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田脲酶抑制剂对^15N—尿素去向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苇  卢婉芳 《核农学报》1997,11(3):151-156
尿素施入稻田后迅速水解成NH^+4,两天后水层HN^+4-N含量即达峰值,混施脲酶抵制剂后,峰值可推迟1天,峰高降低,^15N示踪试验表明:PPD和NHPT两种抑制剂能明显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亦提高水稻对尿素氮的利用率,减少损失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增产效果,尤其是在高氮水平下,效果更加明显,而HQ则较差。稻草的施用对水稻生长有一定的影响,降低了水稻对肥料氮素的吸收,但能能提高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施用含硫化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5年开始在湖南祁阳红壤站布置了含硫化肥长期定位试验。3个处理(无硫、低硫和高硫)的施硫量分别为0、112、604 kg hm-2a-1。结果表明:SO42-—S在施硫处理的土壤和植株中都有明显的累积,连续施用含硫化肥24年后,表土中SO42-—S含量增加了158~229%,施硫处理稻草中硫浓度比对照高43~57%,而稻谷中硫浓度在处理问无显著差异;施硫对水稻的短期效应(1~7年)为提高产量和品质,中期效应(8~15年)为无显著作用,而长期效应(16年后)为负面影响,长期施用含硫化肥导致水稻(特别是晚稻)对Mg、Fe、B、Mo等元素的吸收量显著减少,并使高硫处理晚稻稻谷产量显著下降(1990~1997年比1982~1989年平均下降31.6%)。  相似文献   

3.
15N标记羊粪和稻草还田氮素的转化和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工作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15N标记羊粪和稻草单独施用或分别与尿素配合施用作为水稻基肥时,肥料氮的命运及共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对水稻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7  
连续两年(2002—2003年)共4季的盆栽试验,研究了几种国产控释肥一次性施用对水稻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国产控释肥1一次施用(BNCRF)、国产控释肥2一次施用(BLCRF)和国产聚合物包膜尿素复混肥一次施用(BRCU)处理的水稻分蘖动态与水稻专用肥一次施用(BNRSF)和分次施用(SNRSF,对照)处理间非常接近。等养分比例的控释肥与专用肥处理间水稻株高也无明显差异。施用控释肥明显影响地上部生物量变化,在水稻生长前期BNCRF处理显著增加,BLCRF处理早稻增加,晚稻降低,而BRCU处理早、晚稻均明显降低;收获期3种控释肥处理较对照SNRSF处理均显著提高。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水稻成穗数,每穗粒数亦有增加趋势,但对粒重无明显影响;BNCRF、BLCRF和BRCU处理稻谷产量比SNRSF处理早稻分别增产10.75%、15.81%和15.91%,晚稻分别增产7.66%、4.76%和14.05%,而专用肥BNRSF处理稻谷产量与SNRSF处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稻作制有机肥地下水位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和长期定位模拟试验,研究了稻作制、有机肥、地下水位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不同生育期甲烷的排放规律4种稻作制有比较一致的变化趋势,甲、晚稻均以分蘖期甲烷的排放速率最大,以后逐渐减少。4种作制中稻-稻-绿肥甲烷的排放量最小;有机肥施用可明显增加甲烷的排放量;高水位稻田甲烷的排放量明显高于低水位稻田;晚稻甲烷的排放量高于早稻。  相似文献   

6.
用两种红壤水稻土种稻,施用^15N标记豇豆绿肥,红萍和稻草分别与硫铵配合成的肥料。结果表明,配合施肥使低肥土水稻吸收的总氮量下降,肥料氮吸收率平均减低10%;而熟化土相应指标有增有减,稻谷增产。低肥土对肥料氮利用,以无机肥氮占总吸收量及谷实回收氮的优势;而熟化土两态氮吸收与谷实回收都接近平衡。  相似文献   

