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桥  王龙龙 《绿色科技》2013,(8):203-205
指出了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有机物质分解和养分释放、能量转移等生物地化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一直在研究中。从最初的平板培养法到现在的高通量测序法,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在一点一点改进,结果越来越准确。高通量测序现在能一次对成千上万条DNA进行测序,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时间和技术成本。在简要阐述454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新一代测序技术在土壤微生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人研究人类和不同种群基因组.综述了高通量测序在种群基因组学中的分析方法,包括获取多态性位点、基因组自然选择的检测方法、种群遗传分析方法、种群历史动态的重建和研究方法.以期为种群遗传进化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香山公园不同植物配置对黄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MiSeq)对不同年份和不同地点采集的黄栌根际土壤中的真菌进行ITS+5.8S rDNA基因测序、细菌进行16S rDNA基因V3-V4区测序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香山公园黄栌根际土壤样品中真菌多样性明显高于2016年,而且2018年驯鹿坡健康黄栌根际土壤的真菌多样性高于发病黄栌,有5个土壤样品中黄栌枯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检测为阳性。2018年驯鹿坡发病黄栌根际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最低,而2018年阆凤亭侧柏下健康黄栌根际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Illumina Solexa对泡桐进行转录组测序和数据de novo组装,并对得到的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分类及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N50值为2 278 bp、平均长度为1 410 bp的泡桐unigene共有188 019条,将其与NCBI的Nr和Swiss-Prot数据库比对后发现,分别有120 808条和85 880条unigene与其他物种的基因具有同源性.利用COG数据库可将有关的41 914条泡桐unigene分成25类,KEGG数据库分析发现共有43 553个unigene参与215种代谢通路.找到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泡桐unigene.  相似文献   

5.
以毛竹叶片为材料,采用小RNA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对小RNA数据库进行组装,进一步分析了毛竹中存在的病毒和类病毒,并采用RT-PCR和RACE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竹子样品中存在水稻东格鲁病毒(RTBV),覆盖率达到91.0%。在毛竹样品中扩增得到1 992 bp RTBV病毒类似序列,占其基因组的24.9%。RTBV病毒在多个毛竹样品中存在且不存在多态性。RTBV病毒可能是一个古老的植物病毒,在进化过程中禾本科植物将其序列整合到基因组中来防御RTBV病毒的浸染。  相似文献   

6.
聂衍韬  黄聪 《绿色科技》2022,(2):130-133
为了探究镉(Cd)污染土壤原位修复中细菌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特征,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土壤修复剂处理后土壤的细菌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修复剂的处理会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其组成。土壤中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8.99%~35.79%)、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13.29%~29.37%)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11.19%~21.69%)等,且不同处理之间在属水平组成差异明显。该结果有助于了解土壤中有效态镉与细菌群落的相关性,为后续寻找新的微生物修复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大连市童牛岭风景区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其功能区的变化趋势,采用多点取样法,在景区几个代表性功能区收集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真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此次分析土壤真菌包括9个门,33个纲,82个目,170个科,312个属,407个种。景区土壤真菌多样性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同功能区之间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总的趋势是人流量较少区域最高,路旁草地次之。  相似文献   

