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妍  赵红盈  宋小双  遇文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111-12112,12192
[目的]探讨豚草提取物对杨树烂皮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为生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温浸-超声波连用提取法对豚草活性物质进行了提取,并研究了提取物对杨树烂皮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不同浓度豚草提取物均对杨树烂皮病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呈线性增长趋势.[结论]豚草对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生态环境及哺乳动物无害.  相似文献   

2.
PDA平板拮抗试验表明,哈茨木霉对番茄褐斑病菌有强烈的拮抗作用,其孢子悬浮液的含孢量为105~108个/mL时,对番茄褐斑病菌的抑制率高达82.5%。比较测定了哈茨木霉菌液和4种药剂对番茄褐斑病菌的抑制效果。哈茨木霉对番茄褐斑病菌的抑制作用较50%速克灵WP和50%退菌特WP相对较差,哈茨木霉菌孢子悬浮液含孢量106个/mL的抑制效果与75%百菌清相近,含孢量108个/mL的抑制效果与70%甲基托布津相当。  相似文献   

3.
哈茨木霉几丁质酶基因提高水稻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农杆菌介导法将木霉内切几丁质酶基因ThEn-42导入粳稻台北-309和农虎6号中。PCR检测表示ThEn-42己整合入水稻基因组中。在温室中进行的抗病性检测结果表明:T0代转基因植株对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抗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T0代转基因植株的离体叶片也表现出对纹枯病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哈茨木霉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致病疫霉生长的抑制机理,采用生化方法对经提取物处理的致病疫霉菌体内保护酶活性、菌体可溶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呼吸速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提取物处理的致病疫霉菌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48 h分别下降了89.06%、86.96%、97.47%和97.63%;菌体处理48 h后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了62.5%, 而MDA含量上升了60.98%;处理后病菌电导率一直呈上升状态,呼吸速率缓慢下降,处理48 h后,电导率上升了40.89%,呼吸速率下降为0。综上,哈茨木霉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可降低致病疫霉菌体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菌体保护酶(SOD、CAT、POD)活性,提高菌体MDA含量,提高菌体电导率,降低菌体呼吸速率。提取物处理后,致病疫霉系统清除自由基出现障碍、细胞膜被破坏、电解质外露,致使致病疫霉菌体遭受损坏,这可能是哈茨木霉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致病疫霉生长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哈茨木霉菌株和杀菌剂对绿巨人褐腐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T5菌株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为50.92%;爱苗对绿巨人褐腐病菌的抑制率最高,为73.03%,其次为多菌灵59.08%。多菌灵与木霉T5联合抑菌结果显示,抑菌作用随着多菌灵的浓度升高而明显增强,多菌灵浓度为75、150、300μg/mL时的抑菌率分别为41.71%、68.00%和82.86%。  相似文献   

6.
用3种实验方法研究了哈茨木霉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效果,分别是哈茨木霉和禾谷镰孢菌在PDA培养基上的对峙培养,哈茨木霉和禾谷镰孢菌在载玻片上对峙培养,哈茨木霉发酵液的上清液对禾谷镰孢菌的抑菌圈实验,并对培养基、pH值、温度3种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3种实验方法的结果均表明哈茨木霉对禾谷镰孢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哈茨木霉适宜生长的条件为培养基PDB,pH值6.0,30℃。  相似文献   

7.
哈茨木霉对辣椒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田间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制剂处理土壤,栽培辣椒,结果表明:哈茨木霉不但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根腐病具有一定的防病作用,而且能促进植株生长,提前开花、挂果,提高产量15%左右。  相似文献   

