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水资源危机与其对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恩 《甘肃农业》2005,(8):65-66
根据美国《波土顿环球报》的报道:“中国面临水资源危机”,提出了其相应的对策: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立法,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要利用率;综合开发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强化地下水资源的人工补给;建立有效的地下水资源卫生防护带;加强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实施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2.
奇台县地下水资源动态及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奇台县自东向西常年有水的河谷有九条,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64亿m3,是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也是冲洪积平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  相似文献   

3.
本溪位于辽宁东部山区,水文地质情况复杂,地域间气候差异较大,影响地表水、气、热的分布与重新分布,同时对地下水天然动态、补给排泄条件、分布规律有着相关的制约作用。本次分析,仅对地下水在时空分布上的一些基本因素作了初步分析,内容粗浅,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尚义县位于张家口市西北部,分为坝上、坝下两个地貌单元,坝上为平原区,坝下为山区.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356.4毫米.全县水资源总量2.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8422万立方米,地下水7430万立方米,过境水9070万立方米.由于持续干旱加上没有大的河流和入境客水补给,地表水资源十分贫乏,大部分河流、湖泊干涸,水库蓄水量锐减,各类用水主要依靠开采仅占水资源总量29.7%的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5.
济南市地下水资源紧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济南市典型流域地下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对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14~2018年,典型流域地下水补给量68.13 mm,地下水补给资源量2.74×108m3。降水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水源,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与地下水补给量均具有相关性,年尺度下,R2达到0.95。2014~2018年,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呈增加趋势,其中,特枯年0.40×108m3,枯水年1.44×108m3,平水年4.01×108m3。受地形与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地下水补给量与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在空间上呈聚合分布。研究结果对于济南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依据《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对石首市境内5条河流、9条渠道、27个湖泊和11座水库共布设59个监测断面(点)的地表水及域区和高陵镇的地下水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和评价,分析了该市地表水和地下污染现状、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程度及其成因。地表水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5日生化需氧量等,地下水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较高;除天鹅湖和株树港水库为中营养外,其他湖泊水库均达到富营养化程度;主要是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生产、养殖业以及受污染的地表水入渗补给等因素造成了水环境污染。并提出了水生态修复对策,旨在为石首市境内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补给是水循环重要过程,选择正确的方法评价地下水补给量对水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将地下水补给方法分为物理法、示踪法和数值模拟法,总结了地下水补给方法的优缺点,为计算地下水补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吉兰泰盐湖是我国大型内陆盐湖之一,由于长期开采,湖区脆弱的水文地质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制约盐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查明控制盐湖发展的水文地质特征,利用GIS系统对空间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剖析,融合遥感影像解译,揭示了吉兰泰湖盆地层岩性、地貌、浅层地下水等水文地质特征要素,并从地表水汇集规律及地下水补给机制解译了盐湖成盐物质潜在水源载体的补给来源。研究成果对于评估研究区未来可开采石盐资源潜力与保障盐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下水最佳开发利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应用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从新疆水资源形成与分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新疆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即超采区(吐哈盆地)的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地表水资源丰富区,适度开采地下水;土壤盐渍化严重和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增加地下水开采规模,在流域不同地貌单位分限制,调蓄,调控和禁止4个开采区。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苏打碱土pH和EC与盐分组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苏打碱土上无植被"碱斑"和临近有植被的"草地"土壤水分、离子变化规律,研究了碱土各种离子及其与土壤pH、EC的关系.结果表明:即使在极端干旱的气象条件下,地下水对地表水补给能力仍然很强,地下水参与土壤盐分运动的现象明显.碱斑土壤pH高于草地;在高水分条件下,pH的峰值出现位置在地表下30 cm,土壤干旱过程,p...  相似文献   

11.
景电二期灌区白墩子盆地是一个封闭型盆地 ,当盆地地下水补给区的灌溉回归水和地下水蒸发排泄增量达到平衡时 ,由于地下水位埋深变浅而产生次生盐渍化。本文通过对景电二期灌区上水后白墩子盆地地下水补给和排水量计算 ,找出了地下水补给和排水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灌溉水对地下水补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土壤水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灌溉水入渗蒸发条件下的冬小麦生长期过程对地下水补给运动的数值模型,在埋深分别为2m和4m情况下,针对轻粘土和砂壤土两种土壤,采用目前常规灌溉定额和节水灌溉定额进行了灌溉水对地下水补给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耦合模拟在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梳理并分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拟中的主要问题、主要方法以及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的主要策略,认为分布式水文模型对较长时空跨度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水文循环进行耦合是未来水文模拟的重要方向,以流域为尺度的地表水地下水联合模拟调度将成为提高水资管理水平、保障水资源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大,流域整体水循环模拟必须综合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罗育池  靳孟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075-10077,10087
探讨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水功能区划的原则与总体思路、水功能区划分体系与分级分类系统、水功能区划分程序与方法。指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水功能区划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筹规划、合理开发与整体保护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英  兰伟  吴红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92-8695
针对新疆重盐渍化平原区地表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利用Modflow对选定研究区及其内部典型区的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进行了模拟,并对区内节水灌溉模式下地下水量的转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区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6.
干旱内陆区水平衡基本原理与模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在深入研究干旱内陆区域大汽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4水转化规律与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水资源计算、评价、利用、保护、规划等实践,应用水资源系统分析和数学建模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干旱内陆平原区地表水、地下水、供需水、耗水4水平衡基本原理以及水平衡模型。  相似文献   

17.
在青铜峡邵岗镇东方红村试验基地,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盐碱地节水灌溉对玉米各种生长发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覆膜情况下,玉米株高、叶面积、干物质、产量均高于未覆膜;无地下水补给时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及产量均高于有地下水补给。总体来讲,在盐碱地上玉米的各项指标以覆膜无地下水补给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作物需水规律出发,研究不同埋深浅层地下水对作物需水的补给模式及对作物蒸散的影响。[方法]设计5个地下水埋深处理,于2008~2009年采用底部密封的试筒进行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春小麦全生育期潜水蒸发试验。[结果]不同埋深地下水对作物生长以及田间蒸发散具有显著影响,补给占ET总量的比重从0到52.0%不等;地下水埋深较浅时,影响地下水对作物补给的主要因素是大气蒸散能力和作物根层深度,埋深较大时则主要受到地下水位的控制。[结论]揭示了不同埋深条件下潜水补给包气带及作物需水的机理及模式,为合理高效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优化春小麦灌溉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测年是研究地下水更新、利用等过程的重要示踪技术.以西安市地铁1号线为例,介绍了地下水溶解无机碳(DIC)14C测年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并使用加速器质谱法进行测试.采用Vogel统计学校正方法对数据进行校正,7个地下水DIC-14C年龄数据表明西安市地下水潜水层主要有2个不同的补给源:东郊浐河附近以河流渗透补给为主,西郊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相似文献   

20.
靖远县地处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隶属白银市,土地面积5809.4平方/公里。常年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240毫米,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县水资源总量329.96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年过境量329.57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储量0.17亿立方米,年均自产水径流量0.2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受潜水补给,为中低山基岩裂隙水,仅在基岩中低山地区及深切的沟谷段有稀疏的泉水出露,水量小且流程极短,并很快消失或被利用。自产水量主要是季节性洪水,除少数下渗补给地下水外,其余以径流形式补给黄河。总体来说,靖远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依靠黄河过境水资源量,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