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35个不同耐肥性玉米品种和品系幼苗的 NR 活力的测定,验证了作物品种耐肥性与 NR 活力间负相关关系。活体与离体测定结果的一致性为 NR 活力作为生化育种的指标之一,为作物育种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花生品种间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其耐肥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生主茎叶定型后的功能期,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很高,并可随其功能期保持一段时间后而下降.在整个生育期内NRA在苗期出现一次明显的高峰.苗期NRA与品种耐肥性呈负相关.经对大田栽培的两种粒型6个品种的系统测定,NRA的平均值亦与其耐肥性呈负相关,与花生叶片NO_3~-—N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所以,花生NRA的高低可作为生化育种的指标.在不同氮肥量做种肥的条件下,种肥用量越高,苗期NO_3~-—N含量越高,NRA越低,氮肥抑制了苗期NRA.  相似文献   

3.
北部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北部冬麦区各个生产阶段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48个。对13个主要性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探讨主要性状的演变规律。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今后北部冬麦区育种应注意稳定单株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并力求提高千粒重、降低株高。对抗病、品质、早熟等特性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早籼稻品种更替过程中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南方稻区品种更替过程中大面积推广的18个早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按高秆品种、矮秆品种、矮抗品种、优超品种4个演变阶段,采用常规栽培方法研究其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演变,产量、收获指数、每穗粒数均有提高;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变化不大。进一步分析表明,每穗粒数的增加是着粒密度改良所致。农艺性状与年代的回归分析表明,生物量与株高在1980年后有增加的趋势,生育期有缩短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决定早籼稻产量的农艺性状为生物量、株高、收获指数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的演变过程常常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是胁迫条件的变化,及耕作制度的改变和人们的经济要求相伴随,也必然伴随着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抗性、品质性状以及适应性等综合性状的改进。宁夏五十年来春小麦主栽品种:丰产性提高;株高降低、抗倒伏性增强;生育期变长、光能利用时间长、增产潜力大;抗病性增强;品质由单纯的数量型向质量、数量兼顾型演变,改变了宁夏小麦的品质结构。  相似文献   

6.
对凤稻系列品种的系谱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年代选育的凤稻品种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凤稻系列品种涉及31个祖先亲本,主要源于日本、云南、中国台湾及其他地区引进亲本,从性状演变看凤稻品种产量、品质和株型性状都不断得到改良。凤稻系列品种选育实践证明亲本选择很重要,今后高海拔粳稻育种中还需要广泛收集鉴定种质资源,在以现有凤稻品种作为骨干亲本的基础上不断导入抗性、优质、肥料高效利用等基因以解决生产所需。  相似文献   

