定数量的鲜玉米秆、鲜稻草秆复盖垄埂与冬种半旱式葫豆青三种形式,分别在我县沙溪庙组、自流井组、遂宁组等紫色稻田进行试验与示范,三至五年沟埂互换一次,经五年来的探索,对抑制半旱式杂草滋生、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产量等均取了明显的效果。把稿秆还田、半旱式与复盖等技术结合一起,简便易行,真正作  相似文献   

16.
水稻改良强化栽培技术,又名水稻改良强化移植。它是根据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和栽培地的栽培条件,在充分考虑群体优势发挥时,以强化个体生长发育为手段来实现群体高产的技术体系。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以常规3:1式为对照,研究改良3:1式棉麦套作共生期田间小气候效应及对小麦生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式的田间小气候变化差异明显,小麦株高、穗长和千粒重等性状差异不明显。改良3:1式的小麦灌浆速率小于常规3:1式,结实小穗和穗粒数也少于常规3:1式,但穗数明显多于常规3:1式,产量也高于常规3:1式(相差462kg/hm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