7.
有机肥对土壤NO3^——N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长期定位试验和调查取样的结果表明,土壤中NO3^--N的累积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过量施用有机肥会引起2m以下深层次土壤中NO3^--N的大量累积。当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时,土壤中NO3^--N的累积量随总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机肥对土壤NO3^--N累积的影响和对地下水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采用渗漏池模拟研究了洞庭湖区双季稻种植条件下施用控释肥料对氮素径流损失、水稻产量和稻株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等N量控释氮肥 (CRNF) 和70%N量控释氮肥 (70% CRNF) 的处理总氮 (TN) 径流损失量比施用尿素处理 (CF) 分别降低了24.5%和27.2% (P0.05)。主要是施用控释氮肥显著降低了水稻前期 (施肥后10 d内)的径流水中氮素浓度。与施用尿素相比,两种土壤上施用控释肥的早、晚稻产量均明显提高,特别是在河沙泥上,稻谷总产量以70% CRNF处理最高,比尿素处理增产4.95% (P0.05)。控释氮肥能明显提高水稻生长后期的植株和子粒中的N含量;在水稻增产显著的河沙泥上,70% CRNF处理的早、晚稻子粒N含量较CF处理提高了9.4% (P0.05)和23.3%(P0.01);其氮素利用率高于施用全量尿素的CF处理。  相似文献   

9.
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产量及基础地力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利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并结合盆栽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基础地力的影响,并分析水稻产量和肥料贡献率对土壤不同基础地力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氮磷钾肥(NPK)或氮磷钾肥配施稻草(NPKS)有利于双季稻产量的增加。NPK处理的早稻产量、晚稻产量和年总产量分别较对照(CK)处理增产100.7%、67.0%和81.9%,NPKS处理分别增产113.8%、77.7%和93.7%。CK处理早稻基础地力产量随试验年限的增加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晚稻基础地力产量在试验的前9年随年限增加呈极显著下降(p0.01),之后基本维持稳定。长期施用氮磷钾肥或氮磷钾肥配施稻草有利于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土壤基础地力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均表现为NPKSNPKCK。NPK和NPKS处理早稻基础地力产量分别较CK提高38.5%和68.1%,晚稻分别提高25.8%和49.0%。NPK和NPKS处理早稻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较CK提高21.4%和54.9%,晚稻分别提高12.8%和22.8%。无论施肥或不施肥,早晚稻产量均随土壤基础地力产量提高而增加;肥料对早晚稻产量贡献率随基础地力产量提高而极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是影响土壤基础地力的主要养分因子,土壤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对土壤基础地力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磷矿粉与硝酸或硫酸固体解磷剂干法1次加工制成两种含氮磷复合肥--硝脲磷、硫脲磷、用示踪法研究了这两种磷复肥在3种不同类型土壤上施用时水稻对其磷素的利用,研究结果表明,硝脲磷,硫脲磷两种复合肥对水稻全磷和结实的影响与上-氮肥相当或略高,尤以硝脲磷增产效果明显,但水稻植株全磷中来自这两种复合肥的磷量低于普钙处理,肥料利用率也低于普钙。硝脲磷、硫脲磷使水稻植株全磷和产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是促进土壤中难溶性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水稻施肥效果及肥料利用效率现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2006至2008年在湖北省17个县(市、区)分别布置早、中、晚稻试验54个、136个和61个,研究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明确当前水稻生产中的肥料贡献率及农学利用率现状,为湖北省水稻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早、中、晚稻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分别平均增产稻谷2153、2445和1908 kg/hm2,增产率分别为57.4%、44.0%和42.3%;分别增收1691、2413和1413 Yuan/hm2。肥料对早、中、晚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3.3%、28.6%和27.8%;肥料农学利用率分别为7.2、7.6和6.1 kg/kg。表明目前湖北省水稻平衡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平衡施肥是提高稻谷产量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几类聚合物(中性、阴离子型和两性型)对土壤吸附4种含肥料元素的离子(NH^+4、NO^-3、K^+、PO^3-4)和土壤肥料抗淋溶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中性和两性型聚合物能增加土壤对4种离子的吸附量,并提高土壤含肥料元素离子的抗淋溶作用,随中性和两性型聚合物施用量的增大,土壤对4种离子的吸附量和抗淋溶作用增加;阴离子型聚合物增加土壤对NH^+4和K^+的吸附量及其抗淋溶作用,降低土壤对NO^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桂中双季稻区的水稻氮肥施用效应,为当地水稻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2008—2009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进行了氮水平对早稻生长性状、产量以及氮肥农学效率影响的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对桂中稻区晚稻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能明显地改善水稻的产量结构,提高水稻产量。