8.
利用Illumina HiSeqTM 2000平台对采自青海玉树的青杨进行高通量测序,SSR分析共获得7 067条SSR序列,复合型SSR共525条,发生频率0.149,平均跨度4 531.87 bp。SSR重复类型中,单核苷酸重复类型最多(33.96%);三核苷酸重复类型次之(31.00%);二核苷酸重复类型位居第三(27.69%);四核苷酸、五核苷酸、六核苷酸重复类型SSR含量很少(<8%)。二核苷酸重复类型中,AG重复类型所占比例最高,GA次之,CT、TC则紧随其后;三核苷酸重复类型中,AAG重复类型所占比例最高,GAA次之,TTC、AGA、GAG、CAG、TCT、TGG等重复类型数量相近。SNP分析发现,L1A中含SNP 162 343个,L2A中含SNP 229 115个。SNP 类型中,转换类型明显高于颠换类型,L1A中转换类型占61.06%,颠换类型占38.94%,L2A中转换类型占61.27%,颠换类型占38.73%。转换类型中,C-T发生频率最高,分别为30.75%、30.66%,A-G发生频率与C-T相差不大,分别为30.31%、30.62%。L1A和L2A 中SNPs类型及其发生频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L2A中与L1A中相对应的同一SNPs类型的数量之比约为2∶ 1。分析表明,在青杨的遗传多样性中,SNP标记较SSR标记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彭州市境内5种常见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绿地、农业用地、人工林地、滩涂地、撂荒地)下的土壤细菌和真菌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细菌37门106纲278目491科959属2137种,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藤蔓植物因其柔软能攀缘垂直构筑物或竖向物体营造绿色界面而深受造园者及使用者欢迎。藤蔓植物在园林景观创作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垂直绿化方面其功能展示更有特点。通过分析藤蔓植物在园景中的应用,结合多年工程施工实践,阐述了藤蔓植物在绿化施工中的技术问题,以此倡导在园林立面景观建造中多选用藤蔓植物,以发挥藤蔓植物的造景功能。  相似文献   

11.
植物叶际真菌与植物健康息息相关,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植物、微生物与其他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解同一生境下,不同植物叶际真菌群落和多样性差异,确定不同植物对叶际真菌组成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大理大学古城校区校园内50m范围内的大青树(Ficus altissim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和枇杷树(Eriobotyra japonica)三种园林植物叶际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叶际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广玉兰(M. grandiflora)、枇杷树(E. japonica)和大青树(F. altissima)。三种园林植物叶际真菌群落注释阶元中,Ascomycota门,Cladosporium属皆为三种植物叶际真菌群落的优势类群,其相对丰富度略有不同。此外,不同植物也有其特有物种,三种植物叶际真菌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植物种类决定叶际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不同植物自身的特性会塑造其独特的叶际真菌群落。  相似文献   

12.
双向电泳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作为高效、高分辨率的蛋白分析手段,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对其基本原理、特点以及在植物抗性研究中的应用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植物水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地球化学家在研究与生命有关的稳定同位素时发现,生物体中稳定同位素──特别是碳、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含量与其自身特点、生存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这就为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研究植物的生理生化活动、代谢机理以及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武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植物水分研究对新技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在植物根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植物学家都是利用一些传统的方法对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而对于深埋地下的根系所隐藏的秘密却很少有人知晓,将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应用于植物根系的研究是前所未有的,它结合CCD摄佝技术将拍摄到的埋藏地下的根系图片输入到计算机专家系统中,图象处理软件系统对其进行前期和后期的处理,从而描述植物生长是否异常并提取特征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中国木兰科含笑属植物繁殖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生化标记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生化标记的种类并对其在植物品种鉴定、新品种登记、品种纯度和真实性的检验以及品种间亲缘关系和系统分类研究中的贡献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植物细菌性病害检疫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植物细菌性病害的常规检验技术、免疫学技术、核酸技术等检疫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1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概况 早在1839年,细胞学家施旺在他编的《细胞学》一书中指出:“每个细胞应该可以独立生活和发展,假如具有正如它存在于有机体内一样”。1902年,德国名植物学家哈伯特根据这个学说的理论,第一次大胆提出,要在实验室里的试管中人工培育植物,他预言离体植物在生理上、发育上具有潜在的全能性。1930年代初到1950年代末,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9.
传感技术在精确检测植物水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传感技术应用于植物水分的精确检测,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其关键技术是研究可同时精确测量叶片厚度微变化和温度的双参数融合式传感器,测量叶片厚度微变化的传感器原理实验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20.
二维码技术在大学校园植物认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林业科技》2015,(4):188-191
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为例,分析当前校园内植物认知教学中以及植物标识牌存在的问题,概述了二维码技术及其在植物认知应用中具有丰富解说内容、促进互动交流、提高认知效率等优势,并对二维码技术在校园植物认知中的运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