7.
昆山地属太湖稻区,自古以来就是苏南重要的水稻种植地。对昆山市水稻品种演变经历的3个阶段(农家种自选自留阶段、自繁及引种阶段和良种补贴阶段)进行概述。同时通过阐述品种演变对水稻种植业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强化水稻品种利用的途径,以达到水稻绿色优质高效生产和促进稻米产业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近20年来中熟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是株高、有效节数、一二粒荚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单株粒重增加,底荚高度略有增加。分枝数、蛋白质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脂肪含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百粒重变化不大。株高、有效节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提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兼顾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是该区大豆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9.
北方粳稻不同品种产量及其与穗部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北方超级稻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产量及其与穗部性状相关性的结果表明,沈农265和沈农6014产量水平较高.其中沈农265比对照品种辽粳294和辽粳371分别增产7.96%和14.16%,与二者的产量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沈农6014比对照品种辽粳294和辽粳371分别增产9.50%和15.80%,与它们的产量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虽然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千粒重和穗数较低,但可以通过保证较高的每穗粒数来获得高产.结实率与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一次枝梗结实率、一次枝梗着粒密度、二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着粒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产量与着粒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结实率与着粒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遗传改良已经克服了着粒密度对结实性的不利影响,提高千粒重是超高产品种进一步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小麦品种更换与产量组分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凡华  福德平 《种子》2000,(4):50-51
本文对北京市小麦品种的更换、产量的变迁及产量性状的演变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在过去50年中,北京市已实现了六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换,单产由建国初期的645kg/hm^2提高到90年代的5736km/hm^2。平均每次品种更换单产提高1018.5km/hm^2,增产55.6%,其中新品种在产量提高中的作用占30%左右。在产量三因素中,穗数和穗粒数在50年中变化不,千粒中粒重的增幅较大,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并且仍有潜力可挖。北京地区超高产品种的培育应在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重点抓每穗粒数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籼(原丰早)、粳(京引127)稻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对 NO3的吸收和同化 NO3为氨基酸过程中有关酶的活力。结果指出:1)籼稻幼苗根对外液NO3的吸收能力高于粳稻;2)籼稻叶片把 NO3-同化为 NH4+的硝酸还原酶(NR)和亚硝酸还原酶(NiR)活力都高于粳稻;3)在进一步同化 NH4+(无机态氮)为氨基酸(有机态氮)的谷氨酸脱氢酶(GDH)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两条途径中,籼稻叶片的 GDH、GS 和 GOG-AT 活力都高于粳稻。这些结果说明了耐肥性弱的籼稻对 NO3的吸收同化能力高于耐肥性强的粳稻,也就是说籼稻比粳稻对氮肥的反应更敏感。籼、粳稻的这种差异可能也存在于其他不同耐肥性的作物品种间。这就以作物内在的氮素代谢基础说明了作物品种对氮肥反应的差异原因,即作物耐肥性的生理基础。还应指出在作物对 NO3吸收同化的诸因素中硝酸还原酶起着主要的和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方稻区的粳稻品种都具有很强的感温性,中早熟品种的感温性更为明显。同一品种在同一区域用同一栽培方式种植,其生育日数、叶片数量和经济产量是相对稳定的。而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种植或在同一区域采用不同播期方式栽培种植,其生育日数会出现长与短的变化,叶片数量可出现多与少的变化,经济产量也表现出很大差异。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中熟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近20年来中熟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是株高、有效节数、一二粒荚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单株粒重增加,底荚高度略有增加。分枝数、蛋白质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脂肪含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百粒重变化不大。株高、有效节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提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兼顾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是该区大豆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4.
籼粳稻杂交后代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籼稻中优早8号和粳稻丰锦杂交育成的重组自交系F6代群体为试材,研究了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颈和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长度、一二次枝梗实粒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二次粒率、穗颈粗、穗长、穗重、着粒密度、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且与二次枝梗性状关系更为紧密.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比、大维管束数比、小维管束数比与穗部性状关系却相反.维管束性状与结实率、千粒重、穗型指数和第1节位长度关系不大.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表明:一次枝梗效率对穗总粒数、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的直接作用都较大,对单株产量直接作用最大;而大维管束效率对穗部性状的间接作用都较大,对单株产量间接作用最大.籼型和偏籼型水稻大维管束效率>1/2,而粳型和偏粳型<1/2.粳型和偏粳型水稻一次枝梗效率接近1,而籼型和偏籼型在1/2左右.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穗部性状和单株产量关系密切,在亲本及杂交后代中所分化的程度明显不同,能反映出穗部性状良好的形态和机能,可以作为选择良好穗部性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籼稻品种的氮素累积量与根系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2001和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88个和122个为材料,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全氮含量以及13个有关根系性状,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籼稻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根系有关性状的差异以及影响籼稻品种氮素累积量的主要根系性状。结果表明:(1) 供试籼稻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2001年A、B、C、D、E、F类籼稻品种的氮素累积量分别为10.40、13.47、16.17、18.50、20.72、25.13 g·m-2,2002年分别为8.53、12.44、15.80、19.87、25.15、33.31 g·m-2,类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2)全生育期天数和每日氮素吸收量对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均有显著影响(R2 = 0.960~0.996),并且后者显著大于前者;(3)成熟期氮素累积量与单株不定根数、单株根干重、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株根系α-NA氧化量等全株根系性状关系密切,与单条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粗、单条不定根重等单条不定根性状和单位干重根系总吸收面积、单位干重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等单位干重根系活性指标关系不密切;(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株根干重、冠根比、单株不定根数和单株不定根总长是影响籼稻品种氮素累积量的主要根系性状(R2=0.429~0.591)。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聂守军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147-147
通过对黑龙江省28个水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株高与穗长、倒三茎长、倒三叶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与理论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35(r0.05=0.374 r0.01=0.478 n=28);穗粒数与剑叶宽、倒二叶长、倒二宽、倒三叶长、倒三叶宽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叶片的宽度与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理论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在干旱状态下,小麦苗高、分蘖、根系生长发育和根苗重变化,及其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品种耐旱性强弱影响了分蘖、次生根数量及根长,对根苗重影响较明显,耐旱性强弱与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山东省及黄淮麦区建国以来小麦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演变趋势以及当前高产新品种(系)相应性状的表现。随品种更替,产量水平不断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增幅最大,穗粒数在点播条件和大田条件下的演变趋势有所不同。株高降低,株型结构日趋合理,收获指数逐渐提高。从历史演变和品种现状综合分析表明,穗重是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提高穗重应注意千粒重和穗粒数二因子协调发展,千粒重改良的潜力和作用可能更大些。对山东省及黄淮麦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705份自然老化种子和435份人工老化种子的活力测试,及174份不同活力水平种子连续2年主要农艺性状观察.结果表明:水稻种子在发芽率80%-85%时活力指数已开始明显下降,70%-80%是一个各活力指标快速下降的区间,<60%种子活力基本丧失.种子活力对水稻生长影响集中体现在种子萌发期,当种子生长成苗后,由种子老化造成的田间生产性能的损伤程度随着活力衰退逐渐减弱,但两者的相关性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中熟高产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史新海  王广明 《作物学报》1996,22(6):750-756
通过对山东省1976 ̄1995年中熟玉米高产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中熟高产玉米杂交种产量的提高,主要由于选育了紧凑型品种而增加了密度(公顷株数和公顷穗数)、公顷粒数和提高了籽粒千粒重;1976 ̄1995年中熟高产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是,公顷产量、公顷株数、公顷穗数、公顷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呈上升趋势,穗长呈下降趋势,穗行数、穗粒数、株高、穗位高、大斑病、小斑病和生育期等性状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