与不施氮相比,2年晚稻施氮处理的株高与有效穗分别平均提高10.33%、37.18%,单穗总粒数与千粒重分别平均提高17.06%、7.17%,产量平均提高37.00%。但当氮肥施用量>325.5kg/hm2时,随着氮肥的继续施用,晚稻氮肥农学效率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增加,环境污染严重。可见,在桂中稻区早稻施氮163.5~325.5kg/hm2时,既能稳定水稻高产,确保当地粮食安全,又能保证肥料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是桂中地区晚稻一个比较合理的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不同地区稻田甲烷排放量及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环境保护》1998,17(1):1-7
1993-1995年连续3年在天津模拟微型小区进行了4组水稻对比试验,1995年又武汉和广州大田上进行了两组早晚稻验证试验,研究了不同地区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及其控制措施。包括:施用沼渣代替普通堆肥,施用包被复合肥,硫铵,硝铵代替尿素,稻田间歇落干,以及施用氧化硅粉等农作措施,对减少稻田甲烷排放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丘陵生态区和洞庭湖生态区稻-稻种植制度中钾肥对水稻产量和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钾量为0、112.5、150和187.5K2O kg hm-2的条件下,在丘陵生态区红黄泥田上,150K2O kg hm-2的施钾水平已达到较高的产量;洞庭湖生态区的紫潮泥田中缓效钾与速效钾含量均较高,目前施钾效应不明显。两种类型生态区土壤上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明显地大于施用钾肥。丘陵生态区红黄泥田上的3个施钾处理两季水稻吸收来自肥料钾的百分数比例均高于洞庭湖生态区的紫潮泥田。丘陵生态区红黄泥田上的3个施钾处理早稻钾素利用率平均为35.0%,晚稻为51.8%;洞庭湖生态区紫潮泥的3个施钾处理早稻钾素利用率平均为27.1%,晚稻为42.6%。肥料氮的利用率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这一趋势在晚稻上更为明显。在每季水稻施钾量为112.5、150、187.5 K2Okg hm-2的条件下,钾素平衡出现亏缺。在早稻施氮量165N kg hm-2(丘陵生态区),150N kg hm-2(洞庭湖生态区)和晚稻施氮量180N kg hm-2的条件下,两种类型生态区土壤上的氮素平衡中氮均出现盈余,且氮素盈余量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探索了磷石膏农用的机理及其利用的途径。室内培养试验过程中,土壤pH值、碳酸氢根含量下降明显,土壤速效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田间试验表明,磷石膏在降低土壤中HCO3^-、CO3^2-及Cl^-、Na^+含量的同时,提高了Ca^2+、SO4^2-的含量。以磷石膏为主的水稻壮苗剂对水稻秧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石灰性土壤地区,改良盐碱土、生产调酸壮苗剂及研制改土肥是磷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一次性施用不同量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热带地区水稻产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与酶活性的影响,为该区域水稻高效肥料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水稻田间试验连续进行了3季(2018年早稻-晚稻,2019年早稻).施肥设5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常规化肥分3次施用(CF),采用一次性基施的等量、减10%和减20%氮磷钾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一种通过地下滴灌管施用N^15肥料的新型装置。将叶用莴苣植于未施肥并设有地下滴灌装置的小区内(4.06×53.34m),此区含4条南北向的田块。设置六个小区(1.02×2.00m),在小区内将N^15注射装置与地下滴灌管连接起来。不同氮水平(71-176kg·ha^-1)处理各重复三次,在生长季将含N^151.60和1.15atom%的尿素分五次分别施入低氮区和高氮区。然后在小区内或靠近小  相似文献   

19.
缓释尿素农田应用效应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美、加研制的缓释尿纱具有很好的商品销售外帑和独特的缓溶性能,提高肥料利用率作用明显,在水稻等多种作物上试验结果,当季增产幅度在5-10%左右,但后效十分显著,在油稻两熟和麦稻两熟上,一季施用,全年增产,年增产幅度达27.2-30.4%。预计该肥料有较好的商用开发前景,值得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20.
水稻专用BB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化肥长期定位试验和全省化肥试验网的结果,广东省多数稻田施用氮磷钾营养元素的水稻增产效应为: N> K> P。大部分水稻土有效磷含量丰富或极丰富,施磷一般对当季水稻增产效果差甚至不显效。然而,连续数季植稻不施磷则导致氮钾施肥的增产效果下降而出现减产。综合养分不同丰缺类型水稻土的肥料效应和土壤养分平衡状况,通过肥料效应的回归分析,建立施肥量与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广东省水稻专用BB肥营养配方及其产品的施用技术。经田间重复示范验证,本专用 B B 肥较之各地常规施肥和等实物量进口复合肥(15-15-15) 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并可节约肥料资源,降低施肥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