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云南松毛虫发生期与危害程度预测预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发育进度法和期距法,提出了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 Lajonquière)发生期初步测报式;编制出了云南松毛虫预测预报虫灾级数表,进而提出了云南松毛虫危害程度初步测报式.研究结果为确定防治适期和是否需要防治及如何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毛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模型法和频次分布法研究了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幼虫的分布型符合聚集分布。低密度情况下的幼虫服从Neyman A型分布,幼虫在单株树上的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各轮枝层虫口密度差异显著,可将其划分为3组。比较6种不同的抽样方法,以Z字形法为最好。抽样数量以24侏为宜。  相似文献   

3.
分析马尾松毛虫的主要危害,并探讨当前马尾松毛虫害的若干预测预报技术。  相似文献   

4.
景东县云南松毛虫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houiLajonquière)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与林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云南松毛虫在景东县1年2代,以2,3龄幼虫越冬。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影响云南松毛虫发生的5个关键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开阔度、林分结构、土壤综合肥力。总结了虫源地林分和有虫不成灾林分的特点,虫源地林分特征为海拔小于1550m,阳坡或半阴半阳坡、开阔度小、土壤综合肥力差、纯林;有虫不成灾林分特征为海拔大于1550m,阴坡、大开阔度、土壤综合肥力良好、混交林。  相似文献   

5.
云南松毛虫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云南松毛虫是福建省柳杉的严重害虫。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卵于翌年一月中旬孵化,幼虫七龄,历期133—174天,蛹期64—79天,成虫寿命5—12天。其发生发展与林分的林木组成,气候、天敌等因子密切相关。用2.5%溴氰菊酯乳油,50%甲胺磷乳油,90%敌百虫晶体防治幼虫,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毛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在实践上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本文运用频数分布法,聚集度指标法和相关系数法研究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卵、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卵、小幼虫、大幼虫和蛹的分布型均属于负二项分布。五种抽样方法比较结果,棋盘式取样法最好。根据Iwao方法分析并计算了不同虫口密度下林间调查的最适取样数,进行了序贯抽样以及虫口密度与有虫株率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是属负二项分布,其分布基本成分是疏松的个体群。采用Iwao法测定聚集度和资料代换为佳,越冬期虫情调查以对角线法抽样精度较高,并可通过调查树干0~2米或树冠第一轮虫口,建立回归式推算全树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预测云南松毛虫的发生及危害程度,控制灾害。[方法]分析1983年以来丽水山区云南松毛虫大暴发的周期规律,研究虫害的发生发展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建立了松毛虫发生面积预测回归方程。[结果]丽水山区云南松毛虫的暴发间隔时间逐年缩短,暴发持续时间为2年,与上年虫口基数大有关系。云南松毛虫的发生与年日照时数、12月最高温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年雨日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1月日照时数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12、月的最低气温无显著相关。用建立的回归方程对2001~2006年的受灾等级进行拟报,发现结果与实际比较一致。[结论]云南松毛虫的发生发展与年雨日、年日照及1月日照、12月最高气温有很大的关系,建立的回归方程的预报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9.
选择10块不同立地条件的林分设样地,测定文山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分别建立最适抽样数关系式,并对越冬代幼虫进行序贯抽样分析、结果表明: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当m0=21条/株时,最大抽样数为282株;m0=17条/株时,最大抽样数为188株。  相似文献   

10.
三种松毛虫混合种群幼虫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三明市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中所调查的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采用概率分布模型、分布型指数及回归模型法探讨三明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三明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同时,列出林间调查最适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分析表,提出马尾松毛虫防治的上下限指标,为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组建了云南松毛虫越冬代自然种群平均生命表,并对其进行了关键阶段的分析,结果表明:种群消长趋势指数(I)大于1,种群呈上升趋势;成虫期的变动趋势与总K值相一致,说明成虫期是影响越冬代种群消长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3.
卢萍  何剑中  童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03-4306
[目的]探讨提取云南松毛虫蛹甲壳素的试验条件,为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研究云南松毛虫蛹壳中甲壳素的提取技术,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q检验,并对不同条件下的N含量和甲壳素产率做线性拟合。[结果]云南松毛虫蛹壳甲壳素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脱有机物质(蛋白质):NaOH质量分数为8%,浸泡温度为90℃,浸泡时间为10h;2)脱矿物质:HCl质量分数为2.5%,浸泡温度为40℃,浸泡时间为22h;3)脱色:H2O2质量分数为11%,浸泡温度为80℃,浸泡时间为2.5h。[结论]制得的甲壳素为白色片状固体,N含量为6.23%、灰分含量为0.22%、水分含量为6.28%、产率为29.53%,产品质量指标均达到食品级甲壳素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绿得保、苏云金杆菌和阿维菌素3种生物农药对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 3~4龄幼虫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绿得保1∶10,1∶15,1∶20配置比例杀虫效果均达84.97%以上,其中1∶15配置最适合林间大面积防治云南松毛虫;阿维菌素1∶4 000配置比例杀虫效果达93.23%,可适用于水源充足、树体矮小以及房前屋后等小范围防治云南松毛虫.表1参7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云南松毛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松毛虫在云南省分布较广泛,危害也较严重.以1999~2007年前人所做的研究为基础,从生物生态学特性、营养价值、预测预报技术及防治等方面阐述云南松毛虫在云南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探究柳杉毛虫成虫雌雄个体触角超微形态及性别差异,为研究柳杉毛虫不同寄主的搜索、定位能力以及化学感知机制差异奠定基础。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初羽化雌雄成虫的触角普通形态以及超微形态进行观察与比较。   柳杉毛虫雌雄成虫的触角均为黄褐色,雄蛾羽毛状,雌蛾短栉齿状;雌雄成虫共有6类13种感器,包括毛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1种、刺形感器3种、栓锥形感器3种、腔锥形感器2种、Bőhm氏鬃毛2种。成虫触角感器具有性二型现象,主要表现为锥形感器为雌蛾触角特有,毛形感器 Ⅱ 型为雄蛾触角特有;此外,雄蛾触角侧枝腹面毛形感器 Ⅰ 型排列较整齐,在长度、数量上与雌蛾差异显著(P<0.05),通常6~8根排成一排,中间间隔处散布1~2根毛形感器 Ⅱ 型,而雌成虫侧枝腹面毛形感器 Ⅰ 型排列则无规律。   柳杉毛虫雌雄成虫触角在普通形态上大体相似,但在侧枝的长度以及宽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多数感器在类型、结构与数量上相同,但锥形感器和毛形感器 Ⅱ 型分别是雌雄成虫各自特有的感器,并在感器类型及数量上具有显著差异,可能在其寄主与配偶定位、产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油菜田野老鹳草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5种聚集度指标调查野老鹳草在不同类型油菜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野老鹳草田间分布是以聚集为主,在部分低密度田块呈现随机分布.Iwao的M*-M回归模型和Taylor的b指数公式进一步测定表明,野老鹳草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有聚集和随机两种分布,且聚集强度具有密度依赖性.其聚集原因,在低密度下为环境因子造成;当密度大于11.2株·m-2时,其本身也可造成聚集.抽样方法以大五点和\"Z\"型取样最佳,同时给出了不同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8.
云南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云南松毛虫(1代/年)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幼虫取食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毛虫在腾冲县1年1代,以卵越冬,幼虫期取食云南松针叶量最大为12812cm。最小为6661cm,平均9619.7cm,测定了各虫态的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