8.
黄绿木霉菌代谢产物对杨树烂皮病菌抑菌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利用室内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黄绿木霉菌代谢产物对杨树烂皮病菌的抑菌能力.黄绿木霉菌代谢产物在经121℃处理25 min后,50%浓度下抑菌作用可高达100%.在pH为3~9范围内该代谢产物的抑菌能力变化不大,说明pH变化对其活性没有影响.在对黄绿木霉菌发酵过程中,利用马铃薯葡萄糖(PD)培养基即可达到有效的抑制杨树烂皮病金黄壳囊孢菌菌丝生长的目的,而且利用马铃薯葡萄糖(PD)培养基发酵3~4 d的黄绿木霉菌代谢产物抑菌效果最好,抑菌中浓度最低,发酵时间过长与过短,均不利于对病原菌的抑制.经黄绿木霉菌代谢产物处理的菌丝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均发生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病原菌菌丝体发生变化,细胞壁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9.
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测定哈茨木霉M-17对尖孢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木贼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抑菌试验测定菌株M-17在添加中药残渣固体培养基中发酵产物浸提液的抑菌作用,筛选对5种供试病原真菌具有抑菌作用的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17对尖孢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木贼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6.39%、66.18%、  57.06%、66.38%和51.29%;在添加中药渣固体发酵培养基上,菌株M-17的发酵产物浸提液对不同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同,其中配方为甘草∶玉米粉∶木屑的固体培养基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配比为5∶4∶1时,M-17发酵产物浸提液对木贼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76.89%;配比为3∶5∶2时,对木贼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78.45%和72.20%;配比为7∶2∶1时,对木贼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77.19%;配方为板蓝根∶玉米粉∶木屑、配比为3∶5∶2时,M-17发酵产物浸提液对木贼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77.99%。不同固体发酵培养基和配方影响木霉M-17发酵产物对不同镰刀菌的抑菌作用,为木霉菌制剂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研究哈茨木霉 TS1与多菌灵复合使用对水稻幼苗的诱导抗病性及对立枯病的防治效果.水稻种子经哈茨木霉 TS1与多菌灵复合处理后,水稻幼苗根部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活性均高于对照;复合处理对立枯病的室内防效达82.25%,比哈茨木霉TS1和多菌灵单独处理分别提高26.87%和9.90%.田间实验表明,菌药3种配比处理对立枯病的防效均大于单独处理,其中以6∶4配比的防效最高,较单独处理分别提高44.46%和11.66%,差异显著;经复合处理的水稻秧苗在株高、根长、百株鲜重和百株干重上均显著高于对照;哈茨木霉TS1可以在水稻幼苗根部定殖,每克根的根际和根表定殖量分别为104和103个以上,不同菌药配比对根际和根表定殖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稻瘟病拮抗细菌发酵配方与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拮抗细菌(Bacillus pumilus)在不同培养基配方下培养48h后,其发酵液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随稀释倍数的增加而减弱,其中配方Ⅸ发酵液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其它11种配方。通过在不同pH与不同时间的条件下培养拮抗细菌(Bacillus pumilus)所得发酵液抑制作用亦随稀释倍数的增加而减弱.当培养基的pH为7时,拮抗菌的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其它pH;当发酵时间为48h时,各发酵液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其它发酵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拮抗细菌在配方Ⅸ中培养48h后,其发酵液的抑制效果为供试组合中最为理想的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2.
具有稻瘟病菌拮抗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梯度稀释分离法,从黄河稻区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出耐高温芽孢菌722株。通过真菌生长抑制试验,获得具有稻瘟病菌拮抗活性的菌株27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鉴定,获得具有稻瘟病菌拮抗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疑似菌株7株。挑取其中抑菌活性最强的1株进行16SrDNA鉴定,将其16S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与枯草芽孢杆菌16SrDNA有99%同源性,判定此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命名为BS501a。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实验室内培养杨树烂皮病菌金黄壳囊孢菌菌株CC1,确定了其孢子萌发有一定的物候期,产孢规律与自然条件下杨树烂皮病的发病季节一致,其菌丝生长不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菌株CC1的生长最适温度30℃,最适pH值为5~6,最适碳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最适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g,蔗糖20g,酵母膏2g,蛋白胨2g,硫酸镁0.5g,磷酸二氢钾1.5g,维生素B1100mg,琼脂20g,水1000mL。对菌株CC1进行ITS序列的测定,结果显示菌株的ITS序列长度为907bp,GenBank登录号为EF101159,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确认了试验菌株CC1为Cytospora chrysosperma。  相似文献   

14.
4种药剂对杨树烂皮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Maxim.)、兴安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var.dahurica)、狼毒(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和毛穗藜芦(Veratrum maackii Regel.)4种有毒植物作为试验材料,应用室内模拟试验、生长速率法、悬滴法测定试材对杨树烂皮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原液稀释50倍时,兴安白芷制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到了96.55%;其次为毛莨、毛穗藜芦;东北天南星制剂最差。4种植物源抑菌剂对杨树烂皮病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好的为兴安白芷,抑制率达到100%;毛莨、毛穗藜芦、东北天南星制剂也分别达到98.91%、98.71%、85.99%,平均抑制率为95.90%。兴安白芷制剂的EC50最小,为12.85 g/L。可见,兴安白芷抑菌剂对杨树烂皮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16.
为探究杨树腐烂病菌的表观特征、遗传多样性以及它们与不同寄主杨树派别和病原菌地理来源的关系,本文收集来自我国14个省份的106份杨树腐烂病标本,纯培养观察记录菌落生长状况,分析菌株培养形态多样性,并从中选取背景信息差异较大的菌株34份,采用SRAP和ISSR两种标记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杨树腐烂病菌同一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培养性状稳定;不同菌株的培养形态差异明显,且各类别间菌株的培养性状与寄主植物、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相关性。利用获得多态性良好的12对SRAP引物和20条ISSR引物分析得出群体的Nei's多样性指数为0.31(SRAP)、0.28(ISSR),各菌株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并从寄主角度分析其群体遗传结构,得出群体总的遗传多样性为0.27,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为0.23,可以解释总体多样性的87%,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3,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从地理角度分析得出,总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为0.28,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为0.13,可以解释总体多样性的48%,GST为0.52,来自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多样性差异相当,而地理群体间的迁移对总体的遗传分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表现为从西到东依次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碱水防治杨树烂皮病的适宜浓度,以及该方法的具体抑菌机理,在室内条件下,将杨树烂皮病病原菌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分别置于5个浓度梯度的Na2CO3培养基溶液下分别培养和浸泡4 h,以不加Na2CO3为对照,分别测定病原菌生长指标、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MDA)质量分数。结果表明:Na2CO3对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浓度不大于0.3 mmol·L^-1时,抑制作用明显。当Na2CO3浓度增加到0.5 mmol·L^-1时,病原菌细胞趋于死亡,保护酶活性下降,与此同时,Na2CO3可使病原菌丙二醛质量分数升高,从而加剧病原菌膜的损伤,起到了对病原菌的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水稻稻瘟病菌的多样性及变异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在众多变异机制中,自发突变是主要的,其它变异机制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